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心静无为是每个人应有的境界,也是很高的生活境界

 空妙有 2022-02-17

这数十年来,花了大量的时间把佛学经典读了个通透,总感觉有很多地方难以领悟,于是又回过头来把《道德经》反复看了无数遍,读到后来,竟然发现老子和佛陀,两个人完全是相通的,两个人思想高度是一致的,都通达了宇宙一切的根本。

老子告诉我们,无情无义才能成为圣人、领袖。老子讲的是无为法,直接舍弃一切友情和友谊,直接进入最高层次;佛陀说,学会慈悲,你才能有福报。佛陀说的是有为法,对任何人都慈悲,对好人慈悲,对坏人也慈悲。其实也就是一视同仁的意思,那反过来说它可以一视同仁,没有慈悲也是可以的,当然大家不要误解我的意思。

文章图片1

最后他们都到达了合一的境界,所以只是说法不同,本质是相同的。老子说:“阴阳相生相克,凡者道之动”。佛陀说:“是不二法门”。佛学里面有一句话叫做“烦恼即菩提”。烦恼和菩提没什么不同,只是人的看法和角度问题。所以我们遇到了一切痛苦,那都是好事。当你能反过来看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根本就不是痛苦,它就是机遇,就是让我们发现了全新的世界。佛学里面谈到的这个世界,我们存在的这个婆娑世界是有漏的。那为什么有漏?用老子的话说就是阴阳的世界,就是阴阳相生。阴阳也会相克,所以它是不完美的,成佛了之后就没有漏了,因为没有肉身,所以没有阴阳,所以就没有了一切的苦,一切都是在合一的境界和状态。

这时候,老子和佛陀给我们验证到了这个“无”,也就是“空”,告诉我们,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假象、虚妄的假象,只有实证到了“空”或者“无”,我们才能看到实相,而这个“空”、这个“无”,是我们本自具足的、与生俱来的、人人皆具的这个境界。

我们要知道,这个“无”就像刚出厂的卡车一样。这辆卡车从设计、制造到出厂,它都是空的,没有装货,也就是“无”的状态,“空”和“无”就是卡车的性质,不管它装货没装货,它的性质是不变的。

卡车为什么能装货?因为它是空的,各种各样的货都能装,但下一趟装什么货?不一定!这叫“缘起”,所有的物就是缘起。

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心、我们的念头,它跟卡车一样,在设计、制造、出厂的时候都是空的,都是“无”。

你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每一次产生新的念头,都从“无”开始,这就灭除了以经验为根据的“我”,我们就能找回这个“无”。

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以后,说了一句话:“奇哉!奇哉!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个我们本自具足、人人具备、与生俱来的这个“无”,我们用了一次就忘了,现在我们要把它找回来。

找回了这个“无”,这个以经验为根据的“我”就没有了,这是不是把它给对治掉了?

文章图片2

我们看镜子,镜子可以照东西,我们知道这是镜子。

我们的心能产生意识,去认知世界万物,我们知道这是我们的心。

现在经过这一番历练以后,我们知道,这个镜子不照东西,它也是镜子,它也是存在的。

我们的心同样是这样的,我们的心一念不生,不跟物发生任何关联,它就在那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就在那里,所以我们把最后的四层障碍就可以灭除掉,达到了“无”的境界。

达到“无”的境界以后,我们每产生一个念头,都可以从“无”开始,原来的从“有”到“有”,我们往前拓展到从“无”到“有”,这中间就是“道”,这个过程就是“得道”。说某个人“得道”了,就是得到了这个“道”,从“无”到“有”的这个道。

从这个“得道”的过程中,在我们领悟老子和佛陀的思想境界时,有三个词应该记住:一个是依赖,另一个是独立,第三个是相互依存。

佛陀是独立的。你们是依赖的,丈夫依赖他的妻子,父亲依赖他的儿子,个人依赖社会──有成千上万种依赖。你们是依赖的。佛陀像高峰一样地屹立着──他是独立的。他切断了所有跟世俗的联系:跟妻子的、跟孩子的、跟父亲的──他切断了每一条联系。他抛弃了一切──是一根独立的柱子。你是一部分,佛陀也是一部分,但他是另一部分。你也许是丑的──他是美的。然而他的美之所以存在,仅仅是因为你的丑,如果你消失了,佛陀也就消失了。因为你的愚蠢,所以他看上去很聪明;如果你变得聪明,他也就不再聪明了。

