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针度人 | 游寿先生论书法教学

 同聲相應 2022-02-16
在游寿先生逝世28周年之日
平台特刊载游寿先生两篇书法教育论文
以怀念这位毕生从事
书法教育的学者

游寿先生

1906—1994


游先生曾反复强调,书法教学之初,必须珍惜学生纯净的天资,避免受到庸俗的干扰,一旦染上陋习,就会先入为主,且器成彩定,则难可翻移。眼界不高,字就会流为俗不可耐的“买卖字”,其境界连馆阁体都不如了。因此,就必须给学生看上乘的法书,使他们具有较高的韵致。

——栾继生教授《从游寿先生编写的两部书法教材说开去》



  《历代法选辑》编后记  


游寿先生


1963年,游寿先生编印《历代法书选辑》
写字是艺术,艺术应当讲求真美精善,所以要求青年写好字,必定先为青年具备临摹的善书范本,提高他欣赏朴素而美善的书法水平,使不沾染于翻刻失真庸劣的简帖习气。这个问题,国家出版局已为青年印就不少碑帖,可是在学书的热潮下,写字范本自然供不应求。在春节中,和领导谈及这个问题,领导因作了扼要指示。一年以来,拟为系统介绍法书流变,到现在才考虑如何印出。
百花齐放的光辉照耀下,书学是全民共赏的花。自开始识字的儿童要学书,年逾古稀的白发老爹爹也捻髯摩挲法书。为了青年学书看帖的需要,应当有几种丰富而又具有流变的综合碑帖专书,这就是本辑付印的任务。
本辑所选法书,远自初期的钟鼎款识,以绘画与简单文字相配合,表达意识,绘画线条已与文字相调和,成为美善的艺术品。殷墟出土书契,较大的骨版所刻记事,先用朱墨书写,然后再刻,可以推知四五千年前巫祝卜史已用笔墨写字了。殷代书法是端正劲直,同时期青铜器款识也是运纤劲线条组成书。西周初期青铜器铭文,却运用厚重方笔,多是严整稧笔,中期以后渐趋于圆笔,而至于齐整圆润。所见河、洛、雍、岐、燕、赵,姬姓邦国诸鼎彝铭文,以及石鼓文,下至小篆,均为圆笔篆书。春秋时与此不同风气的有东方齐、楚二支,则运瘦笔,齐则平直、整勅,楚则流丽、多姿,以至奇诡之鸟虫书,多见于干戈剑铭。或东方祝史巫卜有所传授而加改变,或大国政治力量影响其周围小国。曾详审鲁西出土安阳币,币形有铲刀二种,而书体则四变,始则周鲁二变,后则齐田四变。1955年安徽寿县出土蔡侯墓,殉葬铜器有蔡国、吴国所铸器,书体兼有齐、楚二国风格。此外列国陶器印章,出于国家所定,和专业艺人私印,具备齐、鲁方圆风趣,而陶器简单刻字点划纵横逸趣洋溢,又不从巫史格式,盖古隶放逸的先声。中国历代法书,变化多方,绚烂奇葩旷代间出,而用笔线条,不外方圆肥瘦。至于全篇书简、丰碑、摩岩,分行、布白、疏朗、紧密,隶、分、真、草,在于学习精勤,多写、多看,吸取前人菁英,成自己韵貌,而不是旦夕咄嗟可望成就。初学者不精于临摹,而言翻出新样,我认为不可能的。
本辑所选诸品,在最近几种论书专著之后,国家出版局新刊法帖丰碑之外,我才着手选录的,以供青年初学需要。如唐代欧、柳为学书的基础,已有刊印。汉代隶分巨幅,既无善本,亦篇幅不容,有待国家出版局专印,以传播广远。此辑唯翻印《西岳颂》数页,其古隶取西汉鼎彝。至于近年出土简书、墓壁与陶器题字,或出传摹,或因模糊不清不易拍照,未敢收入。汉晋以下墓铭砖石,虽小幅而全部结构已具,原物出土,还或散失,拓本流传,亦复可贵,又未见著录,足以代表一代风格者,特为选入。北碑犷悍,以《嵩庙》为代表,龙门造像,几百种属于摩岩。齐中诸碑志以《张猛龙》为代表,已有印本流传,而碑阴题名,隶情草意,兼而有之,诸印本或不及此,又特为选入。法帖取所藏宋明善本,与已影印本校核,其神采胜者,录其三四种而已。周汉鼎彝,取陈簋斋拓本,以其拓手精善,《虢盘》为初拓,淡墨轻扫,风神特佳。宋人墨迹不得已用影印本翻印,明清法书则用墨迹拍照。 
法书传世,年代至浅亦百余年,明人好用粉金笺、泥金笺,墨本则白字灰暗,墨色发白,拍照极难。制底版徐明俊同志精研技术,使字迹墨色生动映于纸上。我和教材科李荣久科长及二三同志均有法书爱好,初看底版感到爽快,盖非初意所及。在研究底版排次,李科长和许多爱好法书同志均参加研究。编次目录又请王大安老师参看,补入几种法帖。这一辑印出,经许多同志支持,在环境条件配合中完成。不过选印资料多是幻云个人所搜集的,面不广,精品不多,不及在国家文物图书机关所看的丰富,得以从容选择。此外尚有巨幅墨迹和拓本,由于选本性质不同,容量要分配恰当,不能全部收入,只好待另一方式印出。
半年来已允青年编印书法源流漫衍,直到目前有条件才完成,另外需写一篇更概括导论,由于其他任务忙重,暂不及此,青年好书者已口传笔授了。 

