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络辨证系列之七:冲脉辨证

 中医药方便 2022-02-17

一、冲脉概述

(一)冲脉循行路线(图15-1)
冲脉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都禀受它的气血的濡养。其上行的一支,出于咽喉上部和后鼻道,向诸阳经渗灌精气。向下的一支,注入足少阴肾经的大络,从气冲部分出,沿大腿内侧下行,进入腘窝中, 下行于小腿深部胫骨内侧,到足内踝之后的跟骨上缘而分出两支,与足少阴经并行,将精气灌注于足三阴经;向前行的分支,从内踝后的深部跟骨上缘处分出,沿着足背进入大趾间。
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它和足少阴之络同起于肾下,出于足阳明经的气冲部,沿大腿内侧,向下行于腘中,再沿胫骨内侧,与足少阴经一起下行入于足内踝之后,入于足下。另一条支脉,斜入内踝,出而入于胫骨、 跗骨相连之处,经足背进入大趾之间,入诸络脉之中,起到温养胫部和足 部的作用。
冲脉起于气冲穴,伴随足阳明胃经,挟脐两旁上行,到胸中而分散。

图片


(二)冲脉主病
冲脉和任、督同源异流,冲脉起于胞中,如脉气失调,则有月经失调、不孕、漏胎、小产等病出现;本经循腹至胸中而散,故有气急、胸腹痛, 气上冲心等症。
据《针灸大全》所载八脉八穴,公孙通于冲脉,其主治证有心(胃) 痛,胸脘满闷,结胸,反胃,酒食积聚,肠鸣,水气,泄泻,噎嗝症,气急,胁胀,脐腹痛,肠风便血,疟疾,胎衣不下,血崩昏迷等。


(三) 归经选药
严西亭《得配本草》载:木香、当归、黄柏、白术、芦荟、槟榔、吴茱萸,主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又载:巴戟天、香附入冲脉,川芎、黄芩、鳖甲行冲脉,鹿衔草、 枸杞子补冲督之精血,甘草和冲脉之逆,王不留行通冲任二脉,丹参益冲任。

《奇经八脉考》转王好古言:“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宜此(吴茱萸)主之。”
李时珍说:“血生于心包,藏于肝,属于冲任,红花汁与之同类,故能行男子血脉,通女子经水,多则行血,少则养血。”
又说:紫石英“女子血海虚寒不孕者宜之”。白芍“能治血海而入于九地之下,后至厥阴经也”。按此紫石英、白芍、红花皆入血海冲脉。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下焦篇·湿温》中说:“归、茴补冲脉”。
陈修园《妇科要旨》说:“鹿茸入冲、任、督三脉,大能补血,非无情之草木可比也”。
《朱小南妇科经验选》总结前人的经验,将入冲脉的药物归纳为:
补冲脉之气:吴茱萸(《本草纲目》引王好古言),巴戟天(《本草纲目》), 枸杞子、甘草、鹿衔草(《得配本草》),鹿茸(《女科要旨》),紫河车、苁蓉、紫石英、杜仲(《临证指南医案》)。
补冲脉之血:当归、鳖甲、丹参、川芎(《得配本草》)。
降冲脉之逆:木香、槟榔(《得配本草》)。
固冲脉:山药、莲子(《傅青主女科》)。


二、冲脉辨证病案评析


冲脉的“冲”字,含有冲要、要道的意思。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 贯穿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有“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称。由于冲脉与任脉相并行,又与督脉相通,其脉气在头部灌注诸阳,在下肢渗入三阴,因此容纳来自十二 经脉五脏六腑的气血,成为十二经脉、五脏六腑之海。冲脉与足阳明会于气冲穴,又与足少阴经相并而行,与胃和肾相联系。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肾为“先天之本”“原气之根”。冲脉起于胞中,又称“血室”“血海”。妇人月经与冲脉功能有密切联系,《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这里说的“太冲脉”, 即是指冲脉而言。“冲为血海”说明冲脉与妊、产、胎、育密切相关。


(一)因虚致崩当固冲
冲脉总领十二经脉,为气血经脉的要冲,上能灌诸阳,下能渗诸阴。 “冲为血海”,太冲脉盛,月事应时而下,又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因而冲脉又与心、肝、脾关系密切。与任脉共同职司生殖功能。冲脉虚,则血海灌注不能,胞脉空虚或损伤,而见月经不调诸症。


