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米食伴春来丨3款江南糕团甜如蜜

 heii2 2022-02-17

绿水沃土,孕育出了极富特色的水乡稻作文化,糯笃笃的吴侬软语,又化出了香甜软糯的江南糕团。

猪油年糕

年糕是水乡人百吃不厌的美食。它素白柔润的卖相和糍糯软滑的口感,一直是不少游子追忆故乡的某种精神寄托。

江南的年糕,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糖年糕、水磨年糕、蜜糕、松糕……其中有那么一款,每年都以其别样的香甜催促春的脚步,那就是猪油年糕。

所谓猪油年糕,是一种以米粉为主,猪油丁为辅的吃食。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在糕体中嵌入了一种特别的食料——糖猪油丁,这是决定口感的关键所在。此物要提前半个月着手准备,将买来的猪板油去膜、切粒,再用白糖腌制。

米粉按糯三粳七的比例磨好,蒸糕师傅再按10斤粉配4斤糖的量往米粉中加入白糖,缓缓舀入温水后,双手搅拌,轻搓糕粉,将湿粉打散。拌匀后的粉,雪白细腻,有股农家的甜香,用手挽起一捧,春风细雨般湿润,轻轻一吹,却又掉了,说明水分正合适,猪油年糕的主料就完成了。

师傅取来一个杉木蒸桶,于底部垫上干净的纱布,并在桶壁抹以菜油。先往桶里铺一层薄薄的米粉,摊平夯实后,浇上一层芝麻酱(也可用豆沙),而后再铺一层米粉,如此层复一层,直到加满。最后在表面嵌入腌好的糖猪油丁、瓜子仁、核桃仁、红枣、糖桂花,撒上红绿丝,便可上锅开蒸了。

往大锅里注满水,灶膛里烧大块劈柴,蒸糕需用旺火,锅里还得不断加入滚水保持气足。蒸糕是一个期待的过程。

热雾蒸腾了一屋,渐渐地,雾气里融入了米粉香,之后又杂糅进猪油、白糖、桂花的香味,那种饱满富足的嗅觉体验,是难得的享受。

经半个多小时的水火加持,待锅膛里火掩没,桶上蒸汽渐散,师傅把蒸桶抬到案桌上,掀起桶盖,随着一团腾起的白雾,一桶亮晶晶、油汪汪、香喷喷的猪油年糕,便在氤氲水汽中华丽亮相了。

刚蒸好的猪油年糕,米香混合着配料香扑鼻而来。再看那糕块上,星星点点地布满了晶莹剔透的小孔,那是猪油炀掉留下的印迹,光是这卖相就能勾起人无限食欲。

趁着热气咬上一口,紧实香糯,滋味清雅。原本粒粒晶莹的糖猪油丁已变得绵软油滑,与年糕一起入口,伴着不断充盈的谷物芳香,喷薄出的是猪油特有的脂香,和着黏密的芝麻酱、香脆的核桃仁、甘润的红枣等,溢出满嘴的甜糯香软。

麦芽塌饼

刚入春不久,一种甜甜软软,饱含清香的吃食应时登场,它就是麦芽塌饼。

“塌饼”之名,来源于制作过程中的一个动作——需用锅铲将其压扁,这个动作在吴方言中叫“塌”。

作为一款乡土气息极为浓郁的点心,麦芽塌饼在城里少有售卖,只有到乡间农家才能尝到那地道滋味。制作麦芽塌饼的主要食材:大米、大麦、赤豆、菜油,几乎全部来自江南这片水乡沃土,当然,还有那随处可见的佛耳草(一种野草,别名“鼠曲草”,吾乡俗称“石灰头草”或“绵絮头草”。其叶梗呈青色,菜心有灰白茸毛)。每年一开春,它们便在田头溪畔恣意生长。其味苦,无法直接食用,却因其能将米粉染成翠色,并沾上馥郁清香的神奇个性,常被乡人用来制作这麦芽塌饼。

采回新鲜的佛耳草,拣尽杂草,反复洗净后,放入沸水中稍煮马上捞出,沥去苦味的汁水,捏成一个个拳头大小的菜团,再用刀切成细屑。

麦芽是做麦芽塌饼的另一主料。将隔年预留好的颗粒饱满的大麦,放入清水中浸泡至少一昼夜,盖上稻草,并洒水保持湿润,待长出约1厘米左右的嫩芽后,晾干碾粉。

接着,开始揉粉了。把佛耳草泥和麦芽粉按比例拌和到米粉里,用温水捣和,反复搓捏成水乳交融、软硬适中的粉团。揉好的粉团,呈青绿色,闻一闻,有清新的青草香。从中揪出一小团,搓成扁圆形,像裹汤圆般填入自制的豆沙馅料,粘上芝麻,搓圆按扁,一个塌饼生坯就做好了。

做好的生坯,需用塑料薄膜盖起来,静置数小时。这个步骤非常关键,目的是让麦芽粉起作用,否则将直接影响到塌饼的甜度。耐心等待数小时后,当看到薄膜上覆了一层水汽,便可下锅煎制了。

灶上生好火,将饼坯渐次排到平底锅里,浇上熟菜油(油要多,不然香味出不来),煎至两面起壳变黄,用刷子抹上麦芽糖水,并用锅铲将之一一揿扁,盖上锅盖焖3~5分钟,则熟矣。

