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舜帝圣葬地 全州九疑山(连载22)

 冠123 2022-02-15

中华道德文化始祖舜帝葬地九疑山新考

蒋咸喜 文\摄 唐国辉

《舜帝圣葬地  全州九疑山》的考证,本平台已连载发布了21期。

现推出第22期:苗瑶部落(即三苗部落)在以全州青瑶峒为中心的湘水和资水上游创造了灿烂的上古文明(之一)

图片

以舜帝的葬地九疑山和勉瑶的文明发祥地会稽山所在的全州青瑶峒为中心的广西与湖南二省交界的全州、资源、兴安、新宁、东安等县相邻的山岭,是湘水和资水的发源地,从湘桂走廊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周时期文化遗存的发现与研究情况来看,上古时期的苗瑶部落(即三苗部落)在湘水和资水上游创造了灿烂的上古文明。在舜帝的葬地九疑山之后的高山台地的原属全州西延的今资源县延东乡晓锦村后龙山上就发现了晓锦遗址,这是目前在南岭山地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存。

图片

从地理上看,晓锦遗址位于南岭之首越城岭北侧,资江上游。资江古称夫夷水,也就是《山海经》记载的“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的赤水,它发源于资源县境的越城岭,向北流入洞庭湖,是连接洞庭湖地区与岭南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发掘和研究表明,晓锦遗址包含三期文化遗存。研究表明晓锦文化是资江上游越城岭腹地最早的史前文化,也是目前所知广西境内最早从事稻作农业的史前文化。

图片

广西博物馆研究馆员郑超雄在《新中旧三个石器时代遗址系列之资源晓锦遗址》一文对遗址情况进行了介绍:该遗址于1997年12月调查发现并确认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晓锦遗址共分三期文化。第一期文化遗存出土陶器器类以圜底器占绝大多数,有少量的圈足器。年代当在距今6000—6500年间,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二期文化遗存陶器器类仍以圜底占绝大多数,有少量的圈足器和平底器。新出现圈足碗、器盖、支脚。该期典型器物有折腹罐、高领罐、盘口罐、器座、碗等。年代可能距今4500—6000年间,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第三期文化遗存重要特征是出现较多的泥质陶,新出现慢轮加工技术。

图片

但是在晓锦遗址中,最引人瞩目的还是数以万计的炭化稻米的发现。晓锦遗址第一期出土有石斧、石锛以及只在斜坡发现有柱洞而没有发现居住面及用火遗迹,表明当时人类可能居住在背靠山坡依山而建的半干栏房子,主要从事采集、狩猎的经济生活。通过对文化堆积所取土样的孢粉测定,孢粉中含有禾本科成分,当时人类极有可能开始了通过种植水稻来补充食物来源。第二期发现较多的细长粒炭化稻米、炭化果核、石器工具以及柱洞遗迹等,表明当时人类依然居住在半干栏房子,经济生活除采集和狩猎外,已开始农业耕作并掌握种植水稻的方法,其生产粮食比较富足且略有剩余。第三期所出土的炭化稻米颗粒饱满表明,当时人类不但懂得种植水稻,而且懂得育种。

图片

目前在湘江上游河谷这条连接洞庭湖地区与岭南地区的主要通道上,沿河沿岸的全州、兴安、灌阳三县地也已经发现数十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有些地方遗址分布相当密集,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湘江河谷就已经成为连接南岭南北的主要通道。在湘江河谷所发现的新石器晚期遗址中,保存较好的有全州才湾镇卢家桥、龙水镇渡里园、安和镇显子塘、龙王庙山、凤凰镇马路口、兴安县湘漓镇磨盘山洞、灌阳水车镇五马山、新圩镇狮子岩等。湘江上游地区的古文化遗址大都分布在河流两岸,以支流小河两岸为主,尤其在灌江、建江和漠川河等较大支流两岸最为密集,大有“鸡犬之声相闻”的景象。此外,还有舜皇山下的坐果山文化遗址。

图片

按照晓锦遗址的地层关系,彩陶先于白陶出现且在白陶出现后消失,泥质黑皮陶和镂空装饰则是在第三期(不属于晓锦文化范畴)才出现。由于在湘江上游河谷地区只发现白陶而未发现彩陶,可见该地区史前文化的总体年代应该略晚于有彩陶的晓锦文化第一期,大约相当于晓锦文化第二期与晓锦第三期,即距今5000至3500年之间。其中有些遗存可能更晚些,大约与中原商周时期相当。

