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树中教授:独创切诊法,细查燮理气机升降!

 了然3z5ctoaa2w 2022-02-16

高树中教授擅长以《黄帝内经》《难经》为理论来源,常用经典及传统诊察方法辨治疾病,本文为高树中教授切诊的独特经验:“膈脐定关焦,脉独何处逃,穴位揣虚实,辨证错不了”。此法结合按诊与脉诊,以脉诊反映气机升降异常的动态过程,以按诊获取气机升降异常产生的相对静态的结果。



古代切诊专指脉诊,又称切脉。据《灵枢·九针十二原》“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的记载,脉诊是判断气之盛衰的主要方法,其对病情资料的呈现是动态的、变化的,能够直观反映气机升降的异常。

气机升降理论是高树中教授进行临床诊疗的重要支撑,勤求古训,于无字中求字,提出人体气机以脏腑气机升降为主导,以肚脐为中心周身旋转运行的独到见解,认为脏腑气机运行主要有三升三降,即:肝升肺降,脾升胃降,水升火降。阴阳气机升降失常是百病之源,细查升降是辨证之准绳, 燮理升降是治疗的纲要

高树中教授将判定气机升降失常的独特经验概括为:“膈脐定关焦,脉独何处逃,穴位揣虚实,辨证错不了”,即按诊与脉诊,以脉诊反映气机升降异常的动态过程,以按诊获取气机升降异常产生的相对静态的结果。现代将此两种获取病情资料的方法统称为切诊。
腹部按诊:“膈脐定关焦”

 腹部是人体脏腑、经脉汇聚之处,是三焦气机运行的主要场所。高树中教授对“十二原出于四关”之四关理论创造性理解为“腕、踝、膈、脐”4个起转折关联作用的关键部位,其中膈关为上焦与中焦分界,脐关为中焦与下焦分界。

三焦为一身之气上下运行的通道,聚于肚脐深部的元气,首先从下焦向上经过脐关,与中焦化生的营、卫二气相合,上贯膈关,与聚于上焦的宗气相合,通过肺朝百脉之功布散周身,以濡养脏腑肢节。若膈关、脐关不通,元气、营卫之气、宗气不能各得其所宜, 脏腑气机升降失常,肝气无法左升、肺气不能右降, 脾胃难于转枢,心肾不得相交,则百病丛生。

腹部按诊是判断膈、脐二关是否通畅的重要方法,主要通过比较膈上及脐上、下温度差异按诊脐周以判断人体气机升降异常与否。

1、测温令患者平卧,医者以手触患者膈上及脐上、下皮肤温度。根据膈上及脐上、下温度、温差, 判断上中下三焦寒热及脐关、膈关气机是否通畅。若以膈为界,膈上与脐上温差明显,提示膈关不通;以脐为界,上下温差明显,提示脐关不通。

“膏之原”鸠尾在膈下,“肓之原”脖胦(气海)在脐下,若膈脐不通,久之即病入膏肓。《素问·刺禁论》即有此论述:“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从之有福,逆之有咎”。将胸腹部温度与四肢末端温度比较,若患者手足凉而胸腹部温热,此为阳气郁闭于胸腹,不能达于四末;若患者手足及胸腹部均凉,为阳虚或实寒;手足及胸腹部均热,为阴虚或实热。

2、脐诊:肚脐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是人体太极之所在。《难经·十六难》专篇记载了五脏按太极八卦之理在脐周的对应关系,并阐述了通过按诊判断病变脏腑的方法。

高树中教授以此立论,分别将脐上、下、左、右0.5~1寸处压痛点定义为脐心穴、脐肾穴、脐肝穴、脐肺穴。令患者平卧屈膝, 医者分别于脐心穴、脐肾穴、脐肝穴、脐肺穴触按有无压痛,同时感受有无动气(动脉搏动),将压痛及动气位置与五脏相应,以知何脏病。

临床以脐肝穴压痛、脐肾穴虚软最为常见,分别提示肝气郁结和肾虚。

脉诊:“脉独何处逃”
 