                                    游寿  1963.2.20日



 《历代书法选》前言 


游寿先生


1984年,游寿先生编印《历代书法选》

《历代书法选》这是第二次编选了。早在二十年前,我就编选了一集,早就销尽了。当时,书法尚未在全国开展,只是为我校教学需要而编的。二十年后的今日,全国普遍地开展了书法学习,展出、交流,国家也刊出不经见的碑刻、手迹和几家专论书法杂志。虽然我们第一次所选资料有些失落,但就我系文物室所藏的尚有一些,还可以编为一集。选编的内容仍按书法发展系统,为了说明问题,更实用一点,又收进了我室短缺部分,使之能够满足初学书法打基础,也能使教者和自学者得到应有的书法历史知识。其内容包括如下:
(一) 青铜时代书法。青铜时代书法即是夏、商、周三代书法。近代某些说法,把甲骨文和金文分开。甲骨文殷、周都有,在青铜时代文字当从夏代开始,作为书法史还未具备完密。本篇所选资料,以见青铜的族徽开始,时代夏或先殷,它是比甲骨文早,因为甲骨文是成文法,具备各种书法,从干支和父、兄、且、母等字,和用动词,可以看出青铜时代文字到甲骨文记事的过程,同时把甲骨文与青铜铭文,相当时代并列选上,说明一斑。
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是广阔,不断改变,就书法也说明这一问题。此集为了便于学篆刻青年知道篆书有几种类型,因此殷代、西周篆字,以及列国不同书体、笔法,如齐、楚不同,方笔员笔,大篆到秦统一的小篆。这是篆书的过程。汉代篆书见三体石经,我们不选,只选《袁安碑》一例,以觇汉人篆书,也就是《说文解字》时的篆,也近于三体石经时小篆,别出一家。
(二) 《说文解字》说:“秦初有隶书,以趣约易。”汉初隶书近于秦隶,是从古隶的。从篆到隶,是中国书体大改变。隶是列国平民书体,早在陶器上已出现了。隶书和篆分别总称,有古隶、分隶(即八分),秦汉以下多是分隶,东汉末年稍收敛了波磔,又名为真书(真隶),即现代用的楷书。西汉隶书留下不多,我们见到的是画像石题字。东汉有许多丰碑,都是八分,流派也极多,近年印出也多。我们只选二种:一韩勑(礼器)是东方齐国瘦劲笔法,波磔锋芒毕具,实在若干笔法,也隐藏唐人的用笔。在西边许多碑碣,我们只选华山庙,是汉代最完美的分隶。
东汉后期,隶的锋芒、波磔收敛,出现真书,有行笔,稍后有章草,用于书札奏章,可以钟繇为代表,他是开两晋、隋唐书风之首。虽然钟繇真迹看不到,但晋人手迹仍有,而且近代考古发现,仍可以从中得钟书的真、行、隶三种贯通。传说钟繇表有的在王导家,导在衣带中携之南渡。今所见唐人临摹,宋人刻钟书,自有钟书笔法与梁武所谓游天、戏海的翻卷势。虽是临摹和刻本,当然是一代名手。他保留着隶的纵势与章草的顿笔,和晋、唐人的真、行不同。南朝在草创的半壁江山,晋代只有少量墓志,只用专刻,仍和北朝隶法、出土木牍、书纸和陆机、王羲之书简相似。王导以下,庾、谢、诸王札帖笔法相近,已有流传,举几例说明。
在二百年前有“南帖北碑”这种书法相传,到近数十年考古发现,才破这种说法,但南北书风不同,却是事实,篆书就看出列国各种篆书不同。我们现在选了南北几件石刻和陆机、王羲之二件代表作。由于近年出版碑帖多,此不重复,单提我们东北近年新发现的二种石刻,一九八○年七月发现的大兴安岭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祖庙祝文摹崖和辽宁的李贤墓志,这两种书法,与迁洛不同,特别留有汉人古隶韵格,大兴安岭摹崖尤见其犷猂朴拙神态。同时,我们又选留在焦山《瘗鹤铭》残字,逸俊多姿,足见江左士大夫之洒落,可与清谈之《世说新语》并论南朝趣味。
