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59】【60】【61】

 渤海扁鹊 2019-11-25

【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陈修园:大下之后,复发汗,以致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用利小便之药治之。姑俟其津回,得小便利则阴阳和,表里之症必皆自愈。

此一节,言汗下逆施,重亡津液也。

黄元御: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土湿金郁,气不化水,土湿木郁,不能行水,皆令小便不利。小青龙、五苓散证之小便不利,悉缘土湿而水停,则小便之不利,必因湿旺。若汗下之后,而见小便之不利,是津液亡泄,燥而非湿也。然别无热渴之证,则其燥未甚,勿用治之,俟其津液续复,得小便一利,必自愈也。汗下之后,小便不利,阳虚之人,则阳亡而病湿,阴虚之人,则阴亡而伤燥,此不见阳亡湿动之证,故知是亡津伤燥也。此亦人参白虎证,而燥热未作,则病势最轻,故不须治之。

刘世祯:大下亡肠胃之液而伤阴,发汗亡肌腠之津而伤阳,汗下后小便不利者,此非水气停蓄,乃亡津液故也;因亡津液而使水道不利,不可更用渗利,故曰勿治之,非谓可不治自愈。下云得小便利,必自愈者,知必明乎治源之法,而后小便始得利也。有上焦气不布津,而水道不调者,或滋肺液之枯(如栝蒌根、麦门冬之类),或助真气之转(如参芪之类是也。后贤不能明其所以,谓此等治法,如壶盖上闭,水则不出,启其盖则水自出矣,盖喻巧而实非医理也);有中州水不化气,致水道不利者,或辛温以宣胃阳(如桂、姜、苓、术之类是也)或咸寒以启脾阴(如猪苓汤是也);有下焦肾气不化,令水道不行者,复有寒热虚实之异(寒者,温以附子、肉桂;热者治以黄柏、泽泻;寒热相杂,黄柏、肉桂,可并用也),宜求津液内竭之源,以决平辨制方之法。亡津液之脉,当短而涩,按之空虚,至其合离变化,则无穷也。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陈修园:下之后,复发汗,则气虚于外,不能熏肤充身,故必振寒,血虚于内,不能营行经脉,故脉微细。所以然者,以误施汗下,内外气血俱虚也。

此一节,言汗下后不特亡津液,并亡其内外之阴阳气血也。

黄元御:申明上章恶寒之义。汗下亡阳,必身体振寒,而经脉细微。所以然者,以下伤其内,汗泻其外,内外之阳俱虚故也。

刘世祯:此再示汗下转坏,病由体变之例。如同一误治之逆,大抵素秉阳盛者,即亡阴而液(上条所举之例是也),素秉阴盛者,则无阳而气消(本条所举之例是也)。今汗下后而外见振寒,知阳衰于表,内而脉微细,知阳衰于里,所以然者,微为亡阳,细为亡阴,知内外气血俱虚故也,宜附子、当归、人参、炙甘草之属,随证治之。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方二十四。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陈修园:下之后,复发汗,亡其阳气。昼日为阳,阳虚欲援同气之救助而不可得,故烦躁不得眠;夜为阴,阴盛则相安于阴分而安静。其于不呕,不渴,知其非传里之热邪;其于无表证,知非表不解之烦躁也。脉沉微,气虚于里也;身无大热者,阳虚于表也。此际不急复其阳,则阳气先绝而不可救,以干姜附子汤主之。

此一眼,言汗、下后亡其阳气也。

黄元御:汗下亡阳,土败水侮,微阳拔根,不得下秘,故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阳气归根,是以安静。温气脱泻,乙木郁陷,故脉象沈(沉)微而身无大热。干姜附子汤,干姜温中以回脾胃之阳,附子温下以复肝肾之阳也

刘世祯:此示虚阳浮越,复有昼躁夜静之例。盖病机之变也,病由误下复汗,下既伤其阴精,汗复发其阳气,遂令阴陷于里(阴陷与阴竭不同),阳浮于表,致内外气机不能相应,故昼日卫气行阳,使阳气浮越,阴精不能上奉,则烦躁而不眠(平人昼精夜瞑,若病阳气虚者,当倦而多睡,兹云昼日不得眠者,谓日间不能安睡也),入夜而卫气行阴,使阳得潜降,阴王足以养阳,反安静而能寐。不呕,知胃气未逆,不渴知津液未枯;无表证(表证,即恶寒且发热也),知非外邪之陷(外邪内陷之证,如烦躁不知痛处条所举是也);脉沉微者,肾阳之内衰也。身热而无大热,乃肾气不敛,因令胃阳外泄之候,至此便成阳外阴内之证,主以干姜附子汤,温脾肾之阳,则火敛水温,里气外应,阴平阳秘,诸证解矣。不用人参者,以无喘渴之象,知阴精固未竭也。此与阳虚暮乱、阴虚朝争之病机,当有浅深之辨。盖阳虚畏阴乘则暮加,阴虚恶阳扰而旦剧,为阴阳从乘之正。其阳虚而昼烦夜静,浮阳资阴入以内潜;阴虚而夜躁昼安,孤阴假阳升而上启,则为反常之例,故曰病机之变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