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星期连续有新朋友和老朋友都来问我时间管理的问题。有看我复盘的小伙伴,也会发现我近期的状态不错。借着朋友们的提问,总结我目前一些关于时间管理/高效/好心态的小诀窍。我目前在做3个平台:公众号、小红书和今日头条。每个平台的调性不同,要做的工作流程也不完全一致。但基本都是以文字为主。这两周我都是在周末写完周复盘文章后,星期天列好下一周的选题清单,也就是我的“写作计划”。部分选题我还会提前写好大纲,大纲包括:文章的结构和内容要点。 
▲有道云笔记里的规划 自媒体写作者都知道,面对一个空白文档,容易产生畏难心理。我就提前把这个难点解决了。①检验我们写下的选题,是否自己真正想写的 ②当我们决定写一个选题时,其实是灵感最丰盛的时候,借势而为,把想到的灵感通通写下来,为未来节约时间和思考成本 ③为一篇文章单独写大纲,显得比较奢侈,集中写大纲很过瘾 ④提前写好大纲,近似于提前为文章开头,万事开头难,降低开始写一篇文章的难度 我要么在周末写好大纲,要么提前一晚列好大纲。早起后只需要打开有道云笔记,对着大纲填充即可。如果想要持续性写作、确保平台持续更新,那么提前列选题规划、拆分写作流程、及时记录灵感,这三个能力都是基本功,一定要练成习惯。当然,写作计划是为了避免我们到了当天不知道写什么话题,它是一个辅助功能。在一星期当中,计划可以灵活变动。像我今天这篇,就是临时起意,本来不在计划内。灵感来了,就狠狠抓住。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目前生活状态是全职带娃。很多宝妈来问我,怎么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我的回答很统一:在宝宝睡觉时做事。这是实话,我一个人带孩子,没有老人保姆,我没有比别人多出一分钟、一小时。我所有的独处时间几乎都源于宝宝睡觉期间。宝宝睡觉一般三个时间:我早起,宝宝午睡,晚上宝宝睡后我睡前。这三个时间段是我格外珍惜的黄金时间。- 早起后列好计划,一边抱娃哄睡(在床上),一边用手机写文章;
- 午睡期间不安排过多任务,按当天计划优先级排序;
- 宝宝晚睡了,那就陪她一起睡,我早睡了第二天就能早起。
每一天表现都不同的宝宝,会把妈妈的个人时间稀释得非常厉害。所以我不允许自己坐在电脑前抓耳挠腮。文章写不下去,我就看书。静不下心看书,我就规划选题,或者写日记。我尽量让自己保持动态。也就是,我非常非常珍惜坐在电脑前的时间。这个时间,我当然不会打开短视频软件、购物软件,就连微信,我都会刻意回避。我思考文章内容的动作,会穿插在碎片时间或带娃期间,在大脑里演练词句,发酵灵感。当我在电脑前,我就开始写。不敢说下笔如有神,但至少做到写文不卡壳。这其实也是我之前分享过的:碎片时间思考,整块时间执行。当你能做到这一点,你的时间管理功力肯定上一台阶。近期我复更头条,可能有人觉得,我平时已经那么多事了,还要搞多一个平台,多一个平台多分散一点精力,到时候哪边都做不好。但我此时就是很想做啊,与其一直想着想着,产生内耗,不做后悔,不如即刻行动。当然,我不是冲动行事,盲目开始。在决定复更头条前,我:浏览了对标账号的文章, 收集爆款标题, 确定我的定位方向, 梳理想法, 写出一份计划,

▲我收集的爆款标题
我之前说过,计划用来指导行动,并非用来百分百完成。现在的我不会执着于计划全部打钩,只要重要的事情完成了,就安心地随娃去睡了。什么是重要的事情?打卡性质的事是重要的事情,打过卡,我就心安理得地早睡。其他计划,都可以延期到第二天再做。毕竟宝宝和自己的睡眠,关乎身体健康,本就排在第一位。只要不是不可挽回的事情,都可以靠后。
▲次日补前一晚复盘打卡 有关注我朋友圈复盘日记的小伙伴会发现,最近我在阅读/输入这一块的内容比较少,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输出。当我在输出方面付出大量时间时,输入和其他事情的时间必须被挤压。于是,我允许自己暂停阅读。毕竟,创作欲爆棚时,也难以静下心来读书。如果此时强制读书、写笔记,反而是无效勤奋。过一段时间,这股热情消停了,可能我又会投身于大量阅读。到那时候,我不会担心输出少,而是会享受积极输入带来的好处。认清现阶段的你要什么,去做就是了。不必事事周全,你做不到。小红书涨粉特别快,连续爆款; 公众号没有刻意转发和引流,但每天保持粉丝增长; 头条虽然收益低,但每天也有新增关注…… 其二,我知道自己要什么,就不会为做不到或者没有的事情而产生负面情绪。其实也就是,我的内耗特别少。我特别感谢自己前段时间总结了一篇走出内耗的20个方法,这篇笔记在小红书成为爆款。写了这篇笔记后,我潜意识里会觉得自己是个较少内耗的人了,所以会以无内耗状态来驱动自己,提升状态能级。其三,我认识到内心深处的欲望,正视欲望——希望通过自媒体赚钱。有了这个目标,我做自媒体就有了动力。早上起得来,灵感自动找上门,越行动结果越好,也更越有动力。想不清楚的问题,就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她会给你超级干货的见解。注意:尽量选择对自己有所了解的朋友,减少沟通的成本,而且还能直言不讳。提问时直接抛出,表明来意,不拐弯抹角,是对彼此的尊重。纠结是否要报名学习某个课程,也可以咨询相关的朋友,然后确定报还是不报。 要么报了,赶紧学习,然后运用;要么不报,不再心心念念。没有第三种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