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宪法”,促进了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 农业“八字宪法”,是指毛泽东同志根据我国农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技术成果,于1958年总结出来的八项农业增产技术措施。 ![]() 毛泽东深知科学技术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极力提倡选种、改进耕作方式,并提出了涉及“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个方面的农业“八字宪法”,对实现科学种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八字宪法,具体讲就是: 1、土,指的是,深耕、改良土壤、土壤普查和土地规划; ![]() 比如,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就曾经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综合治理,且取得了显著成效,粮食产量翻了几番:一是拉土压碱,就是在盐碱地上覆盖上一层厚厚的好土,把盐碱压住;二是把低洼涝地改成水田,种植水稻;三是将土地深耕,把下层的土翻上来,让土壤充分吸收阳光加以氧化。那时机械很少,深翻地主要靠的是农村男女青壮年劳动力,劳动强度很大,很辛苦。 ![]() 2、肥,指的是,合理施肥; ![]() 种地没肥料不行。可五六十年代,我国化学工业刚刚起步,肥料极其缺乏,主要靠进口,所以很少使用。 ![]() 农村普遍使用的是牲畜糞、农家肥(包括人粪尿和草木灰),但这种肥数量也很少。于是,生产队就采取多种方式积肥。 ![]() 比如,号召社员家里多养猪积肥;组织社员把村中池塘里的淤泥或附近小河沟的淤泥挖出来,晾干后做肥料;把倒塌的老屋子墙上的坯土及院子地面浅层的老土挖出来做肥料;甚至把长期使用过的土锅台拆掉做肥料。 ![]() 再就是制作堆肥,或者沤积肥。沤积肥很简单,挖个大坑,填上庄稼秸秆的下脚料或杂草,再在上面覆盖上一层土,反复操作,而后灌满水,最好加上一些人或牲畜尿液。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有了甲烷气体,就挖出来做肥料。 ![]() 制作堆肥和其类似,只不过是在平地上制作:把秸秆、生土等混合,加水浸透,外面用泥巴覆盖严实,让其发酵成肥,名曰土杂肥。 ![]() 农闲时,只要没有河工(搞水利工程),社员们的主要精力就都放在积肥上了。 ![]() 有了肥还得合理施肥,意思是,要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选取合适的量,施在合适的部位。这里面学问大得很。 3、水,指的是,兴修水利与合理用水; ![]() 这方面,那个年代下的功夫最大,成效也最显著。已有专题介绍。 ![]() 4、种,指的是,良种培育和推广; ![]() 五六十年代,我国采取专业机构育种和群众育种相结合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大搞群众育种运动。农民群众不但能搞系统选育,而且杂交育种、远缘杂交也搞得很好。2千多个优良品种中约有2/3是各地农民选育出来的。建国十年来,我国育成的品种在生产上起作用的就达2444个,推广面积达18亿余亩,占播种面积的86%。 ![]() 在小麦、水稻、大豆、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良种培育方面,我国的成就是比较突出的,挖掘出一批优异种子资源。七十年代,袁隆平在杂交水稻培育方面已经有了突出成果。 5、密,指的是,合理密植; ![]() 密植关键是把握准尺度。这方面教训最大。个别生产队在大跃进放高产卫星时,说水稻密得上面能站住人,显然是弄虚作假了! ![]() 6、保,指的是,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 植物保护,主要是防风(防倒伏)、防冻、防冰雹、防病虫害等。 ![]() 7、管,指的是,田间管理;就是及时给庄稼灌水排水、除草施肥,喷洒农药,等等。这些是共性。对不同的庄稼,在不同的阶段,还应当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如,棉花要打叉,地瓜要拉秧,玉米要劈叶子等等。俗话说,庄稼是三分种七分管。 ![]() 8、工,指的是,工具改革。 ![]() 改革工具,可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的推广,更是如虎添翼。 ![]() 车轮子由木轮变为充气胶皮轮,地排车、马车变为拖拉机,水车变为抽水机,人畜水井浇地变成排灌站浇地,铁锨翻地、牲口犁地变为拖拉机耕地,木耧耩地变为机器播种,人工插秧变为机器插秧,人工收割变为机械收割,牲口轧场变为脱谷机脱粒,人工扬场变为扬场机扬场。这些改进在六七十年代就实现了。 ![]() 农业“八字宪法”,可以说是现代的农业科学理论和传统的农业实践经验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农业综合技术的高度总结。作为我国农业科技的“母法”,它准确的指明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着力点。因地制宜地采取这些措施,对农作物稳产高产是很有效的。农业'八字宪法',影响当代中国农业20多年,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但在'大跃进'期间,农业'八字宪法'被歪曲和误解,以致出现了虚假浮夸、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问题。 |
|
来自: 天童老僧 > 《农林渔牧/大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