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茶诗的三大高峰

 六羡斋主 2022-02-14

        在中国茶诗史上,有三座高峰。

第一高峰当属陆羽《茶歌》。陆羽作为茶圣,创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茶经》,奠定了其在茶史上的开山鼻祖地位。陆羽《茶歌》也独一无二。

《茶歌》(唐 陆羽)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作为一首咏茶歌,通篇没有一个茶字。大意是指,不会羡慕黄金杯,也不羡慕白玉杯,不羡慕一朝一夕担任高级官员,只是羡慕西江的山水向着竟陵城而来。为何要羡慕西江水?就是西江水到了竟陵城里,能够与茶进行一次美妙的相遇,树叶与水的结合产生了一种神奇的汤液——茶。这首茶歌中,黄金杯、白玉杯代表了财富,入省登台代表了仕途进步,人们对于茶饮的精神追求,应是比当官发财还重要的境界。

茶诗史上的第二高峰应是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皎然是中唐时期的高僧,也是陆羽的淄素忘年之交,对陆羽《茶经》的写作提供很多思想与实践上的帮助。两人保持了毕生友谊,死后都归葬于湖州杼山妙喜寺,建有皎然塔、陆羽墓。崔石时任湖州刺史,与皎然互有诗文唱和,崔石爱饮酒,皎然喜茶茗,在诗中皎然列举了饮茶的好处,饮酒的坏处,因此也是一首褒茶贬酒之诗。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唐 皎然)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前四句讲的是说浙江朋友送来了剡溪茶,茶的芽叶还有金黄色的茸毛,用金鼎煮茶是最合适不过的。在白色的茶瓯中泡茶,茶汤表面都是飘香的白沫,就像神仙喝的琼浆。第5句至第10句讲的是,饮茶三杯的三种境界,一碗可以涤除昏寐,两碗就可以神清气爽,三碗便可以得到茶道之真谛(何须苦心破烦恼)。第11至16句是讲了酒的危险性,晋朝的官员毕卓喝醉酒睡在邻居的酒瓮边,陶渊明在东篱下作了《饮酒诗》。崔刺史喝了酒就要高歌一曲,对周围人们还是有很多的干扰。最后一句是关键,“孰知茶道全尔真”,哪知茶道都是真的,只有修炼到家的丹丘生可以得道升天。这首诗的最突出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茶道”概念,可以说皎然是茶道的创始人。

茶诗史上的第三座高峰是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卢仝是唐朝人,比陆羽和皎然年纪小(皎然约生于720年,陆羽约生于733年,卢仝约生于770年或795)。他因这首诗被后人尊称为茶仙。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唐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诗的大意是,送茶军将的叩门声,惊醒了他日高三丈时的浓睡,军将带来了一包白绢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300饼新茶。听说在新年的惊蛰时节,茶农开始进山采茶,当今皇上喜欢阳羡茶,百草都不敢开花,也要等到茶树抽出黄金芽。佳茗送了皇上,多余的再送王公贵胄,怎么没想到会送到我这样的山人家里。我关起柴门自行煎吃,白色的茶末飘在茶碗上。第一碗可以润滑喉咙,第二碗去掉了烦闷,第三碗刮干了肠胃,第四碗微微出汗,平生不平事都从毛孔散发掉了,第五碗肌骨清爽,第六碗仿佛通了神灵,第七碗吃不得了,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飘飘欲仙。我玉川子要乘风飞向仙山,希望山上的群仙要善待在茶山上辛苦的农人,希望孟谏议能够关注苍生黎民,一年到头总要有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卢仝的这首诗也被称为《七碗茶诗》,把喝茶的七种体验归纳为茶道的七种境界,是对皎然“三饮便得道”的丰富,是茶道文化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