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第187条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伤寒脉浮缓首见于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根据张隐庵“阴阳邪正相持”理论,风为阳邪,寒为阴邪,太阳为阳位,太阴为阴位。如果寒伤太阳,邪正对峙,此为异性相吸,脉浮紧,太阳伤寒之常脉。如果寒伤太阴,邪正不对峙,此为同性相斥,脉浮缓。张隐庵总结为“伤寒脉浮缓者,邪在太阳则浮,入于太阴则缓”。
太阳伤寒发热恶寒,手足的温度随全身的温度而变化。太阴伤寒不发热,故强调“手足自温”。寒邪入太阴,说明寒邪化热入里。有注家从“脾主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本”的角度来诠释“手足自温”是“系在太阴”。不能说错,但不能因此认定手足自温是太阴本证!温是不热不凉的一种状态,太阴本湿而标阴,标本同气,太阴从湿化,从本质上说是寒湿,手足不会是温的。之所以出现手足自温,是因为寒邪化热入里,寒热中和,才手足自温而身不热。
有注家总结出太阴手足自温,少阴手足寒,厥阴手足厥冷,不符合仲师本意,参274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293条:“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368条:“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都不符合上面的特点。所以,一切证候都要注意语境,不能断章取义。
“手足自温”这个证候,其实很常见,只是被我们忽视了。人到中年之后,有些人会出现手足发热,量体温也不高,后世中医称为阴虚,但很少有人从“系在太阴”这个角度思考,本条文其实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太阴者,身当发黄”,这是个推断之词,因为太阴五行属土,土主黄色。太阴本湿从湿化,寒邪入里与里湿互结就是寒湿发黄,寒邪化热入里,与里湿互结就是湿热发黄。故《金匮要略》云:“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如果小便自利,津液不亏,湿邪随溺下泄,寒热无所结则不能发黄。只有津液亏虚,小便不利,湿邪无所出才会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小便自利,湿随溺去,热邪无所出,郁于体内。到七八日的时候,七日太阳,八日阳明,热邪化燥,燥热内生,蒸熏津液,津液亏虚,大便因硬,胃中内实,就成了阳明病。这也印证了太阴阳明之气总属中土,太阴湿邪在七八日归于阳明,亦算“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阳明篇讲“至七八日”病转阳明,太阴篇278条讲“至七八日”病转太阴,“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由此,柯琴总结出阳明病与太阴病的病变规律,“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第188条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课前思考:
转系阳明为什么是濈然微汗出,而不是濈然汗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