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划重点 | 2022年全球顶级展览的亮点与变化,你必须了解!

 木蘭猫不睡 2022-02-18


图片

2022年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海报

图片

2022年,开局就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一月底以来,威尼斯、惠特尼双年展相继宣布了参展艺术家名单;去年十月,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亦释出名单。作为艺术界顶尖盛事,这三场重要展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相较以往有哪些变化?今天,时尚芭莎艺术为你分析。

图片

当三大艺术展相遇……


图片

👨🏼👩🏾‍🦱策展人:

David Breslin

Adrienne Edwards

💡主题:保持静默

(Quiet as It's Kept) 

⏰:4月6日-9月5日

📍:美国惠特尼博物馆

💰门票:25美元

图片

👩🏻策展人:

Cecilia Alemani

💡主题:梦想之乳

(The Milk of Dreams)

⏰:4月23日-11月27日

📍:威尼斯军械库

拿破仑花园

💰早鸟票:70.5欧元

图片

👯‍♂️👯策展人:

艺术团体ruangrupa

💡主题:lumbung

(印尼的一种“粮仓”)

⏰:6月18日-9月25日

📍:德国卡塞尔

💰单日门票:27欧元

⬅️左右滑动➡️

大家最近都看冬奥会了吗?如果说体育界的最高级别赛事是奥运会,那在艺术界同等重量级的则有三大艺术展——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分别创办于1895、1955和1951年,从规模、学术性与权威性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而惠特尼双年展则是美国先锋艺术的风向标,创办于1932年,原本是一年一届,从1973起改为两年一度。


图片
Lorenzo Quinn《Building Bridges》,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现场 
图片

Renate Bertlmann《Discordo Ergo Sum》,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奥地利国家馆

按照原本的轨迹,威尼斯、惠特尼双年展应于2021年举办,与五年一届的卡塞尔文献展相错开。但由于疫情原因,前两者纷纷推迟,三大展览将继1997年以来再度同年进行。而圣保罗双年展经历推迟之后已于2021年举办,否则2022年就更加热闹了。

图片

图片

Marta Minujín《The Parthenon of Books》,2017年,Photography: Roman März

参展人数增加or减少?

本届

地区

总数

80后

90后

威尼斯

213

48

(22.5%)

11

(5%)

惠特尼

63

19

(30%)

9

(14%)

卡塞尔

51

/

/

上届

地区

总数

80后

90后

威尼斯

79

26

(33%)

1

(1.2%)

惠特尼

75

45

(60%)

2

(2.7%)

卡塞尔

163

/

/

注:2022年卡塞尔文献展未公布艺术家年龄

威尼斯双年展由主题展和国家馆两部分组成。二月初,官方公布参加主题展的艺术家和团体共213个,来自58个国家,其中180位为首次参展,共展出超过1000件作品。从人数与规模上看,威尼斯无疑遥遥领先,且相较于2019年和2017年的79人与120人有了大幅增长,这或许与此次罕见地囊括了95位已逝艺术家有关。

图片

盐田千春《The Key in the Hand》,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2015年

在一月底,惠特尼双年展亦公布了参展名单,与2019年的75人和2017年同样的63人相差较小。其中,59人生活居住在纽约与洛杉矶两座城市,两位艺术家——Sable Elyse Smith和Wu Tsang也将同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图片

图片

2019年惠特尼双年展


去年十月公布名单的卡塞尔文献展则看似参展人数最少,与2017年的163位相比更是大幅减少。但实际上,这与参展艺术家多以团队形式有关——少则数人,多则十几人。另外,乌兹别克斯坦艺术家Saodat Ismailova将同时参加卡塞尔和威尼斯两地的展览。

图片

Agnes Denes《The Living Pyramid》,2017年卡塞尔文献展

从年龄分布来看,参加威尼斯和惠特尼的80后艺术家比例均有所下降,而90后艺术家则大幅上升。可见,年轻“后浪”开始走进主流视野。而整体来看,今年参展人数并未因疫情而受到较大影响,依然能够保持甚至大量超过之前水平。


中国声音

图片
孙原和彭禹《难自禁》,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中国艺术家就开始征战国际艺术展,成为威尼斯和卡塞尔的常客,其中不乏蔡国强、梁绍基、岳敏君等当代艺术先锋。从1999年参展人数达19人,占总人数的1/5,再到2003年中国馆建立,中国在威尼斯双年展上的声音越来越不容忽视。

图片

图片

孙原和彭禹《难自禁》,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

今年,参加威尼斯主题展的艺术共有三位:郑波、陆扬和李爽。中国国家馆展览主题则为“元境”(Meta-Scape),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担任策展人艺术家王郁洋、徐累、刘佳玉和AT小组(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与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联合项目)将参加展览。可见,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将是此次中国馆的核心。

图片
图片
王郁洋《人造月2》,装置(电机、屏幕、电脑、电线),球体直径400cm,2020年

相较于上一届仅一位中国艺术家参与,今年的卡塞尔文献展邀请了两位(组)中国艺术家和两家艺术机构参展,分别是:活跃于成都的艺术家搭档曹明浩与陈建军、台湾艺术家张恩满与撒古流·巴瓦瓦隆、广州在地空间“菠萝核”(BOLOHO)、以及成立于香港的亚洲艺术文献库。

图片

曹明浩和陈建军《水系博物馆》,2015-2018年
女性、集体与多元化

威尼斯双年展

关键词:女性力量;20世纪先锋艺术

本次双年展由纽约高线公园艺术总监、意大利策展人塞西莉亚·阿莱马尼(Cecilia Alemani)作为总策展人,主题为“梦想之乳”(The Milk of Dreams,出自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利奥诺拉·卡林顿(Leonora Carrington)上世纪50年代创作的同名暗黑童话绘本。同时,展览还分为三个不同方向展开:身体及其变形的表现、个人与技术的关系、身体与地球之间的联系。

