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懂内容 一、看题目作者——题目定诗由,作者定诗风 1、看题目——想缘由,想目的,想场景对象,想情感 ①表达作者写作的缘由 ②表达作者写作的目的 ③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 ④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 2、看作者——向作者常写内容,作者诗的一般风格 二、看意象炼字——意象表达出的情感,炼字体现出的好处 1、看意象——想表达的情感,想塑造的形象 ①意象的效果——想表达的情感,想塑造的形象 ②判断意象的象征义——套用法,联想法,谐音法 2、看炼字 关键词 ①动词 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②形容词 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③数量词 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 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 ④虚词 获得疏通文气,开合互映,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⑤特殊词(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 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摹拟声音形态,使诗文生活形象 ⑥词性改变的活用词 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三、看语句表达——颠倒语序、省略句子成分——更准确读懂内容 1、颠倒语序——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的侧重点 2、省略成分——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四、看诗后注解——想象诗歌背景,联系当时现实 (二)划定类型 一、诗人是借助什么来表达感情的,运用了什么基本的表现手法? 诗歌类型 表现手法 不借助外物诗 直抒胸臆 咏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叙事抒怀诗 叙议结合 怀古咏史诗 借古讽今 1、 不借助外物——直抒胸臆——情在直接书法的语句中 直抒胸臆: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激情快意或愁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2、 借物——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情在物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态。 3、 借景——写景抒情诗——情景交融——情在景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对景的鉴赏应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 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 2 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3 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明暗对比,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4 语言运用上既要学会欣赏雄浑壮丽的景象,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 诗歌中主要的两种景和情的关系 1 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正衬。 2 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 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四种形式: 1 触景生情: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 2 借景抒情:即以景结情,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而后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 3 缘情布景:是因情选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一旦着上了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 4 寓情于景: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 4、 借事——即事感怀诗——叙事与议论或抒情结合——情在事之特点与作者之议论抒情处 鉴赏此类诗要注意从以下角度去掌握: 1 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 2 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3 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叙议结合:在前面叙述事件的基础上,后面发出作者的抒情和议论。前面的叙述是后面的抒情和议论的基础,后面的抒情和议论是前面叙述的升华。 5、 古迹——怀古咏史——借古讽今——情在古事与作者今处坏境的相通处 鉴赏咏史诗的角度: 1 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和用典(对于典故不仅要了解典故本身的内容,更要明确作者用典的目的) 2 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 3 推敲作者对待这段往事、这个古人的态度,归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分析作者咏史抒情时的写法 借古讽今:就是借用古代的事迹,从正面或反面讽喻作者所处时代现实中的事,达到借古说今的目的。借古讽今,起到的效果是,委婉含蓄,富有说服力。 二、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塑造的是什么形象 1、古典诗歌中常见的5种主要情感 ①忧国伤时 A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 B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 C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D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 ②人生志向 A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 B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闷 C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 D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 ③人生感受 A伤春悲秋之情 B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 C世事多变,沧海桑田 D告慰平生的喜悦 ④思乡怀人 A羁旅愁思 B思亲念友 C边关思乡 D闺中怀人 ⑤长亭送别 A依依不舍的留恋 B情深意长的勉励 C坦陈心志的告白 2、古典诗歌中经常塑造的形象 ①豪放洒脱的形象 ②忧国忧民的形象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⑤爱恨情长的形象 概括诗歌的公式: 这是一首(?)诗,作者运用了(?)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塑造了一个(?)形象。 (三)审题干,答题目 一、理解内容类——从诗歌内容角度设问,解决问题应主要放在读懂内容这一步 Ⅰ、理解重点意象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重点部分积累(21个) 意象 —— 物性 —— 表达情感 —— 现实形象 草木类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4、菊花(黄菊、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君子 (1)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2)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常用作家:陶渊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 5、草——随时序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7、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8、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9、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10、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 动物类 11、大雁(雁、鸿雁)——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1)鸿雁南迁阵容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鸿雁传书。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 12、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 13、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14、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器物类 15、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消愁 16、捣衣(捣练)——寒夜捣衣,寄予征人——战争停止,离妇思人——忧国忧民,征人离妇 气象地理类 17、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则多给人予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古代游子思妇们就特别擅用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 (2)夕阳在特定的环境中,会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阳意象来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莽的意境。 (3)“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样和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夕阳发思古之幽情。 18、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2)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年未变,诗人常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 19、雨——喜雨:应时而降,无声润物,焕发生机——安静祥和,企望幸福 苦雨:历史弥久,造成阻隔;急骤迅猛,造成破坏——孤独愁苦,漂泊沦落 20、秋: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 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秋——天高云淡——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21、月: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 月——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 Ⅱ、品味关键词句(炼字、语句表达) 主要问法:这首诗中的哪个词用得好,哪个句子写得好,有什么含意及表达作用,为什么? 二、语言特色类——主要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概括,主要有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 主要问法:本诗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色? 常见语言特色方面术语集释 1、语言风格类 ① 平淡: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 ② 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稳。 3 直率: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直接写出。 4 委婉(含蓄):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5 自然: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 6 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 7 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8 奔放:直率而有气势。 9 悲慨: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10 洗练:语言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蕴无极的境界。 11 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12 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2、语言特色类——在诗歌解答中经常套用的关于语言的术语 ①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②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③ 简洁洗练:语言简练利落 ④ 浅显明白如话,不加修饰 5 平淡无奇、清新淡雅 6 词藻华丽明快:明白通畅 7 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8 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9 诗情画意:即诗歌本身富于感情,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如入画境 10 富有哲理:诗歌中包含着某种人生或社会的哲理,使读者有所领悟。 11 淋漓尽致:写得详尽透彻,或对于某些东西暴露得彻底 3、语言手法类——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达到这一语言上的效果的 ① 白描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②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③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5 体物入微、穷形尽相:描写入微、刻画生动 三、评价主旨类——设问角度主要是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塑造了怎样的艺术形象(对应前面的5种情感,5种形象) Ⅰ、诗歌中心思想——对诗人所抒感情的理解,对诗歌主旨的评价,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情感5种 Ⅱ、认知理解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常用“评价主旨类”方面术语 1 深化意境 2 深化主旨 3 意境深远 4 意境优美 5 意味深长 6 耐人寻味 7 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言有尽而意无穷 8 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9 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10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11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四、分析手法类——从表达技巧角度设问——对应“手法5种”及其他手法 1、常见“分析手法类”方面术语 ①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名主旨 ②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③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④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⑤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⑥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⑦ 衬托烘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⑧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⑨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⑩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11)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12)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待、暗示 (13)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14)呼应照应:前后的相互联系 (15)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16)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2、诗词鉴赏的术语 表达方式: (1)表达方式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2)修辞方法 ①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②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③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成都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④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橘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炼,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⑤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6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7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3)表现手法 ① 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② 虚实结合: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相互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③ 用典:用电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4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 成一个典型 5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6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7 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形象 8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9 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10 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11 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12 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3 正侧: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14 直抒胸臆:即景抒情,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5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皆自然景物书法感情 16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17 意象: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18 意境: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
|
来自: 昵称78562252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