老子是相互依存的现象──因为生命是相互依存的。你无法依赖,你也无法独立──两者都是极端。就在中间,生命是一种平衡,生命是相互依存的。每样东西都和其它的东西一起存在,每样东西都是相互牵连的。伤害一朵花,你也就伤害了一颗星星。每样东西都是相互牵连的,没有什么东西会像孤岛一样地存在。如果你试图象孤岛一样地存在──那也是可能的,不过那是一种精神的现象,几乎是一个神话、一个梦。老子相信相互依存。他说:接受每件事物的本然的样子,不要去选择。

有和无在成长中相互依存;

──所以,有和无是一起的──

难和易在完成中相互依存;

长和短在对比中相互依存;

高和低在位置上相互依存;

调和音在和声里相互依存;

前和后在伴随中相互依存;

这看上去似乎很简单,其实是最困难的事情,因为头脑总是想选择。头脑通过选择来生活。如果你不选择,头脑就放弃了。这是老子的方法。怎么会放弃头脑呢?──不要选择!所以他从来不叫别人做任何静心,因为当你能够不选择的时候,就不需要静心了。

文章图片3

不要选择,生活怎么来,你就怎么过──漂流。不要做任何努力达到任何地方。不要移向一个目标;享受此刻的全部,不要去管未来或者过去。这样你的灵魂里面就会升起一首交响乐,最低的和最高的在你里面会合,然后──然后你就拥有一种富足。

如果你只是最高的,你就是贫乏的,因为你像一座没有山谷的山一样:那是一座贫乏的山。山谷给予深度,山谷给予神秘;诗意就住在山谷里。山峰是数学的;它是平淡的。山谷里面移动着阴影,移动着的神秘。一座没有山谷的山峰是贫乏的,一个没有山峰的山谷是贫乏的,因为这样一来就只有黑暗。太阳永远照不到它;它是潮湿的、阴暗的、忧郁的。最富有的可能就是同时成为山峰和山谷。

尼采在什么地方说过……尼采拥有人类中最有穿透力的头脑。他就是因为这种穿透力才变成疯子的;它太过分了,他的头脑太过分了,以至于他无法包容它。他说一棵树想要到达天空就必须进入最深的土壤。它的根必须要进入地狱,深深地进入;只有这样,树枝、树顶才能达到天空。树必须接触到两者:地狱和天堂。

这种情况对于人类也是真实的:你必须,以某种方式,到你最内在的核心里面同时接触上帝和魔鬼。不要害怕魔鬼,否则你的上帝将是一个比较贫乏的上帝。基督教或者犹太教的上帝非常贫乏;基督教或犹太教或者伊斯兰教的上帝里面没有盐份……淡而无味,因为盐被抛弃了……盐变成了魔鬼。它们必须成为一体。在存在里面,对立面之间有一种有机的统一: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

调和音在和声里相互依存;

前和后在伴随中相互依存;

所以圣人处理事情没有行动……

当我们能够超越阴阳看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从消极中看到了积极,从痛苦中看到了快乐,从失败中看到了成功。听起来感觉好像很难,其实非常的简单,合一就可以了,只要超越阴阳对立,合一就可以了,超越阴阳对立就能看到事物的整体面,一切的问题,一切的烦恼、痛苦就消失了,最重要的是要破文字障碍。因为文字基本上都在阴阳对立的层面,所以学《佛经》也好,学《道德经》也好,都是要超越文字的界限,不能被文字所障。老子说吃亏是福,而佛陀说布施就能得福报,其实结果都是一样的,只是用的语言和词汇不同。

正因如此,张其金说:“《道德经》和《佛经》都是人类最顶级的智慧,所以,看这个最顶级的智慧,一定是要超越文字。就像佛陀说的,如筏喻者法上法当映射,而况非法。”

文章图片4

《道德经》和《佛经》都是一样的,都是讲如何成为真正的人类领袖。为什么我强调一定要学佛学、要学习《道德经》?因为你如果只是从佛学的语言角度,会很难超越其中的文字障碍。那么,反过来,再用道家的理念去理解的话,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崭新的世界。所以佛道互参是中国自古以来所有研究真正的这个儒道文化的大成者必走的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