1.  崩漏案
患者,女,35岁,2005年2月17日初诊。患者脾胃素虚,兼以思虑过度,纳食锐减。自诉周身困倦乏力,心悸气短,小腹空坠,伴头昏耳鸣,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影响日常工作。本次月经量多,淋漓不尽,且夜尿频数。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无力。治宜益气健脾,固冲摄血。药用:
生黄芪20g,白术15g,煅龙骨15g,煅牡蛎30g,山茱萸15g,白芍10g,海螵蛸12g,茜草10g,棕榈炭6g,五倍子2g,制附片6g。
服上方4剂后,诸症大减,经量见少,仍头昏,腰酸。加重山茱萸、 白芍用量以助补肾益肝,续服3剂,出血停止,余症尽除。继以归脾丸调理善后。
【孟颖舟.冲脉病证治举隅.甘肃中医,2006, 19 ( 11 ): 31】


原按:《内经》云:“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冲为血海,隶于阳明。 脾胃素虚,阳明气弱,则冲脉失萌,冲气下陷而失摄,故血室不藏而月经量多,淋漓不净。用张锡纯的固冲汤以固冲止崩。方中黄芷、白术益阳明之气,有温升之功,使冲不下陷而有摄血之力;复加山茱萸、白芍酸敛养 阴以固其脱,助煅龙牡、棕榈炭、五倍子以涩血;海螵蛸合茜草为《内经》治产后失血方,固涩下焦以止冲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酌加制附片以温中祛寒,合之则能益气固冲止崩。

2. 少女崩漏案
江某,15岁,1996年12月15日初诊。月经13岁初潮,经期前后不定,经量中等,色红,腹不痛。年前适值经期,参加校运动会长跑比赛,遂致月经漏下不止。诸项检查均属正常。妇科诊为“青春期功血”。经西医对症处理、中医补气摄血法,漏下渐止。并调理月余而愈。近阶段又因劳累过度,致使月经淋漓不止。其母遂于去年效方自购服5剂,药后漏下仍未止,故来邀余诊治。刻诊:患者漏红20余日,量少色淡红,腰骶部酸痛如坠,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谷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初服补气摄血药尚属对症,为何不效?后思腰骶部酸痛,是由久漏耗伤下元 精血,损及奇经之脉,治仿叶氏治奇经之意,药用:

鹿角胶、阿胶、龟甲胶各12g,党参、锁阳、柏子仁、乌贼骨各10g,牡蛎20g,炙甘草3g,墨旱莲15g。

药服3剂而漏下已止。续服5剂巩固疗效而愈。随访2年未发。

【李仁灿.叶天士治奇经法妇科运用举隅.光明中医,1999, 14 ( 2 ): 42】

原按,叶氏云:“思经水必诸路之血,贮于血海而下……今者但以冲脉之动而血下,诸脉皆失其司,症因是虚。日铒补汤不应,未达奇经之理耳。”本案少女肾气未充,漏下不止,渐损奇经。故方用“鹿性阳入督脉,龟性阴走任脉,阿胶得济水沉伏,味咸色黑,息肝风,养肾水;柏子仁芳香滑润,养血理燥,牡蛎咸以固下,锁阳固下焦之阳气。乃治八脉之大意治之而愈”。

叶氏认为冲任乃妇女经血之枢纽,冲任脉损,无有贮蓄,乃变生种种经病。冲任奇脉内怯,尤有崩漏劳损缠绵之虑,多见于经久不愈之崩漏、 闭经等症。其症多见形羸色夺,喜暖恶寒,冲心呕逆,少腹绵痛,腰脊酸弱,肢体常冷或下腹麻痹,年久不孕,尺脉沉迟。叶氏重用河车胶、鹿茸、 鹿角霜(胶)、羊肉肾、沙苑子、肉苁蓉温精益血,肉桂、小茴香、艾叶、 香附、当归、紫石英温煦奇经,佐入人参大补元气,共奏温阳之功,或常服斑龙丸缓图取效。

(二)逆气里急治当责之冲脉

《素问·骨空论》说:“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冲脉并少阴之经,夹脐而上行,若肾气不足,伤及冲脉可致逆气而里急。临床所见冲脉病变,其气上逆而感到腹内拘急疼痛。这种症状可见于病邪动冲脉之气而致气机逆乱的各种疾病。至于逆气里急的病因,可归纳为肝、肾、胃之气逆,然其 上逆之气都是循借冲脉之气上冲。亦即冲气因病邪而动,病邪得冲气而上冲。关于逆气里急的治法,属于热者,治宜泄热降逆。属于寒者,寒气上冲,治宜温阳散寒,平冲降逆;寒水之气上冲,治宜温阳利水,降逆平冲。或热,或寒,或寒水,只要有逆气里急,平冲降逆就为首法。总之,若能从冲脉着手,进行辨证施治,则效如桴鼓。