如前所述,晓锦文化是目前在南岭山地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湘江沿岸史前遗址群年代则比晓锦文化略晚,这个时间与古籍记载的三苗南迁和舜帝南巡的时间是重合的。以上湘桂走廊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的突然出现是三苗南迁的力证。

理由如下:

1、资江流域晓锦文化和湘江流域史前文化的来源不可能是南面的漓江流域史前文化。两相比较,无论是石器还是陶器,无论是经济形态还是婚姻家庭结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见下表:

漓江流域与湘江、资江流域史前文化差异比较

图片

2、地处资江上游和湘江上游的广西境内的全州、资源、灌阳、兴安四县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具有比较明显的湖南文化特征。

实际上,资江上游在地理上完全应该属于岭北而不是岭南;湘江上游则是从岭北进入岭南的交通孔道,历史上被称为“湘桂走廊”,如果以流域而言,也是处于岭北的长江水系与岭南珠江水系分水岭以北,与湖南属于同一流域。因此,资江上游和湘江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与其下游湖南地区比较接近是合乎情理的。在随后的几千年里,该区域基本上属于湖湘文化圈,直至明代洪武二十七年(1394)原隶属湖南永州的全州、资源、灌阳及兴安的一部分才改隶到广西。最显著的一致性表现在语言方面,该区域主体居民的语言可以说是完全属于湖南话系统,毫无岭南主要语言壮话和广东话(粤语)的特征。从生产方式来看,地处资江上游和湘江上游的广西境内的全州、资源、灌阳、兴安四县地从事稻作农业,也不同于地处岭南的漓江流域(以甑皮岩遗址为例)从事的是捕捞、猎狩、采集的特征。

比较而言,湘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与湖南地区石家河文化关系更为密切。调查与研究者认为,“广西湘江流域的史前文化与湖南的较为接近,特别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家河文化关系密切。石器中的斧、锛、镞、铲、凿等器物的加工方法和形态与湖南地区石家河文化的同类器物基本相同;陶器纹饰中的方格纹、刻划纹,器物中的细竹节柄浅盘豆、细圈足盘、支脚、器座等也与石家河文化的相似,同样盛行圜底器、圈足器。”其中以长体和宽体的梯形、弧刃、横截面呈两面鼓起的长方形为特征的石斧和石锛,三棱形、四棱形、柳叶形石镞,白陶、彩陶等器物都是过去桂林岩溶地区史前文化所未有的。几乎可以肯定是石家河文化影响或南传的结果。(资料来源:2009年12月13-16日在安徽合肥召开的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14届论文《三从湘桂走廊的考古发现看舜帝死葬苍梧之野的真实性》)

(未完待续)

下期预告:苗瑶部落(即三苗部落)在以全州青瑶峒为中心的湘水和资水上游创造了灿烂的上古文明(之二)

发文回顾:前21期介绍了上古史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载:舜帝“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自此舜帝与九疑、零陵便融为一体。“零陵”作为我国最早的古地名之一,在夏代以前就出现在广西全州。秦始皇和汉武帝为纪念舜帝崩葬于全州九疑山,先后在舜帝葬地全州设置了零陵县和零陵郡。古籍《山海经》记载舜帝葬地的方位是在湘水源(湘江源)西北的全州和赤水(夫夷水的古称)东面的全州,我国最早的地理志《山海经》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定论了舜帝葬地在全州九疑山。《淮南子》也记载舜帝葬地方位在全州九疑山。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因舜帝崩葬全州九疑山而殉情全州湘川“赤壁”。舜帝因葬于全州九疑山,屈原、扬雄、李白、李梦阳、顾璘等骚人墨客曾到全州追寻德圣舜迹。湖南宁远九嶷山的舜帝陵是为了祭祀舜帝需要而人为造出的一个祭祀陵,是个假陵。宁远九嶷山的考古挖掘和出土文物只能证明舜源峰下的舜帝陵庙为祭祀陵庙,而非真陵所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地形图标注“帝舜”二字的舜帝庙不在现宁远九嶷山,而那图中的二个特殊符号应是舜帝在全州九疑山葬地的地形标识。最早的舜帝庙在全州舜帝庙村,宁远九嶷山的舜帝庙迁自全州。舜帝的后裔古摇民在全州九疑山下的青瑶峒及周边山岭生活,并成为了瑶族的祖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