“脉独者病”首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张景岳于《景岳全书·脉神章》详述“独”的多层含义,“独之为义,有部位之独也,有脏气之独也,有脉体之独也”。

借鉴于此,将高树中教授临床所得总结为:

①部位之独,余处脉象平和,唯此处异常,即为此处病。人身不同部位于寸口各有对应,《难经·十八难》将寸口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别与胸以上至头、膈以下至脐、脐以下至足相应,《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论述“细而附骨”脉在寸口出现的位置与人体各部对应时分区更为细致,临床可参考应用;

②三部独见一脉,《素问·玉机真脏论》记载五脏各有五脉与之相应,肝脉弦,心脉洪,肺脉浮,脾脉缓,肾脉沉,若独见一脉,为此脏病;

③脉体之独,三部脉均见同一脉形、脉数、脉势者为病脉,此即《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脉论》所言:“脉不得独浮沉、独小大、独盛衰,独阴阳”。

上述3层“独脉”的内涵,临床往往兼见,在此以临床常见异常脉象举例以释其义:左关脉独大,其病在肝,提示肝气郁结;双关脉滑大,其病在肝、胃,提示肝胃不和;双寸脉上浮鱼际,其病在肺,提示肺气不降。

腧穴诊断:“穴位揣虚实”

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疾病的针灸治疗点,即腧穴具有诊断与治疗两种属性,现代临床更注重其治疗作用而忽视其诊断作用。腧穴诊断作为针灸理论框架中特有的诊断方法,具有极大的理论与临床价值。

以外穴诊内疾主要有3种连通途径:

一是腧穴通过经络与脏腑相连,反映内在脏腑、经络疾病;二是脏腑对腧穴的直接输注作用,如下合穴、原穴、背俞穴、募穴等均是脏腑之气直接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可以直接反映脏腑之气的盛衰;三是通过体表全息投影直接反映疾病,如面部全息。

《内经》记载了两大穴位体系,包括以经脉理论为基础的十四经穴穴位系统和以全息理论为基础的全息穴穴位系统。其中经穴是前两种连通途径在体表的反应点, 全息穴是脏腑肢节在体表的投影点。以上两者根据穴位属性与理论基础的不同,反映的诊断结果有所侧重。

1、特定穴腧穴诊断       

基于不同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不同,十四经穴中以原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最为密切,其反映脏腑经络之气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更准确。其诊断结构见表1。

表1 特定穴腧穴诊断结构表
图片

表1所示均为高树中教授临床经验所得,仅列出诊察五脏原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的临床意义,其余特定穴如六腑原穴、络穴、郄穴因在临床诊察中应用较少,未形成系统理论总结,故未列出。

临床应用时需注意,不同属性的特定穴均可用于病位、病性的诊察,但因病情复杂兼见,其鉴别诊断意义不足,需与脉诊、舌诊等诊法互参。

2、全息穴腧穴诊断 

人体相对独立的部分都存在整体的投影,此规律在《内经》已有记载,并应用于疾病的诊察。后世逐渐出现寸口、耳、目等多种全息对应关系,并与诊断、治疗相结合。

高树中教授根据《灵枢·五色》《素问·脉要精微论》两篇对面部、尺肤部位对应规律结合现代生物全息理论,定位了系列全息穴。面部五脏全息穴主要通过望色泽诊病,其余与六腑、肢节对应的面部全息穴及尺肤部全息穴主要通过切按反应点存在与否诊病。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肢节遍布经络,因此六腑、经脉均以通为用,若阻滞不通,轻则气滞,久则瘀血,气血结滞不通于局部全息穴多反应为压痛、结节。

此类全息穴主要通过切按局部有无压痛、结节、条索状物,反映其对应六腑、肢节疾病,常用于病位诊断,如膺乳反映胸部疾病及乳腺疾病,鼻胃、尺胃反映胃部疾病, 尺甲反应甲状腺疾病,精宫反映生殖泌尿系统疾病等,其病性则需要结合他诊以明确诊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