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作为我国西南重镇,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是中原王朝的属地。 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统治者就在当地设府,但地方衙门的势力范围其实相当有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靠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代为统治的。 直到元朝军队取道贵州击败南宋之后,中原人士才开始逐渐重视贵州地区的战略地位。 ![]() ▲贵州山地 从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就在贵州多地建设军屯卫所,并和土司联合治理当地百姓。 但是在贵阳东南部的苗岭山脊地段,因为地势险峻,因此当地的黔中高坡苗民和外界接触不多。 这给明朝的贵州开发策略,造成了一定的麻烦。 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发这一区域,明军采取了多次军事行动来打压反抗势力。 在早期几次战斗中明军优势明显,但是在嘉靖年间的凯口之战中明军却遇到了大麻烦。 一、黔中高坡苗民叛乱在明代之前,中原统治者对于贵州地区的开发并不重视,因此苗族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意识到贵州是进入西南地区的咽喉要道,对于云南等地的统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其派出大量军队驻扎在贵州境内,在没有战争的时候士兵们会进行军屯生产,这让贵州地区的土地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 ▲如今的都匀凯口 在这些军队进入贵州地区之后,他们不可避免地和当地的苗族百姓产生了联系。 那时贵州地广人稀,土地开发很不完全,部分苗族村寨甚至还过着以狩猎为生的生活,因此双方的冲突并不多,苗族百姓们还从汉人士兵那里学习到了先进的农业知识,这让贵州地区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段时间之后,明朝统治者开始在贵州地区推行中原地区的统治方法,部分地方官员也开始联合土司一同欺压当地的百姓,这让苗民们感到十分不满,各种小规模的起义开始出现。 但这些起义发生的地点都位于明朝卫所的附近,因此很快就被平定了。 ![]() ▲载歌载舞的苗族青年 在贵州境内大多区域都被明朝控制的时候,住在贵阳东南部苗岭山脊的黔中高坡苗民却依旧保持着原来的生活方式,这主要是因为这一地区地形险峻,明朝军队很难进入。 而且那里的苗民和周边村寨的生活习俗也不相同,因此土司在当地的影响力也十分有限。 起初,明朝统治者也没有做好开发黔中高坡地区的准备,直到天顺元年事情发生了变化。 当年贵州地区遭遇了罕见的天灾,气候十分糟糕,许多百姓的耕地甚至颗粒无收。 于是黔中苗民为了生存,在首领干把猪的带领下,沿着深山老林去到了周边的村寨,对那里的百姓实施了劫掠。 ![]() ▲朱元璋画像 这次行动在高坡苗民看来和他们平日里的狩猎并没有差别,但是明朝方面却将其视作一次反叛,并调集了大量军队前往镇压。 由于高坡苗民没有意识到明军会对他们采取报复,因此毫无准备。 最终干把猪等人均被俘获,这也是明朝军事势力,第一次涉足高坡苗民所在的地区。 但是这里高山险峻,耕地贫瘠,农耕文明下汉人军队显然还没有做好开发这里的准备,因此在达成讨逆目的后,大军很快便撤出了。 后来随着贵州其他地方的发展,明朝统治者有了挺进苗岭山脊腹地开发的想法,但他们却遭遇了当地百姓的强烈抵抗。 二、凯口之战从天顺元年的战斗之后,明军便开始不断从外围向高坡苗民的生活区域渗透,当地苗民的生活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村寨开始联合起来对抗明军的“入侵”,这一行为在嘉靖年间达到了高峰。 当时凯口一带的非苗族夷民和苗人通婚后,双方逐渐融合,其中夷人首领阿向在当地的苗人村落中有着不俗的威望。 他对于明军以及土司对于当地的管理方式十分不满,因此其暗中将黔中高坡的几个村寨联系到了一起,准备反抗明朝的统治。 ![]() ▲苗岭风光 在嘉靖十四年的时候,阿向开始带领其支持者劫掠周边归附明朝的村寨,还攻击了附近的土司府。 在开始的时候明朝方面本来不想用兵,但多次说服无效后,明军只得派御史杨春芳和总兵杨仁率领三万精兵前往讨伐。 