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研究之第61条

 经方苑 2023-07-05 发布于辽宁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
   干姜 一两  附子 (生用,去皮,破八片) 一枚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这条其实非常有趣,按老规矩先让我们试着解释一下条文:话说这样一个倒霉的患者原来就是得了感冒,而经过庸医的一顿“神操作”(先用下法,再用汗法)后病情终于“如愿以偿”的加重了,患者变得白天烦躁不安,总是忙忙叨叨的,根本静不下来(昼日烦躁不得眠),到了晚上稍微平静一点(夜而安静),身体微微发热,不呕,也不渴,已经没有了诸如怕冷,恶风的明显外感症状,(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无大热),脉象为“沉而微”,患者病史基本就汇报结束了!


   下面让我们好好分析一下病机,首先从“脉”入手,患者的脉见“沉微”,“沉”为“里”,“微”为“阳虚”,而患者整个病情变化都是在“下之后,复发汗”后引发的,我们知道人体的“津液”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津液”是一种具有滋润且可温煦的混合物质,也就是说既属“阳”又属于“阴”,而我们说“汗法和下法”其实都是用损伤“津液”来达到驱邪目的治法,可以说都是损敌一千,自伤,用好了邪气,用差了反而病情加重,这条的患者就属于第二种情况,我们说患者经过“发汗”“下”后“津液”大虚,而属于温煦的“阳”性功能差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为什么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白天的时候我们体内的阳气要体表来帮助正常生理活动,而经过了“汗下”后的阳气虚弱,不能出表帮助身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这就会在“昼日”烦躁,其实烦躁一种欲罢不能无奈表现而到了夜间阳气要回到体内,因为阴性物质收到大多损伤所以阳气反而回去很容易,阴阳交合后所以能够达到“安静”状态不呕说明患者没有“少阳证”的表现,不渴说明没有患者“阳明证”的标准,而又强调没有“表证”(太阳证),所以一个个的排除患者只能是“三阴证”范畴这点位于少阳篇的269条也可以作为参考(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这里所说的“无发热”其实是暗指患者此时有小热,这种热应该是主观感受的,比如临床上遇到经常熬夜的患者,他们很多会说自己有时候觉得自己身体发热,但是测体温又是正常的,其实它是一种“虚热”也可以说是郁热产生!再结合患者脉象就可以判断出这个患者其实是个里阳虚弱引发的状况!


    那该怎么治疗呢?在治疗前我先打个比方一个弱不禁风的小朋友去推门想要出去,而他的力气太小根本推不动,也许也就是能稍微的推开一点缝,这时候该怎么办呢答案很简单当然是找个力气大的大人帮他呀,而我们说这样的推却推不动的着急状态不就是上面说的阳虚所致烦躁所以仲景告诉我们用“干姜附子汤”,这个方子采用顿服的方式可见其力量颇大,干姜可以温太阴之虚(中阳),生附子可以破坚积经,二者并用可以使阳虚得到病愈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有不到之处尽请批评指正!诊病请到正规医疗机构,切不可身试药!创作不易,喜欢随手点赞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