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着回家》:二战时期远东地区日军三大暴行之一,见证极端状态的人性

 自在飞花轻似烟 2022-02-16

二战时期,日本为夺取太平洋战场的胜利,发动了对菲律宾的进攻。驻守在菲律宾的美菲联军以巴丹半岛为依托,孤军奋战3个月后被迫投降。日军占领巴丹半岛后,为开展下一步军事计划,需尽快将投降的士兵与平民迁出巴丹,于是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巴丹死亡行军”。

  

本书作者列斯特·坦尼作为这场暴行的亲历者,在书中详细记录了自己从菲律宾保卫战、巴丹陷落到战俘营的经历,向美国社会也向世界讲述了,在这期间日军违反国际公约犯下的残暴罪行。

下面我将分三个阶段带你亲历坦尼的地狱之行,感受坦尼所遭遇的苦难和展露的坚韧。

第一阶段、巴丹陷落与死亡行军

1.巴丹陷落

二战时期,日本为获得战争资源,计划占领矿产丰富的菲律宾。日军于1941年12月8日中午对菲律宾发动空袭,摧毁美军在菲的空军基地。12月底,日军从吕宋岛西岸登陆,意图50天内拿下菲律宾。

  

由于美国将优势兵力集中在欧洲战场,而在菲律宾采取守势,自战争爆发后,美菲联军采取战术撤退,于次年1月退缩到巴丹半岛,孤立无援支撑3个月后被迫投降。

2.死亡行军

投降士兵多达7.7万人,人数远超日方预估,无法供应足够的补给和车辆。而日军为开展下一步军事计划,需尽快将俘虏赶出半岛,因此日军高层下令,“任何不能走到战俘营的美军战俘,在行军途中都必须在离大路两百米以外的地方处死”。这一命令默许甚至鼓励了之后的种种暴行。

战俘们需要被押解到120公里外的奥唐奈战俘营,一路烈日当头酷暑难耐,没有食物也没有水,还要遭受日军的虐待和枪杀。在长达6天的死亡行军中,约15000人死于路上。

  

在目睹了日军的屠杀后,坦尼很绝望, 但很快他克服了绝望的情绪,萌生了更强烈的求生意识,为此他制定了几个原则,首先保持积极的态度,为自己设立短期和长期的目标,其次必须机灵起来,学会察言观色。

第二阶段、挣扎求生

到达奥唐奈战俘营后,坦尼被分配到掩埋尸体的工作组中。他不想每天被死亡的气息包围,为了活下来,他主动报名加入了送水小分队,在外出提水的路上趁机逃跑。

逃跑后,坦尼加入了当地的游击队,与日本人打起了游击战。后来他不慎被日军抓获。坦尼谎称自己是作战失散的士兵,辗转躲避在菲律宾的村庄和丛林里,与游击队并无瓜葛,但仍然遭受了日军长达三天的严刑拷打。想要活着回家的信念支撑他熬过了日本人的酷刑。

  

坦尼因为身强力壮,被分到了日本人的劳动队去收集废旧金属。在一次捕猎水牛的时候,坦尼因为违反日本指挥官命令受到了毒打,而听不懂日语,又让坦尼受到了更严重的刑罚。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学会日语。

第三阶段、隐忍筹谋

日本为弥补本国男性劳动力的不足,大规模征用战俘充当免费奴工。在这种背景下,坦尼连同其他499名战俘被挑中,运送到了日本福冈县的大牟田煤矿,负责下井探勘、打顶、采煤。

  

这份工作十分危险,爆炸和塌方时有发生,此外还有日本监工毫无理由的殴打。为此坦尼暗下决心,无论遭受怎样的折磨和羞辱,也要生存下来。他必须每天保持思考观察周围以转移注意力,同时要用他蹩脚的日语与日本人周旋,争取微弱的发言权。他还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地下交易网络,与日本看守和矿工做起了生意。

为缓解战俘们的悲观情绪,坦尼还在征求日本指挥官同意后,在战俘营组建了小剧团,上演了多部舞台剧。

随着1945年夏天战争形势的推进,坦尼的战俘生涯也接近尾声。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坦尼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战俘经历令坦尼的身体和精神饱受创伤,最后他走出了阴影,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担任金融学教授。退休后,他成为出色的社会活动家。

坦尼痛恨那些殴打他的日本人,但他并不仇恨所有的日本人民和整个日本民族。同时他希望美国人民能够知道这场战争,记住他们这些人为了捍卫美国的自由而付出的沉痛代价, 而不是任由它被历史湮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