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感悟:尘埃落地,才能把酒东篱

 京都闻道阁 2022-02-18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文丨师利国

十年前的一天,我到汉江最大的一条支流堵河,在河滩上散步时,看到一块青石,青石一面是纯白色,上面有一块黑色人物图像。我拾起来仔细观察,人物图案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似乎在告诉人们,别打扰我,我站在这里正在思考人生。虽然它只是一块石头,如果在河滩上它没有生命,被我发现后,它就是一块宝,我会从它的形态中领悟它的所思所想。我把这块石头起名叫“沉思”。也许是我与这块石头有缘,也许我的沉思之路比它还多得多,也许是我想得比它更加宽泛。随着年龄的增长,才真正感悟到,美好的东西总是需要等一等。雨过天晴,才能看到彩虹。等尘埃落地,才能把酒东篱。看来我比这块石头幸运,我能在沉思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成长,它只能两手背后仰望天空。我的发现才使它重见天日,否则还会在河里跌跌撞撞,伤痕累累。

其实,我们每个人,只要是思维正常,都在不断地思考人生,由于受家庭背景,经济条件,文化素养,年龄结构所限,思考的方式及解决的办法各不相同。俗话说地好,“一人不知一家难,家家都有难念的经。”后来有人加了一句,“人人都有难唱的曲”。我回忆和思考一下,为了生活,我们四处奔波,为了赚钱,我们拼命工作,为了养家,我们不能停步。没有人能对你感同身受,因为人生只有冷暖自知,把所有的情绪都隐藏在心里。有苦不能诉,有泪不能流,有痛不能喊。

尤其是五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经历的磨难太多太多,我是五几年出生在大山农村,这个年龄段很尴尬。父辈们没有念过一天书,整天是脸朝黄土背朝天,到头来吃不饱穿不暖。他们最大的理想是能吃上饱饭,能把儿女养大。这标准不高吧!这理想不大吧!但使出全身解数,累了腰,也未能达到目标。记得我们生产队劳动一天,男人9到10分工,女人6到8分工,凭社员大会评估,应该还算公平。但我有一种感觉,当时工分满天飞,特别是年底工分统计有很多猫腻,有的人没干多少活,可统计结果是全勤,有人怀疑但没人提出,谁也不想得罪人。而这是笔尖上的操作,也很难查清楚。

农民劳动一天,只清楚工分多少,但不知道价值多少,只能到年底统一结算才清楚。记得最高的10分工合0.48元,有时0.32元。这还是其他生产队羡慕的分值。为什么其他队达不到这个标准,这主要是经济来源渠道不同,如果单纯靠种地收入肯定分值低。而我们生产队经济来源除种地卖粮外,还安排强壮男人到外地做富业(现在叫打工),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思维还是比较超前的。我父亲主要事情是带上十几个人到竹溪大山里从事林业劳作,所挣的钱交生产队,队里记工分。这在当时是政策不允许的,只能偷偷摸摸不让上级知道。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很少在家。有一年不知为什么,父亲不愿意出门,过年时大队书记,大队长找到我父亲做工作说,如果你不带班去,队里收入会减少,分值会降低,也只有你才能搞定。后来父亲还是同意带人出去。

由于条件所限,父辈们没有过高的奢望,只能任劳任怨努力勤奋,以农为生,以地为伴,从没有想到过走出农村,离开这个贫瘠的地方。可时间走到我们这个年代,也许是因为读点书的关系,虽然文化不多,只认识12345,但思想多少有些化学反应。尤其是看到父母的生活状态,自己又不想这样地生活下去。应该说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陷入沉思,甚至都影响睡眠。说心里话我当时很讨厌农村,虽然每天也活蹦乱跳地干活,但心不在焉,当看到地里像蒸笼一般,别说干活,就是戴草帽站上半天都十分难受,冬天更不用说,本来保温措施都很差,甚至连鞋都没有穿的,能有心思干活吗?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强装笑脸,不能让他人觉察到。因为未来只是未知数,只是幻想。我对自己评价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不想一辈子困在农村,那样我会很压抑,喘不过气来。

