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李商隐引以为傲的一首诗,连曹雪芹都称赞,后两句尤其美妙

 尤里蒙提 2022-02-16

读过那么多的古诗词,了解了那么多的诗人,相信在这其中,李商隐这位诗人在大家心里肯定占有着重要的位置,而他的诗也深深地吸引着大家。

每当提到李商隐的时候,总会有人站出来表达心声:他是我的偶像、我最喜欢的诗人、在我看来他的诗最美了……。

人们喜欢李商隐,当然是因为他的诗作。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喜欢李商隐的诗?自然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嘛。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句句经典之辞,无不体现着李商隐的匠心,无不体现着唐诗的艺术魅力,感染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李商隐有一首诗,如今看来,真的可以算得上是让他引以为傲的经典了。这首诗不仅让李商隐在大唐博得名气,还让后世人膜拜不已,就连《红楼梦》中的才女林黛玉也对它赞赏有加。

相信说到这里,大家也都想起了这首的题目,那下面就请各位看官随诗巷一起来重温这首经典,再读诗人李商隐。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晚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首诗是作者在旅居时,因怀念远方的朋友而写。题目中的崔雍和崔衮是作者的表兄弟,因为作者当时正和两位兄弟告别不久,所以面对萧瑟的秋气,孤独难耐中倍生思念之情,也就写下了这首诗。

初读此诗的首句“竹坞无尘水槛清”,就能让人想起王维的那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意境、风格与韵味皆有相似之处,这或许就是诗人的“情感”表达之“相合”点吧。

王维送别友人,首先营造氛围,借景烘托情感;而李商隐在这一句中,也是以同样的方式来为诗塑造意境,取周围的典型物象入笔,从景语来做铺垫。清幽、寂静,是首句所体现出的画面之感,有颜色晕染,亦有空间上的错落。

在景语的基础上引出情感,切住题目,这是承句的分担:相思迢递隔重城;环境越静,人的孤独感也就愈发地肆意,所以对于诗人而言,独自在他乡滞留,这种孤独感让他不由想起了相隔“重城”的友人。

“相思”二字直接道明情感,“重城”二字又间接体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距离之遥;二者相互统一、相互衬托,把情感渲染得尤为浓郁。

最让人觉得美妙的是诗的后两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秋天的天气阴暗清冷,所以霜也就来得比较晚,而这种“秋阴”就直接导致了秋雨连绵,所以也就有了后一句中的“雨”。

在逻辑关系上,这两句之间联系紧密又流畅,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构成因果关系,内容阐述得清晰又饱满;这是后两句出彩的原因之一。

作者写对朋友的思念,并没有一直停留在“思念”“朋友”等这样的字眼上面去刻画,而是另起一笔,写天气、写枯荷、写雨声。这就让诗有了新的“味觉”触发点,作者独居他乡,内心之寂寞可想而知,那么这里“枯荷”和“雨声”就给他的心灵带来少许的安慰。也将诗中的“寂静”之意冲淡了不少,让人在无声的环境中听到了自然界美妙的声音,可谓情趣自生;这是后两句能够出彩的原因之二。

但是情趣归情趣,最终也是不能消去作者心中的相思之苦涩和旅居之孤单。所以,这里雨打枯荷的声音,也就从侧面烘托了作者的孤独形象,及其他寥落的心情,对整首诗的情感表达起到助推作用,这是后两句诗能够出彩的原因之三。

但无论从哪一方面、哪个角度去品读“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我们都能从中体会到一种不可言喻的“美妙”。挑剔的林黛玉也因此感触颇深,直言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曹雪芹当时把“枯”改为“残”,无论是笔误也罢,有意也好,总之,足见他对李商隐此句的欣赏。

题外话:那么到底是“枯”好,还是“残”好?人们争论不一。在诗巷看来,它们各有优点。“枯”,与“雨声”相匹配十分合适,更能彰显雨声之清、寂、脆,也很符合秋之萧瑟的意境与人物心情;“残”字在体现人物黯淡之情感方面或色彩许会略重一些。所以,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这个还在于人们自身的审美与喜好。

孤身向晚无从适,偏有深情凉似秋;各位看官,对于李商隐的这首诗,你是否也喜欢已久?再读此诗,你是否又生感想?欢迎在评论区交流畅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