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否耐心陪伴这些企业长跑,将决定中国制造走向高端的命运

 中外管理传媒 2022-02-17

当前的中国已经走过“钢筋水泥”的发展拐点,正步入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小企业活,则国民经济活,能否耐心陪伴一批“专精特新”企业长跑,将决定中国制造能否走向高端的命运。

文:中外管理 任慧媛

责任编辑:胸怀天下

近期,“专精特新”这一热词,绝对够得上“火上浇油”的热度。2021年下半年,相关重磅政策密集发布。

2021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首次出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

同年9月,致力于成为有效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专业化发展平台——“北交所”成立。

紧接着,国务院办公厅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同时,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和《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三个文件凝聚多方力量,打出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1+2”长短政策“组合拳”。

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大计,锚定制造业,再次提出了激发“专精特新”发展活力的措施。

按照工信部的解释,“专精特新”指的是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四化”特征的企业。它们大都瞄准“缝隙市场”,在细分领域建立了竞争优势,甚至具有垄断话语权,能有效连接产业链的“断点”,疏通“堵点”。

至此,国家对于“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数千万中小企业的“金字塔”顶端,一条创新发展路径正逐渐清晰——从国内领先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到国际领先的制造业“单项冠军”,最终成长为主业突出、综合实力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航企业。

“单项冠军”、“小巨人”与“隐形冠军”有何异同?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要想发展成大市场、大空间里的“500强”,难度极大,但要在一个细分行业把一个零部件、一种材料、一个软件、一种工艺锤炼到世界顶尖水平,完全是有可能的。于是,工信部也于2016年推出了“单项冠军”培育与评选计划。

自工信部发布《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以来,已分六批次累计遴选出单项冠军848家,其中单项冠军示范企业455家、单项冠军产品393家。

从2018年起,国家又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设立具体的培育企业数量目标,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培育600家左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实际培育的中小企业数量要远大于当时的计划,2019年至今,工信部公示了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入选企业数分别为248家、1744家、2930家,共4762家,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增长态势。同时,这一举措带动全国范围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入库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万多家。

与工信部殊途同归的是,2017年11月,中外管理传媒为了发掘中国的“隐形冠军”,率先倡议发起并联手国内外15位享誉业界的顶尖专家评委,启动了基于公益、立足专业的首届“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作为国内唯一一项具有国际专业背景及水平的中小企业非政府评选,“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与国家工信部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申报工作,彼此呼应、相辅相成。

截至2021年,“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已经成功举办四届,所评选出的70余家“中国造隐形冠军”和“时代匠人”,已成为一支方阵严整而战力强悍,各怀绝招且脚力稳健的中国制造“王牌军团”。

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三类企业都是优质企业培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经常被混为一谈或者一并提及。但三者之间,除了基本的认定标准各有不同之外,最主要的是发展模式有比较大的区别。

德国学者赫尔曼·西蒙定义的“隐形冠军”强调“隐形”,主要反映许多隐形行业冠军的产品往往处于产业链的中上游,多以做中间产品为主,为中下游提供部件、机器、软件或进行配套生产和服务,自己的产品反而在最终产品和服务中不为消费者所见,低调务实,大隐于市。

据赫尔曼·西蒙研究的数据统计,全球有2734家“隐形冠军”企业,德国企业数量高达1307家,占比接近一半,美国、日本依次排在后面。分别是366家和220家,而中国只有60多家。

“单项冠军”强调“单项”,但不强调“隐形”。企业市场占有率高,目的是引导企业树立“十年磨一剑”的专注精神,长期专注于企业擅长的领域,但不强调“隐形”,同时也不将产品领域局限在中间产品。

工信部根据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特征,将其定位成三类“专家”:深刻理解用户需求的行业“专家”,掌握核心技术的配套“专家”,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模式、不断迭代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专家”。

“隐形冠军”强调世界同业市场前三强或者所在大洲排名第一,“单项冠军”界定为在细分领域全球领先,“小巨人”企业界定为国内领先。“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可以说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升级加强版。

由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建设的“百十万千”工程,包括四个层次的企业:在2025年之前,计划培育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专精特新”企业、1万家工信部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和1000家“单项冠军”。所以,“专精特新”是一个梯度培育体系。

其实,无论是“专精特新”还是“隐形冠军”,所蕴含的精髓、期望以及做精做强的方向、目标是一致的,他们都强调专注执着、质量为先、工匠精神、持续创新,都是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哪些行业和地区更容易出“专精特新”?

由于专精特新“小巨人”在三类企业中数量最多,涉足的行业最全,覆盖的地域最广,因此,以“小巨人”的评选结果作为所聚焦行业的衡量指标,是比较有参考价值的。

根据工信部已先后公布的三批共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来看,“小巨人”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中高端产业领域,并呈现出“6789”的特点:超六成属于工业“四基”(指工业领域的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领域,超七成深耕行业10年以上,超八成居本省份细分市场首位,九成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并至少为一家知名企业做配套。

再从已在A股上市的3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来看,他们主要分布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建筑业五大行业。其中281家企业属于制造业,占比高达90.35%。

具体到更细分的行业分类,“小巨人”的分布也有章可循。其中企业数量前五的行业领域包括机械设备、化工、医药生物、电子、电器设备等,共有218家企业,占总数比例70.10%。