1.  妊振呕吐案

赵某,女,26岁,1992年11月2日初诊。怀孕3个月,胸廓痞闷, 频频呕吐,欲入即出,头晕,脉细滑,舌苔薄白而腻。病由胃气虚弱,冲脉胎气上逆,仿叶氏镇冲止逆法:

紫石英30g,紫苏叶6g,姜半夏10g,白茯苓10g,陈皮6g,紫苏子 6g,砂仁3g,甘草3g。3剂。

二诊:药后呕吐止,渐能纳谷。上方加白术10g以健脾而愈。

【卢绍城,吕立言.叶天士治奇经五法应用举隅.黑龙江中医药,1995 (5 ): 30】

原按:《难经》云:“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因冲脉起于会阴,挟脐而行;又冲为血海,隶属于阳明,故一经受孕而逆气冲逆犯胃,以致呕吐, 厌食者甚多,甚则头晕,胸闷。亦所不免。本例法取紫石英之重,坐镇冲脉,以降逆气;半夏、茯苓以和胃止呕;陈皮、紫苏子降气,砂仁和胃而安胎,共成镇冲和胃安胎之剂。临床应用,屡用屡验。本案所用之方取于《临证指南医案》,可见叶氏治奇之法,深究奇经之奥,其妙无穷焉。

2.  奔豚气案

张某,男,72岁,干部。1997年1月21日初诊。3年前双目失明后常抑郁寡欢,2个月前,时觉有股热气自小腹部上冲胸咽,耳中如雷轰鸣,双目灼热,头汗出,喜冷恶热,自行缓解后如常人,多由情志不舒引发。近10余日发作频繁,诸症加重,痛苦异常,西医曾以神经官能症治疗无效。 刻诊:平素耳鸣如蝉,口干,大便略干,纳食可,舌质黯红有瘀斑,苔白, 脉弦细,中医诊断为奔豚气。治宜镇肝潜阳,平冲降逆。以镇肝熄风汤加味:

怀牛膝50g,生赭石30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杭白芍15g,玄参15g,天冬10g,黄芩10g,炒麦芽10g,茵陈6g,川楝子10g,丹参30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1997年2日4复诊,诉奔豚气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症状大减,舌脉如前,守方5剂,诸症悉愈。

【唐素敏.镇肝熄风汤临床应用.河北中医2003, 26 ( 6): 46】

原按:《金匮要略方论·奔豚气》指出:“奔豚病,从小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上冲腹痛为奔豚气病,经言“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奔豚气病即冲脉气病,冲气与奔豚气实为一体。所谓奔豚,以其上冲胸喉,如豚之奔,故名奔豚。

本例患者以发作性气上冲咽、痛苦异常为主症,属中医学“奔豚气”。患者年事已高,肝肾阴虚,肝阳易亢,加之抑郁日久,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化火,火郁极而发,肝气夹热循冲脉上逆,而见热气从小腹上冲胸咽, 阳亢风动,风火上扰清窍,则见耳鸣如雷,双目灼热,其病机为肝肾阴虚,肝阳夹冲上逆。故以镇肝熄风汤加减,方中以赭石、牛膝平冲降逆折其阳 亢,配以生龙骨、生牡蛎、杭白芍等滋阴潜阳,茵陈、黄芩、川楝子清肝泄火。

3.  咳血案

孙某,男,48岁。咳嗽、咯血反复发作近3年,支气管造影诊为“支扩”。近因恼怒,导致咯血发作,量多色鲜红,面部烘热,头昏目眩,口干心烦,苔薄质红,脉弦数。证系肝郁化火,冲气上逆,损伤阳络,血从上溢,治宜降逆平冲。药用:

生赭石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生赤白芍各12g,大黄炭10g,生地黄15g,怀牛膝10g,三七粉3g,蛤粉炒阿胶10g,炒牡丹皮10g,焦山栀子10g。

