分享

新学期,教研组如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推荐3个实用工具丨学校案例

 云哥7tz6c7y122 2022-02-14

在教研组运行之初,学校就组织讨论:教研组究竟是什么?

我们认为,对于一线老师来说,教研组不只是学校组织结构中的一种形式,它身上还肩负着重要的职能,那就是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基于这样的定位,我们语文组展开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发现,要实现教师专业成长,首先要了解教师的具体需求,在此基础上引领教师形成主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从而转变思维,更新理念,走向专业。

鸡蛋从外部打破是破坏,从内部打破却是生命。这内部的力量从何而来?我们发现:从教育教学的小问题入手引领老师做研究,是最重要的途径。 

于是,我们撸起袖子干起来:打破“一个听课本”的教研传统,链接、开发多元工具,使用清单,破壁思维,拥抱技术。以下是语文教研组在引领教师发展过程中所开发的三个实用工具。


图片

建立底线机制的工具——标准与流程清单


标准与流程清单分为三种类型。

(1)备教批辅标准清单

这类清单专门为新老师准备。在每学期教研活动之初,老师们都会用清单的方式集体梳理做事的标准与流程,具体到:

★ 不同阶段的老师用什么样的方式备课?

★ 备课需要完成哪几方面内容?

★ 作业以什么样的频率和量来布置?

★ 作业如何批改?用什么符号做标注?

★ 订错完成到什么程度?

★ 用什么方式进行作业记载?

★ 作业讲评课,什么必须讲,什么不用讲?

★ 培优辅差什么时间进行?以什么方式进行更有效?

★ ……

这样的标准与流程清单是新老师快速上路的扶手。因此,走进班级你会看到,无论是老班还是新班,孩子们生字组词的整洁度,批改作业的进度,预习和复习的程度,都不会有很大差异。年轻老师不用担心自己掉队,学校的教学底线得以保障。

(2)学生基本习惯养成清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老师最重要的职责。每学期开学初,我们都会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科素养,一起梳理学生基本学习习惯,如一年级的握笔姿势,二年级的使用字典,三年级的钢笔起步,四年级的提问批注,五年级的快速阅读,六年级的系统梳理等等。通过梳理清单,罗列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去落实。这张习惯清单的梳理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

图片

(3)教研活动流程清单

开展教师活动是教研组的主要阵地。如何避免教研活动流于形式?除了探寻研究内容与教师需求的契合度之外,我们也梳理出了教研活动的流程清单。

教研课我们这样做:

★ NO.1备课组集体备课,梳理学习目标与测评标准;

★ NO.2备课组研课磨课,设计基于标准的观课表;

★ NO.3正式上教研课,老师们借助观课表走进学生中间观课。

课后我们这样开展研究:

★ NO.4作业欣赏;

★ NO.5围绕目标和标准说课;

★ NO.6“1+1”议课;

★ NO.7聚焦小话题研究,形成策略库;

★ NO.8有事说事

通过流程清单的梳理,教研活动有其固定的核心环节,老师们清楚地知道“教研做什么,怎么做”,教研活动不会成为额外的负担。同时,这样扎实的教研活动,为我们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生的稳步成长画栋雕粱。

标准与流程清单不仅给老师们带来了工作的便利,同时也帮助老师们学会了将清单习惯带入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使工作高效、有序、扎实。

图片

落地深度学习的工具——“基于标准”的观课表


语文教研组在借鉴兄弟学校(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开发的观课工具)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标准的观课表”,一下子就把老师们带入了研究的场域。这张表有什么特别之处呢?玄机就在“基于标准”这4个字上!

(1)备课组深度备课,梳理测评标准

新教材中,每课的教学目标相对清晰,似乎老师们拿来即可用,但要想目标真正落地,还需要老师们深耕深研教材。

观课表中“目标确立依据”一栏,授课老师需要弄清楚教学目标从何而来,即目标确立的依据,至少包括单元语文要素、课后习题、交流平台、学生起点等等。

图片

每学期开学前,老师们都会沉下心来,花上哪怕一周的时间,对整本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每单元开课前,各备课组都会进行深度的集体备课,大家共同梳理这个单元每一课每个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测评标准。

只有这样,老师们才真正明白每节课、每个环节究竟教到什么程度才算落地,学生学到什么程度才算达标。这对应的是观课表中 “测评标准对标”一栏。

图片

图片

图片

“基于标准的观课表”便是在这样一次次研读教材、教参和思维碰撞中产生的。

(2)聚焦“目标达成度”的观课、议课

再来看这张观课表,你还会发现,在观课时我们弱化了对教学环节的机械记录,强化了对教学目标达成的关注度,这样,老师们在观课时都坐到小组中去关注学生的学,发现并验证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