赶到凯口的明军很快就将阿向的部队团团围住,但他们却迟迟不肯进行下一步行动,因为阿向驻扎的凯口屯实在是太特殊了。 这个营寨修建在香炉山上,这座山的四周都是悬崖峭壁,山顶则被分成了两个大平台。 其中,明军驻扎在较低的大平台上,在峡谷的另一端则是更高的小平台,即阿向一伙儿人的所在地。 ![]() ▲出征的明军 在两个平台之间只有一条不足一尺宽的蜿蜒小道,在这里明军的人数优势完全发挥不出来,而且他们需要自下而上地发起进攻,这让战斗的难度又上了几个层级,因此他们只能和阿向打起了消耗战。 这个时候,明军将领本想采用围困的方式逼迫阿向出战,因为在小山头上的他们无法得到任何补给。 但经过上次失利之后,高坡苗民早就做好了长期防守作战的准备,他们在修建的凯口屯中储备了大量的粮食,足够其部众食用五年。 而且在山顶上还有一条小溪,即使气候十分干旱也不会断流,他们的用水也有了保障,这让明军的围困计划落了空。 ![]() ▲陡峭的悬崖 与此同时,凯口屯周边不满明朝统治的苗民部落,也在不断骚扰驻扎在这里的明军。 针对这种情况,明军将领决定先讨伐周边的村寨再想办法解决阿向等人。 于是在之后的半年多时间里明军先后平定了周边几十处小规模的叛乱,稳定了战场周边的局势。 三、雷雨夜奇袭在明军完成了周边围剿工作之后,时间已经来到了嘉靖十五年的春季。 明军面对着凯口屯这一天险依然手足无措。 在这段时间里明军派人对周边地形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终于他们发现在小山头东北侧有一株参天大树,这株树的树干是倾斜的,如果能够沿着这棵树攀爬上去的话就能去到阿向的营地。 但阿向驻扎的山头面积十分有限,在各个角落都有负责防守的士兵,爬树的明军一旦被这些巡逻的人发现,就只能被当作活靶子射击,根本没有生还的可能。 ![]() ▲贵州的参天大树 此时明军中有人提出,苗人将夏至这一天视作和新年同等重要的节日,因此他们只需要等到夏至当天发起偷袭,苗人必定没有防备。 明军将领采纳了这个建议并训练了一批爬树好手,他们准备了绳索抓钩等道具,静静等待夏至的到来。 在夏至当天,苗人们果然在举行庆祝活动,这株大树的周边并没有巡逻的士兵,明军的“特种部队们”脱去甲胄轻装上阵,将绳索系在了树干上开始沿着大树攀爬。 最前面的几个人随身携带了软梯等工具负责接应身后的同伴。 在他们攀爬的过程中,山里下起了大雨,这让树身变得更加湿滑,不少士兵在半路上一个不小心就跌入了万丈深渊。 而且雷雨天气让视野变得十分糟糕,明军士兵一方面要抓牢树干和绳索,一方面又要照顾随身携带的武器,攀爬速度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在这种十分不利的局面下,一位明军士兵凭借着出色的攀爬技能从树顶跳到了凯口屯的山顶。 和之前预料的一样这里并没有专人把守。 这位士兵藏身于草丛之中,等巡逻的哨兵走到附近时他出其不意,发动攻击成功杀死了敌人。 ![]() ▲使用鸟枪的明军 之后他换上了巡逻人的衣服,还沿着小路边走边敲锣,吸引了苗人的注意,为后续的同伴做掩护,在二十多人成功登顶后,他们拿出随身携带的鸟枪发动了突然袭击。 明军一面高喊着“天兵已到矣!”一面向人群发起射击。 当时的苗民们都在欢庆节日并没有做好准备,因此他们看到不知从何处冒出来的明军时,显得十分慌乱。 虽然阿向很快就命令手下,组织起士兵向明军发起反击,但城寨中的苗人大多都认为明军主力已经攻破城寨,只顾慌忙逃命,真正听从阿向命令的人并不多。 在这支“特种部队”发动进攻的同时,小队指挥官还派出了一支几人组成的小分队,趁乱穿越了拥挤的人群去到了小道口,打开了那里的大门。 此时对面的明军主力早已蓄势待发,他们迅速通过了连接的小道,冲进了苗人的城寨,将包括阿向在内的全部叛军制服,耗时半年多的凯口之战终于落下了帷幕。 ![]() ▲贵州地区的明代土司建筑 在此战之后,苗岭地区的反抗力量被大幅削弱,明朝统治者终于能够将自己的统治渗透到这些区域,当地的苗族百姓也开始和周边其他村寨交流,其生产力和文化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而且这还是我国古代少有的特种作战记录,这些在雨夜攀爬大树的明军将士丝毫不比如今电影里的特工逊色。 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让明军突破了看似牢不可破的天险,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注: 本文关于凯口之战的相关内容,参考自《从生界到土司领地——明朝政府对黔中高坡苗区的开发过程》,鲁华著,2012年发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