服药1剂。咯血即减,连服3剂,咯血得止。继予养阴清肺以善其后。

【陈革.从奇经论治经验点滴.国医论坛,1999, 14 (1): 19】

评析:《内经》云:“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临床上吐衄咳血,多由肝胃火盛,阳络受损。气逆血溢所致。然这些病证也与冲脉密切相关,盖“冲为血海”,具有调节气血之功能,冲气上逆,血不归经,必见吐衄咯血等症,亟宜降气安冲,气降则血不上溢,安冲则血自归经。方以赭石、龙骨、牡蛎潜镇冲脉上逆之气,白芍、生地黄、怀牛膝养肝柔肝,丹、栀清肝热,大黄炭凉血止血,三七化瘀止血,蛤粉炒阿胶养血止血。全方融潜镇、养阴、清热、止血于一炉,故有佳效。

4.  心悸案

患者,女,60岁,2004年10月27日初诊。患者心悸2年,中西医药杂治效不明显,自诉心慌、悸动不安,劳累后尤甚,伴上腹胀满疼痛,时作时止,渐至纳食减退,恶心欲呕,形体消瘦,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头昏目眩。近2个月来,自觉恶寒,冷汗时出,双跗寒凉。舌暗,苔薄白, 脉细。心电图示“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房性心动过速”。治宜温阳理中,降逆平冲。药用:

党参15g,制附片6g,桂枝10g,杜仲10g,小茴香6g,艾叶10g,紫石英15g,茯苓10g。

连服7剂,心悸好转,脘腹胀痛减轻,食量增加,续以原方进退治疗 1个月,诸症皆失。

【孟颖舟.冲脉病证治举隅.甘肃中医,2006, 19(11): 31】

原按:足阳明经络脾,上交于心,今心悸不宁,乃阳明络空。冲脉为血海,隶于阳明,受胃中水谷精微渗灌,阳明不足,则冲脉失其濡养,厥寒气逆。冲逆则肝胃之气皆逆,故肮腹胀痛时作时止。胃阳虚而不受纳,故食入恶心。阳不外固,故跗冷且冷汗出。此乃胃阳虚弱,冲气虚寒厥逆 所致,方用党参、茯苓、附片、桂枝温阳理中;小茴香、艾叶、紫石英、 杜仲散寒安冲。此为正经与奇经同治之法。

5.  经行牙痛案

罗某,女,40岁,教师。1985年4月7日初诊。主诉经来牙痛20年。 患者从月经初潮始每遇经来之际,满口牙齿隐隐作痛,但因隐惑之疾难以启口,自取西药(药名不详)暂能止痛,从未根治。随着年龄增长,每临经期牙痛加重,特来我院中医科诊治。症见:身体消瘦,两颧发红,手足心发热,腰膝酸软,经来时多时少,或前或后,舌嫩红,苔剥脱,脉细数。辨证属虚火上冲,气血亏虚,阳明经脉受阻之经来牙痛。治宜滋阴降火, 通脉止痛。投以左归饮加味:

熟地黄30g,黄柏15g,山药15g,枸杞子12g,山茱萸10g,茯苓10g,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剂。

4月10日复诊:患者牙痛减轻,经量较前有所增多,色鲜红,遵其法, 继服上方易熟地黄为生地黄15克,续服2剂。

4月13日三诊:患者服药后牙痛停止,经期结束,为巩固疗效,续服上药2剂,并嘱在下一月经来潮之时继续服用上方,直到经期结束,连续治疗3个周期而告痊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高普轩:经络辨证在疑难杂症中应用体会.陕西中医,1992, 13 ( 11 ): 505】

原按:经来牙痛在临床较为少见,本例属冲任亏虚,肾之气阴双损,血海不盈,再加月经来潮更使血海亏损,又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脉循行于上下齿龈,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患者经行时血海亏损,使阳明之脉受损,运行气血功能失常。加之患者素体虚弱,阴虚之证,虚火变炽,循经上冲而致牙痛,方用《景岳全书》左归饮加减,方中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滋补肝肾之阴,茯苓、山药、甘草健脾补气和中,使气血得充,黄柏滋阴降火,使气阴得补,血海充盈,经脉兼达,经行牙痛自愈。

图片

6.  晕厥案

李某,女,59岁。1个月来突然昏厥发作2次,发时肢冷、汗出、心悸。测血压偏低。平素自感头晕目眩,头痛,视物昏花。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肢酸软,望其形容憔悴,精神萎靡,查血红蛋白80g/L。心电图正常。舌质暗淡,苔薄,脉细涩,证属肝肾不足,气血虚弱,任脉亏损,冲阳上冲为患。拟法:补肝肾,益气阴,养任阴,降冲阳,仿龟鹿二仙胶合河车再造丸加减化裁:

