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屡次北伐失败,原来这一切在《隆中对》中早有答案

 泊木沐 2022-02-17

诸葛亮在民间传说、历史小说中是智慧的象征,可谓人人皆知。由此也产生了一个疑问,像诸葛亮这样足智多谋的神人为什么没辅佐蜀汉一统中原、称霸天下。要想解答这个问题还要在史书中寻找答案,探寻历史真相就要拨开重重迷雾。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宦官专权导致民不聊生,黄巾军起义的战火燃遍了中原地区,各方霸主闪亮登场,都想取代汉朝天下坐定江山。诸葛亮就出生于这样的动荡年代,他是山东琅琊人。诸葛亮的父母早亡,他是由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诸葛玄曾经在江西一带出任太守,诸葛亮一路随行,增加了对天下大事的了解。诸葛玄为人正直,不肯同流合污,很快就被罢免官职。丢官后的诸葛玄带着诸葛亮投靠了刘表,刘表为人贪图安逸,胸无大志,成为一方霸主全凭运气。诸葛玄病逝以后,诸葛亮就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隐居生活,从17岁一直隐居到27岁。

诸葛亮隐居的地方距离襄阳20里地叫隆中。在这里他自给自足,一边耕种,一边研究天下时局。诸葛亮在隐居过程中名声越来越大,荆州一带的名士司马徽、徐庶等仰慕他的学识,常常到隆中与诸葛亮商讨天下大事。刘备当时正好在刘表门下,蜗居新野。刘备不甘心寄人篱下,听到了诸葛亮的大名就三次前往隆中求贤,想要得到诸葛亮的辅佐。

三顾茅庐在历史上确有其事。这一年,刘备47岁,诸葛亮27岁。诸葛亮把他对天下局势的分析写成一篇文章《隆中对》,有理有据的战略方针打动了刘备。从此诸葛亮加入了刘备大军,跟随刘备征战天下,最终占据西蜀与魏吴三分天下

诸葛亮辅佐刘备的最终目的是匡扶汉室,一统天下。按照《隆中对》提出的方针政策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取代刘表、刘璋拥有自己的地盘。第二步,积极生产,恢复民生,寻访天下名士。第三步,与西戎、南夷友好共处,免除后顾之忧。第四步,联合东吴、讨伐曹魏,先取洛阳后入秦川,最后夺得天下。

按照《隆中对》中制定的方针政策,前三步进行的都很顺利。在第四步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刘备与东吴孙权合作初期的确战败过曹操。赤壁大战之后让曹操的势力遭到了重创,为刘备攻下川蜀积蓄力量争取到了宝贵时间。随着刘备势力的扩张,东吴孙权产生了危机感,于是双方合作破裂,才有了火烧连营,刘备兵败白帝城,最后在白帝城病逝。

《隆中对》分析得十分准确,诸葛亮唯独忘记了称霸的野心人人都有。合作的基础是利益均沾,当一方认为得不到利益的时候合作必然破灭。刘备病逝后诸葛亮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要趁着川蜀周边短暂的和平时期进行五次北伐。在第一次北伐过程,诸葛亮有很大机会获得胜利,无奈马谡失守街亭,贻误战机,最终导致无功而返。到了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已经积劳成疾,经过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最后病死军中。

诸葛亮是人不是神,他在《隆中对》中制定的方针政策有很大的可行性,但要成事还要靠天时地利人和。他对天下局势分析得十分准确,唯独在联合东吴的做法上有待商榷。联军可以,利益如何分割,如何保持合作的稳定性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