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条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所谓“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是用三个名词指代阳明病的三种来路,有从太阳而来,有从少阳而来,有阳明本自发病。但最终都归结于不大便,只是程度各有不同。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康平本作“脾弱是也”。那么,“脾约”又是从何而来?为什么数千年来,被医家认可呢?参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脾为胃气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就是脾约。《素问·厥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胃为水谷之海,脾将胃中的水谷精华输送于五脏以藏精气。如果“胃气强”,胃中之燥热逼迫仅有的津液不能进入胃肠,就会出现大便硬,大便干燥。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脾弱胃强呢?这与太阳脱不了干系。太阳、太阴主开,太阳外出抗邪,太阴就要给与配合,将津液源源不断送往肌表。发汗太过,津液受伤,不能内入肠胃则燥,这种阳明病的大便干燥有个特点,“不更衣十日无所苦”,程度相对较轻。但不能用三承气汤治疗,麻子仁丸既有小承气汤去燥以泻胃强,又有芍药、麻子仁、杏仁、白蜜等以补太阳消耗之津液。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素问·至真要大论》:“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太阳、少阳相合于前为阳明。因阳明为太少两阳两合,所以居中为正阳阳明。《素问·天元纪大论》:“阳明之上,燥气主之”,阳明以燥气为本,不论喝水吃饭,提取的精微物质随脾升清,剩下的糟粕,从胃肠肃降、排泄出去。如果胃家素有内热,出现里热实证,就是正阳阳明。这时候的大便就不只是干燥发硬,从干硬发展到实,堵住了,十天八天都排不出去,严重的还会发热,程度相对较重。一般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三承气汤治疗。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少阳本气是相火,发汗、利小便都会耗伤津液,使相火更旺,相火妄动,煎灼胃肠,就会出现胃中燥,大便硬而不通。相火扰心,还会出现“心烦”。这种大便困难不能用三承气汤治疗,参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 第180条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课前思考: 什么是胃家?什么是胃家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