有投资研究机构还依据财务指标,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中311家上市公司,用量化的手段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其中较优质的84家公司中,机械设备公司有24家,医药生物公司有17家,电器设备公司有10家,这就占到了总数的60%,可见机械设备行业是专精特新“小巨人”最集中、最密集的一个行业——这也是国家高端装备制造的重要环节。

再从地域分布来看,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上榜企业数量前十位的省份中,东部地区占据7席,并包揽前六位次,其中浙江、广东、山东、江苏是前四名,上海和北京分别位居第五和第六名;中部地区只有湖南和安徽,分别排名第七、第八;东北地区仅辽宁一省入围,排名第十;西部地区无省份入围。可见,中小企业发展较好的地方,经济都很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全国制造业企业区域分布规律基本保持一致。

但也有“意料之外”。

按照地域统计,311家A股上市“小巨人”中,江苏省以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南通独占5席,共计有47家企业上榜,且均上榜前十名。所以,虽然江苏省在“小巨人”整体排名中居于第四名,但在上市企业排名中拔得头筹。

同时,作为江苏的核心城市之一,有“最强地级市”之称的苏州,在整体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城市排名中仅排在前20名靠后位置,明显低于其全国城市GDP第六位的排名。但从上市企业来看,苏州竟有15家上市企业上榜,紧随上海、深圳、北京三个一线城市之后,位居第四名,力压一线城市广州,并超过了成都、南京、杭州等省会城市。

与此相契合的还有在北交所首批开市的企业数量:81家首批上市公司中,江苏占了12家,是所有地区中最多的。排在其后的是北京和广东,分别有11家和10家。

究其原因,除了江苏是经济大省以及有政策支持外,还有业内人士认为,早些年,浙江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一批互联网企业的上市,而江苏经济的长处并不在互联网,其更擅长的领域是“制造业”。因此,回顾过去一段时间,浙江和广东“更有特色”,江苏更像一个默默努力的优等生。

而“北交所”的目标“受众”恰恰是江苏最擅长的领域——中小企业,尤其是产业链上的优质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可能还没有达到科创板、创业板的标准,但实际上已颇为优质。“北交所”的出现,相当于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崭露头角的舞台。

资本千万不要在“专精特新”上玩互联网套路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专精特新”究竟有多“激动人心”?有这样一句话被频繁提起:当前国家设计了一条“专精特新”之路,是一条给中小企业下一个四十年铺就的“黄金之路”。

德国吉森大学博士、《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一书作者赵向阳告诉中外管理,他甚至认为当下是继1978年、1992年、2001年三大改革浪潮之后的“第四次改革开放”。

“专精特新”是政策热词、产业热词,当然也成为了投资热词。嗅觉灵敏的投资人带着大批的资本从互联网、新消费等领域,涌向了过去并没有得到太多关注的工业制造业领域。这对于一直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制造业中小企业和创业公司来说,当然是好事,但欣欣向荣的景象下,也存在着问题和隐忧。

许多投资人试图在工业技术领域复制互联网的投资模式,北极光创投合伙人黄河认为,这是一种误区,工业技术领域和互联网行业投资的关键逻辑显然不一样。在传统互联网行业,成长速度远比制造业快,资金的密集度和有效性非常高,因为其初期主要壁垒并不在技术,而在于商业模式和扩张速度。这时候行业头部企业在获得相对集中的资本投入之后,很容易利用资金优势快速扩张,形成其后的一系列护城河,最后促成“马太效应”。

而在技术驱动的制造业领域,由于其toB的特性,先天就快不起来。能够成长到超过500亿元市值的公司数量非常少,很难出现单个项目获得巨大回报的情况。从技术产品成熟过程看,这也需遵循客观规律,往往要经过多次和客户之间的反复迭代,才可能稳定成熟。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不是靠堆钱堆人就可以大幅加速这一过程的。如果一旦技术落不了地,找不到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场景,则一切都是空谈。

所以,用原来的互联网固有思维,试图在制造业复制互联网行业的投资套路,失败是大概率事件。

“资本在一些领域过热,如果只是带来资金效率的低下并不可怕,糟糕的是'劣币驱逐良币’,把整个行业搞垮。”黄河说,高端制造要遵循“周期长、赛道宽、不唯纯技术论”的投资准则,靠钱砸不出头部企业。

对于“专精特新”的投资热潮,赵向阳也表达出了他的担心:北交所会不会变成资本市场的盛宴、割韭菜的良机?资本市场的短期导向与“专精特新”所需的长期主义产生冲突,可能影响企业发展,例如企业上市后会不会膨胀,会不会盲目扩张、多元化。他认为,研究德国的“隐形冠军”,千万不要忽视“隐形”的重要性,“隐形”就是减少竞争强度,就是甘于寂寞、长期坚守、精益求精,就是“闷声发大财”。

赵向阳认为,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资本要有“与时间做朋友”的耐心。德国大量“小而专”的“隐形冠军”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时间短则十年,长则数十年,资本如果希望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身上挣快钱,只会毁了这些企业。只有尊重规律、注重工匠精神,才能在时间的河流中淘洗出真正有价值的“专精特新”。

显然,当前的中国已经走过“钢筋水泥”的发展拐点,正步入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小企业活,则国民经济活,能否耐心陪伴一批“专精特新”企业长跑,将决定中国制造能否走向高端的命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