麦芽塌饼这种乡野小食,论名字,实在普通,远不如青团子叫起来干脆利落;论卖相,扁圆的饼状,青棕色夹杂,既无型,又乏色,几乎是糕团类点心中极不讨喜的。然而,这世上偏有些事物不可貌相,若非亲历往往不能得其真味。

麦芽塌饼的存在,仿佛就是为了印证这个道理。寻常的糕点,都得吃个热乎劲,凉后难免干硬。可麦芽塌饼却恰恰相反,刚出锅时软烂不成型,且有股酸味。一旦凉透,只需轻咬一口,那种软糯却不粘牙的独特口感,能瞬间推翻先前你对其外貌的藐视。

麦芽塌饼的好,好在完全不加糖,甜度皆赖麦芽粉的功劳,甜得质纯,甜得内敛。再加上佛耳草纤维的绵韧和豆沙的细腻质感,于齿舌间温柔地弥散。同时,它还有一种敦厚的香气,说不清是土地的香,还是作物茁壮成长散发的青滋气,香得清爽,香得自然。想来,这或许便是春时江南大地特有的气息。

陆巷方糕

陆巷古村位于苏州西南一隅的东山镇上,偏僻而恬静。

我那次到陆巷,天尚未亮,整个村子仍沉默着。独自在百折千回的小巷里转悠,前方不远处斑驳灰旧的高墙下,一家颇具古意的糕团老店透出的灯火,于这凌晨的漆黑中尤为耀眼。

走进一瞧,并不宽敞的铺子里,已过花甲之年的店主正开始一天的忙碌。只见他熟练地将事先磨好的米粉,按一定比例添水搅拌成块状,再揉搓成松散的细粒。

因时间尚早,店主见我进店,一边继续着手中的活计,一边用柔糯的吴侬软语,与我聊起了家常。他说,每个东山人骨子里都有一份糕团情结。小店所售的这块糕,叫“白玉方糕”,从他爷爷开始做的,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白玉方糕的材料主要是米粉、白糖和赤豆(红豆),从开店之初至今从未变过。虽说都是一些廉价的食材,但要成就一块好糕,得靠一道道繁复的手工步骤完成。

赤豆需仔细筛过,留下来的颗颗饱满。然后放进铁桶里,加白糖细熬慢煮四五个小时。熬制时,人须守在一旁,不停搅拌,这般煮出来的豆沙才细腻。米粉有两种,东北的粳米粉和本地的糯米粉。粳米香,糯米软,二者的比例,会直接影响到糕的质感,这全赖数十年的经验来掂量。

两种米粉都需磨出足够的量,这对上了岁数的店主来说,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此,每天下午两点,不管还有没有顾客上门,都必须准时收摊,才能悉心准备第二天的糕料。店主一再强调,好的原料,是保证美味的首要原则。

“和粉这一步骤,看似没有揉面团那么用力,却极其考验手工和耐心。”店主不紧不慢地说着。和好的粉,被他放到筛子里,进一步细化。随后将筛过的米粉,均匀地撒到模具里,用毛刷轻轻刷平填满。

“绝不能用工具或手挤压,米粉紧了就不好吃了。”

说着聊着,不觉间天已亮,小村渐渐苏醒,门外陆续有了买糕的顾客。店主取出一块边缘带有锯齿的板子,对准模具的刻度,轻轻一按,一个馅料凹槽便出现了。继而往凹槽里填上豆沙馅,小小方寸间顿时有了内容,再覆一层粉,并用木制模具在面上轻压出古旧花纹。最后根据纹路,用小刀将糕粉分割成整齐的25块,上笼开蒸。听店主说,分糕是最考功夫的一步,得眼准手稳,稍一差,碰到了豆沙馅,一屉的糕都白做了。

赤豆是自家熬的,米粉是手工磨的,连蒸锅和蒸炉都是亲手打的。在一切都图快捷功利的当今,只为一块方糕,肯耗费如此一份慢功夫,真可谓不负匠心之道。伴着炉边微微冒出的热气,香甜的味道一丝丝溢出。十多分钟后,一块块白香软糯的白玉方糕,就在蒸汽氤氲中出笼了。

捏一块方糕在手,莹白如玉,米粉的质感依稀可辨,偶被水汽呵过的地方会呈现出半透明的样子,颇有初雪冰洁之感。由于皮薄,隐约可见内里淡淡的朱砂色,那是欲出的豆沙馅。轻咬一口,芳香四溢的豆沙馅顺着嘴角流淌而出,夹杂着丝丝绵滑有弹性的米粉清香,虽满嘴香甜,却不黏不腻,幸福瞬间由味蕾传遍全身。

缕缕炊烟,随着晨曦冉冉升起,站在太湖边小村落那古宅古景的小巷里,尝一口纯手工打制,传唱百年的白玉方糕,不觉喧哗,却感流芳。

撰文丨钟穗  编排丨Hana

78期四川烹饪▪烹艺云课
百搭·青椒椒麻汁+金汤酸辣汁
+复合豆瓣酱技术&应用爆款菜
青椒椒麻毛血旺+金汤酸辣毛血旺
+川味家常豆瓣鱼 
2月18日14点直播,点击进入通道

有很多实用菜品技术


▶'烹艺直播'干货技术实操直播

▶'烹艺网课'精品课程畅销旺菜

订购2021年《四川烹饪》合订本方式



点击进入订购页面

订阅2022年《四川烹饪》期刊方式



点击蓝色链接,进入订购页面

1.邮政网订阅: 邮政报刊订阅网

2.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62-50

3.微店订阅或微信支付至微信号1898075135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