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苓散与心下痞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第156条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本以下之故”,康平本为小字旁注。本条与153条一脉相承,这个心下痞本来是误下造成的,用泻心汤是正治,但服药后痞不解。
“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口燥烦”,口腔严重干燥。通过问诊,患者严重囗渴、口燥,并且小便不利。气痞不影响大小便,寒热错杂痞影响大便,可以伴随下利,但不影响小便,不会小便不利。如果单从口干口燥上看,也可能是误下伤津液,出现阳明里热的人参白虎汤证,但阳明病小便自利,“小便不利”就排除了阳明证,应该从水湿、水饮影响气化的角度思考。参71条:“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患者素有水湿,攻下之后,热入与水湿相摶,湿热胶着,服泻心汤去热,水湿滞热,热必不除。故“与泻心汤,痞不解”。必须先去水湿,湿去则热无所附,津能上承则口不渴不燥,液能转输则小便自利。

第157条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课前思考:

1.“汗出解之后”是否痊愈?若不愈,所“解”为何?

2.如何鉴别“干噫食臭”与半夏泻心汤证的“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