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思考题要点整理(二)——鲁迅相关

 ldjsld 2022-02-17

    1)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把《呐喊》、《彷徨》理解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强调的是其不同于传统小说作品的思想发掘和艺术创新;而“成熟标志”,则强调这种思想发掘和艺术创新的深刻性与独到性,及其对于现代小说发展的典范意义。这可从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两方面加以把握。

       所谓“表现的深切”,首先应该注意从鲁迅的启蒙主义文学观念这一背景入手,来认识他独特的表现视角,即对农民与知识分子“精神病苦”的深入挖掘,对现代中国人灵魂的“拷问”;注意鲁迅小说中“看/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两种情节结构模式。所谓“格式的特别”,着重分析鲁迅小说在“新形式”方面的探索,比如其别具视野的小说叙述者、反讽式结构、主体性的渗入以及独具个性魅力的语言风格等。对这一方面的理解,最好结合对具体文本的解读。

    2)试分析《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1.无论是农民题材还是知识分子题材,鲁迅的表现视角都是“内向性”的,即对于精神创伤与灵魂病苦层层深入的揭示与拷问,并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这正是其小说现代性的重要体现。

   2.“看/被看”的结构模式常常是多层次的,或者说,这种“看客文化”是无处不在、深入中国文化内部肌理的,既有“鉴赏”与“表演”的“看/被看”,也有“启蒙者”与“被启蒙者”(或“独异个人”与“庸众”)的“被看/看”,甚至还有“隐含作者”与“看客”间的“看/被看”。

   3.“归乡”模式是一种复调小说模式,叙述人的故事(常表现为“我的故事”)与被叙述人的故事(他/她的故事)互相渗透、影响、质疑,实现小说层层深入的灵魂“拷问”,也内蕴着鲁迅的“反抗绝望”。

    4.结合具体文本解读。

    3)对《阿Q正传》有哪些不同的解析?

   120年代的启蒙主义思潮与三四十年代的民族救亡思潮下的解析,强调的是“民族自我批判”、“反省国民性弱点”。

   25070年代是一种阶级分析式的解析,强调阿Q的“造反”,揭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

   380年代从“反封建的思想革命”意义上关注“国民性弱点”。

   4.近年来的解析更加强调“精神胜利法”与“人的困境”间的矛盾与关联。

    4)《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1.《朝花夕拾》开创了“闲话风”散文的潮流,这一文体的总体风格是一种对童年“谈闲天”式的追忆与模拟。

   2.其写作姿态是一种率真自然的“任心闲谈”,既有鲁迅个人的童年体验,又有其成年的深邃思考,两者互为表里,构成作品的独特韵味。这是《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追忆性散文重要的诗学特征。

    3.《朝花夕拾》具有一种“漫笔”的笔墨趣味与“原生态”的语言趣味。

    4.结合具体作品,对上述艺术风格略加展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