党参15g,熟地黄12g,紫河车12g,天冬、麦冬各10g,龟甲15g,黄柏6g,茯神10g,牛膝10g,鹿角胶10g,鹿衔草12g,白芍10g。

服药14剂,昏厥未作。继服30剂,症状基本消失。后以杞菊地黄丸收功,复查血红蛋白124g/L。

【邵性丽.奇经虚证治验5则.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 12 ( 1 ): 25-26】

原按:冲任脉病多见于妇科,但在内科杂病中亦多体现。古人所谓: “冲为十二经之海”,亦即“血海”,又谓“五脏六腑之海”,是经脉气血之要冲。任脉为“阴脉之海”,凡精血、津液为任脉所司。患者年近花甲,冲任虚损,肝肾气血均亏,如遇诱因劳累或体位突然改变一时精不上承,气血不能上荣,冲阳上冲而致昏厥。阳气不能达于四末致肢冷,卫气虚不固而汗出,任阴亏虚故形容憔悴。龟鹿二仙胶是冲任双补的著名方剂。鹿角、 龟甲可通冲、任、督三脉,补培精血,交通阴阳。紫河车补任脉之阴,鹿衔草温补冲脉之精血,党参、熟地黄、天冬、麦冬补益精血;黄柏、牛膝降逆冲阳,后以杞菊地黄丸益阴和阳告功。

(三)男子疾患勿忘冲脉为病

1.  遗精案

患者,男,29岁,2002年3月9日初诊。患者婚后4年,不节房事, 泄精过频。2个月来神疲倦怠,腰痛,俯仰不能自如,夜间时有遗精。伴见呃逆,咳嗽,双膝以下畏寒喜温,行走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治宜益气固脱,养阴滋肾。药用:

党参20g,熟地黄20g,茯苓6g,枸杞子10g,五味子6g,沙苑子6g,紫石英15g,紫河车粉(冲服)6g。

并嘱节房事,防真阴亏耗,禁食辛辣刺激之品。依上方调理1个月而愈。 

【孟颖舟.冲脉病证治举隅.甘肃中医,2006, 19 ( 11): 31】

原按:肝肾真阴下夺,奇脉必少灌溉。冲阳上损肺络则咳嗽。冲脉不主摄纳温养分肉,阳坠为阴遗,并腰疼足冷,此精夺下损见症。“精不足者, 补之以味”。治以质静填补,着重归下。方用人参、熟地黄两仪煎方加减。紫河车粉血肉有情之品温养元气;紫石英收镇冲脉;五味子酸收纳其平逆; 枸杞子温润;沙苑子入肝络溫养冲脉;茯苓入阳明引阴药入于至阴之乡。合而为方,养阴纳阳,镇上而固下,冲阳因之静谧。守方调摄,可望渐复。

2.  阳痿案

刘某,男,35岁,1991年3月21日初诊。病因工作纠纷,精神过度紧张而起,阴器萎弱不起已旬余,不遗精,睡眠不安,纳食乏味,舌红无苔,脉细。此乃惊惧伤元,阳明不足,无以渗灌冲脉,宗筋气血失充,故萎弱不能勃起。治宜补阳明益气血,渗灌冲脉,佐以强阳温养为法。处方:

黄氏15g,党参10g,当归10g,枸杞子10g,山药10g,杜仲10g,菟丝子10g,巴戟天10g,怀牛膝10g,远志6g,云茯苓10g。

服6剂,效果殊佳,功能恢复,原方去菟丝子、远志,易知母10g, 服3剂以善后。

【朱祥麟.奇经病医案六则.中医杂志,1996, 37 (9): 527-529】

原按:《素问》“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会于宗筋。” 前阴仍宗筋之聚所,冲脉得阳明之血而气能充旺,故男子前阴勃起而有生育能力。若冲脉无以充肤温肉,则阴器必衰痿不用。故用黄芪、党参、山药、当归补益阳明气血以渗灌冲脉而润宗筋,枸杞子、杜仲、菟丝子、巴戟天、牛膝益阴强阳,远志安神,茯苓等引诸药入于下焦至阴。合而用之, 能补冲壮阳起痿。

本文选自毛以林《步入中医之门·被淡忘的经络辨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