图片

议课时,我们聚焦于测评标准,围绕目标达成度来反馈发现和展开对话。这样议课,话题集中,对标对点,扎实高效。长此以往,老师的教材解读能力和教学活动设计能力便大大提升。

(3)精准到人、精准到题的作业设计

双减政策下,真正为学生减负就需要精准到人、精准到题的作业设计。“基于标准的观测表”在这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

因为有了深研教材和梳理测评标准的习惯,老师们在作业布置上就更加精准,不再眉毛胡子一把抓。

如我们在讨论《精卫填海》一课的教学时,就梳理了三四五六年级对于复述故事的不同要求,以此明确四年级学生复述故事应达到什么程度。这样使得教学和作业的布置目标明确,减少了不必要的内耗。

有的老师还在梳理测评标准的基础上,对单元的整体内容进行了整合教学,作业也由“一课几次”的高频率变为“一单元几次”的系统设计,既保证了学习目标的达成,又大大减轻了学生负担,为双检的真正落地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一张看似不起眼的观课表,却产生了如此之高的效能。他背后的逻辑,是通过微小变化的组合,使老师们的工作习惯和状态发生颠覆性的改变。这就是工具的力量。


图片

改变思维方式的工具——手机共享文档


标准与流程清单带领老师们规范教学行为;基于标准的观课表让老师们的专业素养迅速提升。而教师要走向专业,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研究学生。正如成尚荣教授所说:“研究儿童是教师的第一专业。”

如何帮助老师改变思维,由关注老师的教,真正转向关注学生的学?语文教研组仍然借助工具思维,开发了一个研究学生的工具,那就是手机共享文档。

(1)课堂观察,了解真实的学习过程

在观课过程中,老师们拿起手机走到孩子中间,基于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关注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并将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拍摄下来,上传在共享文档里,并写下自己的观察与思考。

这样一来,老师们的关注点很自然地从“教师的教”转移到了“学生的学”。议课时,老师们不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根据客观案例展开交流。

图片

这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一部手机让老师们发现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原来,孩子们真实的学习过程有很多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如记笔记的秘密;做批注的方式;小组讨论容易卡住的地方;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手机共享文档,老师们真正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

每次教研活动,授课老师就会同时收获组内所有老师对他课堂的观察反馈,真实且涤荡人心。一学期下来,老师们积累了无数课堂切片,从中发现问题,获得反思和启发,从而促进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改善。

图片

图片

(2)学科素养与儿童视角高度融合的学科活动

一部手机带来的,不只是教研方式的改变,最重要的是老师思维方式的变化。不仅在作业设计和布置的精准度上有了极大提升,更明显地感到,就连学科活动的设计老师们的思维和视角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更注重站在孩子的角度,会将学科素养与儿童视角进行结合。

这样,就有了在朗读素养展示活动中,孩子们深情地朗读,老师们穿着睡衣给学生讲睡前故事的温馨时刻;也有为了口语交际学科素养的落地,而把语文课搬到了电影院的画面;一年一度的“主播讲故事”、汉字大赛、诗词大会……将学科素养通过一系列孩子们最喜欢的方式融合落地。

当我们改变思路,把手机与互联网运用于教师研究,便建立起了一种良好的科研生态,它帮助老师们改变了思维方式,真正将“儿童”放入自己的视野中,由“教书匠”成长为“育人者”。

就是这样,当教研组主动承担起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职能,我们便能听见老师们成长拔节的声音。

以上学期为例,高低段语文教研组分别开展教研活动15次,阅读、分享专业书籍20多本,课例研究共30多节次。其中四五六年级老师们为上册教材每一篇课文梳理出对应教学目标的测评标准,形成了基于标准的备课系统初稿;聚焦研究10多个来自教学一线的小问题,并基于头脑风暴、经验分享,梳理出若干个行之有效的策略串。

青年教师成长迅速且稳步,多位老师的文章被湖北教育、中国教师报等平台刊发。近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成绩更为突出,有市级优质课特等奖,有全国主题阅读项目授牌“名师工作室”等等,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业水平更是优异。

作为老师,要有“自我革命”的精神,要有不断挑战自己舒适区的意识和行动,而教研组,就是要通过链接、开发多元工具,破壁思维,为老师们提供不断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图片

作者丨杨静

来源丨王昌胜丨我们丨工作室

排版丨徐燕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