记得在我十六岁那年,公社主任找到大队干部,要我到公社去干点事,这位主任私下也给我讲过此事,先去干再找机会招工,为此我十分感谢这位主任。可是大队某位干部不同意,说什么这是我们重点培养的大队干部,将来大队书记就是他的。听到此话后我简直要吐血,因为我根本不想在农村,况且这种说法纯是阻碍我的发展。说实话我根本没有心思当农村大队书记,也看不上这个活。后来我也找了很多有利于我的机会,都被人使绊子。时光总嘲笑我的痴心妄想,也许在别人看来是白日做梦,但是我不屈服,不认命。

我也梦想勤奋上学,刻苦读书改变命运。回想起来六七十年代,上学只是幌子,不是劳动就是参加根本不知内容的大批斗。只是学会了背诵老三篇及语录金句。自己想学点知识真是无从下手,因为没有什么书籍,就连包书的报纸都无从找到。也不是你想读书就可以读书的,上高中需要学校及所在的生产大队推荐,否则门都没有,家庭成分不好的(地主,富农,右派,反革命,劳改释放)没有资格,学习不好的不行,学生家庭与大队干部关系不好的,不可能给你机会,还有小肚鸡肠的大队干部,生怕别人比自己家好,认为如果推荐你上高中,将来肯定会飞出农村,所以这个章子不能盖,他的愿望是非把你困在农村一辈子,什么都比他家差才高兴。

现在实行拼爹,其实过去也一样,有权有势家人的孩子,只要爹在外面混,认识的人肯定要多,给自己的孩子找个事干,应该不是问题,实在不行可以顶父辈的职。顶职人没有文化可以,没有能力可以,没有知识可以,那怕是残疾也可以,但前提必须是人就0K。而农村户口,无论你多么优秀也是难上加难。有的父母为了孩子能有份工作,还不是四处求人找关系,但要碰机会。那时没有考大学之说,也没有出门打工之说,农村青年想跳出农村比登天还难,唯一的出路就是继承父业种地。

《采薇》说得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此句放在我身上真是恰与气氛,真是满心伤感满腔悲。不是不想说而是不知从何处说,说了谁会听,又有谁理解。有时真想大哭一场,因为心里憋屈,甚至有时想疯癫一下。有时我会独自一人到山顶上,不是为了欣赏风景,因为再好的风景也疗不了我的伤,只能默默地沉思,寻求未来的路如何走。

母亲知道我的心事,但又无能为力,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们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你也不小了,要学会干农活,要务农才行,否则龙不龙凤不凤的不好。母亲的话有道理,其实我都懂,但心静不下来。后来大队安排我每天收集整理好人好事,编辑好稿子后,用土广播到各生产队进行宣传,为写这些好人好事,我想了不少办法,有时加班到深夜。农民很喜欢我编的,十分接地气的顺口溜,三句半。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的明白了很多人生道理,任何苦难和磨练都是一种财富。也许有人会说,广阔的农村是锻炼人的好地方,我认为那只是给城里人去农村镀金的托词。如果你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那种艰辛只有自己才体会到,局外人是很难体会到的。五六十年代的农村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农村,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越来越不喜欢。到了十八岁才选择去当兵,也许这是农村年轻人唯一出路,但这也只是暂时离开农村,没人保证你从此离开农村。当兵的人都知道,七十年代部队条件十分艰苦,但再苦也没有农村苦,只能暗下决心,努力努力再努力,加油,加油,再加油,目标只有一个永远离开农村。

不知怎么回事,人上了年纪,总是喜欢回忆曾经经历过的人和事。这就是我当年最真实的想法,如果当年的农村像现在一样,我也不会存在这么多的想法,可能我仍然会思考,但思考的内容会是其他东西。但目标的认定必须明确,一旦认定,必须认真对待,并想方设法去实现,在顺境中找到阴影,在逆境中找到光明,时时校对自己前进目标。总之不为人生留下遗憾。

2022.2.17十堰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 作者简介:师利国,1957年出生,1976年入伍,1993年转业回湖北十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