图片

利奥诺拉·卡林顿创作的《梦想之乳》(The Milk of Dreams)绘本内页

图片

利奥诺拉·卡林顿(Leonora Carrington)《自画像》(Self Portrait,又称为The Inn of the Dawn Horse),布面油画,65×81.3cm,1937年

而从策展人到主题灵感,再到高达90%的女性参展艺术家(共192人)比例,女性能量无疑是本次展览的亮点之一。涵盖的年代和地区十分广泛:从1647年出生的艺术家Maria Sibylla Merian到当下炙手可热的艺术新星Jadé FadojutimiChristina Quarles等,以及欧美、亚非拉等世界各地艺术创作者。


图片
艺术家Jadé Fadojutimi,出生于1993年
图片

Jadé Fadojutimi《Myths of Pleasure》,布面油画,140.5×140.5cm,2017年,2021年10月以117.2万英镑售出,是其最贵作品。

同时,展览中已故艺术家的比例高达44%,共95人(男性为7人),除了超现实主义外,还将聚焦20世纪各种先锋艺术流派中鲜为人知或远被低估的女性艺术家创作。这一策展理念被阿莱马尼称为“时间胶囊”(time capsules)。

历经两年的动荡时光,无论是女性医务人员、体育运动员还是其他女性劳动者,都让人们看到了女性的韧性与能量。本次双年展无疑是艺术领域对女性创造力的回应与系统追溯。

图片
艺术家Christina Quarles

图片

克莉丝蒂娜·夸尔斯(Christina Quarles)《ALL THA STARS MAN, THA STARS LOOK BEAUTIFUL TONITE》,亚克力、画布,127×101.6cm,2016年

卡塞尔文献展

关键词:集体与团结

近两年来,团体创作成为艺术界关注的焦点:爱尔兰艺术团体Array Collective摘得2021年透纳奖,且40年首次入围者均为团体;来自印尼雅加达的九人团体ruangrupa在过去两年连续入选《Art Review》年度“Power 100”榜单,分别位列第二与第三名。

图片
艺术团体ruangrupa

此次卡塞尔文献展正是由ruangrupa担任艺术总监,这也是亚洲策展人首次担任该职。展览以印尼当地的一种“粮仓”(lumbung)为概念,指农民不把收割的稻米带回家,而是存放在集体米仓中,让每个人都能从中取用。参展名单则并未标明艺术家或团体的国籍,而是以时区划分,并将参展者分为九个“majeli”(印尼语中的“理事会”)。

图片

卡塞尔参展名单发布于德国杂志《Asphalt,所得收入将用于支持贫困人群与无家可归者。


集体、合作与社群,是此次文献展关注的重点。这也与我们身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在旅行受限、彼此隔离与身处信息茧房的情况下,矛盾、冲突与隔阂更加容易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显得弥足珍贵,尤其是让不同族裔、身份和性别取向的艺术创作者进行对话。


长久以来,艺术家通常单枪匹马进行创作,强调个性与不同。如今,面对日益复杂的政治、种族、社会与生态问题时,团结互助、集体创作对于揭露或解决困难或许更有助益。

图片

Andreas Angelidakis《68 blocks of ruins》,2017年卡塞尔文献展

图片
Guillermo Galindo《Fluchtzieleuropahavarieschallkörper》,2017年卡塞尔文献展

惠特尼双年展

关键词:争议中前行

与威尼斯和卡塞尔相比,惠特尼双年展则更具地域特色,聚焦美国艺术的现状。主题以“保持静默”(Quiet as It’s Kept)为名,灵感来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人女性作家Toni Morrison、爵士乐鼓手Max Roach以及艺术家David Hammons的常用语,表达对种族问题的关切。

图片

David Hammons《How Ya Like Me Now?》,1988年


纵观近十年来,种族和政治争议始终笼罩着惠特尼双年展。比如2014年,展览因缺乏多样性而引发抗议;2017年,白人艺术家Dana Schutz的画作《Open Casket》以一位被施行绞刑的14岁黑人少年为原型,引起轩然大波。2019年,惠特尼博物馆副主席Warren Kanders因涉嫌向以色列军事组织出售军火,而引发抵制,最终导致八位艺术家主动退出展览。

今年,惠特尼双年展无疑更加多元化,这是多年来在各方压力与牵制之下取得的结果。不过,年轻艺术家的减少也让人怀疑其更倾向于打安全牌,尽管策展人表示是为了更体现跨代际交流。

图片

艺术家Dana Schutz

图片
抗议者在Dana Schutz的画作《Open Casket》前,T恤上写着“黑人死亡奇观”(Black Death Spectacle)。

春雪渐融、天气转暖,艺术界也开始热闹起来。此次三大艺术展同年举办,无论从规模、参展人数和主题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可以看到,性别、种族、集体创作、科技和生态等问题将持续是核心。太阳底下看似无新事,但只能说沉疴痼疾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

正如惠特尼双年展的两位策展人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许多潜在的问题并不新鲜,但当它们叠加在一起、变得更严重或是变得无处不在之时,便创造了一个不同的大环境,过去、现在和未来都紧密相连,互为因果。我们组织这次展览便是为了反映如此随时在变化的时代。”


精彩回顾:
剧本杀=沉浸式戏剧?
逝世700周年!大师赵孟頫,你必须知道这10件事!
春节结束了?不!上海这场展览,帮你延长假期……







图片

编辑、文  张剑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