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咸喜 文\摄 唐国辉 《舜帝圣葬地 全州九疑山》的考证,本平台已连载发布了22期。 现推出第23期:苗瑶部落(即三苗部落)在以全州青瑶峒为中心的湘水和资水上游创造了灿烂的上古文明(之二) 我们从先秦古籍等记载的三苗国、全州青瑶峒瑶人文明的发祥地大楚南会稽山、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等历史沉积中,可以找到三苗与以龙犬为图腾的瑶民的族群是重叠的,并可找到其南迁及湖湘文化南传的答案。 三苗,又称有苗,是中国五帝时代一个著名的部落,曾长期与唐虞部落争战。《战国策》记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这是指整个苗蛮集团的活动地域,彭蠡、洞庭就是后世的鄱阳湖、洞庭湖;衡山是《水经注·汝水》中提及的在雉县(今河南南召县南)界的雉衡山;文山地望在全州。 文山地望在全州有史为据。清代嘉庆《全州志》卷之一·舆地(第七页)载:“文山在升乡界,去城四十里。”“今考洮水出山屋源,在文山上。”《全州志》卷之一·舆地(第18页)载:“洮水在城北三十里,发升乡山屋源,有二源,左出灵源寨万乡界上,右出风王殿岭。……经文山下,……傍会湘水。”此文山就在舜帝葬地九疑山所在的全州青瑶峒的东面。《战国策》所云:“三苗之居,……文山在其南”,是说三苗国的南界到了全州境内的湘江以西的越城岭山脉的东支主干即全州西北的山岭。 《山海经·海外南经》对三苗国的南界也进行了记载:“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国。”是说三苗国的南界位置是在赤水的东面。而此“赤水”即今旧属全州西延的今资源县地的夫夷水,它是资水上游流经红层地貌即丹霞地貌地域,在这个旧属全州西延的苗瑶居住的扶夷苗地仍保留着先秦时期的“赤水”这个原始河名。全州旧志也称其为“赤水”:清代嘉庆年间的《全州志》卷之首·图(第9页)的西延地图就仍然使用先秦时期的原始河名“赤水”,并在地图中将夫夷水标注为“赤水”。而此赤水的东面就是舜帝葬地九疑山所在的全州青瑶峒。 三苗部落联盟的首领参与过中原部落联盟的权力之争。唐尧把天下禅让给虞舜,三苗的首领对此非议。于是“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史记 五帝本纪》)。帝尧对三苗进行了讨伐,三苗部落内部分裂反叛,逃到古称南海的洞庭湖流域,建立了三苗国。 相关的一些文献对三苗国在全州青瑶峒的会稽山及九疑山一带的活动进行了记载:东晋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注释《山海经》云:“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是说尧将天下让给舜时,三苗的国君不同意,三苗被尧帝镇压,内部分裂反叛,余部退回到了古称“南海”的洞庭湖流域,建立了三苗国。 《太平御览》引《外国图》曰:“昔唐以天下授虞,有苗之君非之。苗之民浮黑水,入南海,是为三苗民。去九疑三万三千里。”也是说尧将天下让给舜时,三苗的国君不同意,三苗被镇压,三苗叛民从北方的黑水逃到了古称“南海”的洞庭湖流域,建立了三苗国。其中的“去九疑三万三千里”之“去”的基本释义是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此句是说三苗国离开了原地,后来到了很远的南方全州九疑山一带建国。 郭璞注释《山海经》,又写《玄中记》说:“高辛帝有美女,未嫁。犬戎为乱,帝曰:'有讨之者,妻以美女,封三百户。’……盘护,三月而杀犬戎,以其首来。帝以为不可训民,乃妻以女,流之会稽二万一千里,得海中土。方三千里而封之。”是说盘护被高辛帝从北方流放到南方很远的会稽山,得到了从南方会稽山至“海中土”洞庭湖这个广阔地域,并建了国。 《玄中记》中所说的“流之会稽”之会稽山,据《山海经》记载:“会稽山在大楚南”,它在楚国的南部。大楚南的会稽山并不是大禹会诸侯封禅之浙江绍兴会稽山,因为绍兴会稽山并不在楚国南部,而是在越国的北部。据瑶人的《评王卷牒》和全州《湘山志》图考记载,这座大楚南会稽山就是全州青瑶峒内的会稽山。 而处资江上游和湘江上游地区的上古文化遗存就在三苗国南界及南迁后的今广西桂北的全州、资源、灌阳、兴安四县境内。 由于尧帝讨伐三苗的战争非常残酷:“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古本《竹书纪年·五帝纪》)这些征兆讲到上天也不忍看到三苗的灭亡。 既然三苗逃亡岭南,而舜帝又想感化收服三苗,那么舜帝南巡就是顺理成章之事,其崩于巡狩途中的苍梧之野,葬于全州青瑶峒的九疑山也是符合情理的结果。 可见上述同属湖湘文化圈区域的全州等县的上古文化遗存的时间与古籍记载的三苗南迁和舜帝南巡的时间是重合的。文化特征上的相似,年代上的重合,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资江上游和湘江上游地区(广西境内的全州、资源、灌阳、兴安四县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那些年代在公元前2070年以前的文化遗存应是三苗部落所遗留。至于那些年代在公元前2070年之后的文化遗存,则应混杂有虞舜文化的成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