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阳相离才是“昼日烦躁不得眠”的病机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第61条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参90条:“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如果患者是太阳表证,用下法就是逆治。如果患者是阳明里实证,本当下之,但你却因为高热,当外感用汗法治疗,也是逆治。 
“下之后,复发汗”,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患者是阳明里实证,攻下剂用小了,没退烧,换了个大夫,按太阳表证复发其汗,既伤津液又伤阳气。二、患者是太阳表证发热,请胡万林大师用芒硝攻下,没退烧,又请了一位,这位口中念着“其在表者,汗而发之”,就开了个麻黄汤峻发其汗,结果也是既伤津液又伤阳气。其实现在很多医生还是这水平,只不过换了个马甲,不用芒硝而已,一见发烧就输液,一见发烧就认为是上火,不管病人冷不冷,双黄连、清开灵、三黄片、三九感冒灵就上去了,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误下。 
“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上一条阳虚表现为振寒,本条还是阳虚,但表现为“烦躁”。烦躁多见于阳热证,比如太阳病的38条“不汗出而烦躁”,24条“反烦不解”,阳明病有“大烦渴不解”,少阳病有“心烦喜呕”。本条的烦躁与上面的都不同,“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本条误下伤阴,误汗伤阳,阴阳两虚,但阳虚更明显一些。昼日阳气生,但阳气极虚,阴阳相离而烦躁。夜晚阴气生,但阳气自然要入阴,故而夜而安静。一些注家讲“白天虚阳尚能得天阳之助,可以与阴争,所以烦躁不得眠,到了晚上,阴气盛了,虚阳无力与阴争,所以夜而安静”,其实是错的,白天本来就不应该睡眠,所以不存在可以与阴争,而晚上本来就应该阳入阴,所以也不存在无力与阴争。真正的问题出在“昼日烦躁”,而不是“不得眠”。阴阳二气是互根的关系,不是敌人,不存在相争的关系。我们说,知常达变,常态是“阳盛则烦,阴盛则躁”,而这种定时烦躁,是阳虚烦躁的特点,是变。
“不呕,不渴,无表证”,“不呕”,说明不在少阳,“不渴”,说明不在阳明,“无表证”,说明不在太阳,病已入里。
“脉沉微,身无大热者”,脉沉微,脉沉主病在里,脉微主阳气虚微,阳虚,故身无大热。可能是微热,也可能是虚热。“不呕,不渴,无表证”,是为了佐证“昼日烦躁不得眠”与“身无大热”是假热、真寒。因为如果身热是实热证,一定会口渴! 
“干姜附子汤主之”,这就是把四逆汤中的甘草给拿掉了,四逆汤是回阳救逆的方子,为什么要去甘草?甘草可以解毒,可以补虚,可以调和诸药,但甘味药有一个特点,“甘以缓之”。现在极度阳虚,仲师急于回阳,所以去掉了“甘以缓之”的甘草,并且附子生用,“上两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将息法中的“顿服”再次显示出刻不容缓之意。
60条讲了阴阳气血都虚,本条又讲阳气虚,62条接着讲阴血虚,从58条的“阴阳自和,必自愈”到60条的“勿治之”,再到本条的“干姜附子汤顿服”,乃至于62条“新加汤”,围绕阴阳气血的盛衰,仲师反复举例,爱护之情,跃然纸上。
第62条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课前思考:
新加汤证的身疼痛与麻黄汤证的身疼痛,在病机上有何不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