(三) 隋唐书风。中国书学史上,承先启后的,隋代是重要环节,时间虽然不长,却启了唐以后真书的风气。隋代留下有《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可符妙楷之称,它出于隋王族手笔。隋代政治统一了,但南北混乱二百年,在北朝文化仍有所发展,如佛教艺术,在书法上,上文已提到了。此外有名碑,最早是嵩庙,张猛龙、张玄(黑女)、刘怀民诸志,郑道昭云峰山诸刻,都非北朝绝对犷猂风格,实启隋唐真、行之风气,尤以张猛龙阴侧题名,神态万千,最为可喜。在这一点上,我们知道书法是社会共同喜欢的艺术,又是交际工具,特别有时代气息。时代是由人民推进的。北朝逐步变化,到了唐朝突进。
唐李世民南北征战,东西驰逐,他实在厌混乱,在令文臣修前代史,《陆机传》《王羲之传》是他自己动笔。李世民喜欢王羲之书,他手下秉笔臣子虞世南、欧阳询,均是隋、陈旧人,把先代家传笔法带入唐代。欧阳询源于王羲之,而瘦劲过之,实近于《龙藏》之用笔。虞世南隶意犹存,褚遂良思法王羲之,所选《乐毅论》,当为临王之《乐毅论》,其《阴符经》为褚笔法。盛唐名家书清劲遒媚,以残本《王居士砖铭》为代表,李邕运其行书,是盛唐代表。但唐代都精于真书,以狂草知名却善真书张旭为代表。颜真卿便改变唐之秀美,颜书刚劲多锋芒,多为近代所尚,但学颜者只有貌似,只从颜锋芒上故意造作。我们单单选《麻姑仙坛》小真书,学者求其丰神。稍后柳公权,虽出颜体,而柳瘦劲、挺拔,近年印柳书,多造作棱角,成铁钉头,甚失柳之韵。学颜、柳者可谓画虎不成。
(四) 宋元明清墨迹。五代分裂,虽有名家,而未成风气。宋代就能变唐台阁规范,行书流畅,世称苏、黄、米、蔡,其墨迹犹可见。近年影印本,对学习书法有利。宋人精于行书,各自成家,流畅,不若唐人之精严,宋人书多天趣,实取晋人书简旧规。即以米芾而论,多摹写王羲之书,风气所趋,便成宋代学王书之流变。宋代书风与唐截然不同,但均从王分出。
我们可以补一别出一格的赵佶的瘦金书。这种书体适合于题工笔花鸟。我们翻看从北朝以来墓志,有大量宫人墓志和瘦金书相似,从这一点认识,瘦金书从北魏至隋唐,是宫廷书法,赵佶整齐完成的。
元代有几位名书家和画有关,而多是宋代遗民,如赵子昂,是宋代王族入元,得湖山之胜。可贵的康里巎巎,得唐人风韵,刚劲若隋人,仿佛北魏名家。
明人书简留于今日特多,而各种刻本也多。明人多是学前人,但若干名家,独步当世,各自腾越逸兴。近年所出书法,可供参考。此处所选的是我们收藏的墨迹,尤以从爱国义士角度出发,明末清初气节之士墨宝,看他充满着豪情,以血肉换取民族气节,正是肝胆照汗青。
清初名书家,也是明末遗民。到乾嘉以后,便是清代书家风气。各家都附有简略年代。清代中叶,以乾隆的全国名胜题名,而书风便成庸俗。尤以一些唯利是求的滥印,对我们书法带来极坏影响,纠正也困难。        
                 游寿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


游寿先生书法讲授提纲手稿

游寿先生开列书法教材目录手稿

【拓展阅读】
栾继生教授:从游寿先生编写的两部书法教材说开去
清风流响 | 游寿先生《我的临池简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