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阳皆有呕证,寒呕与热呕的治疗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第204条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伤寒呕多”,胡希恕胡老认为“呕多是少阳证,少阳病不可汗,亦不可下,少阳阳明还是常常带呕的”。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六经病皆有伤寒,三阳皆有呕证,所以称为“伤寒呕多”,而不是少阳呕多。参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名为伤寒”,太阳伤寒,不一定发热,但一定会恶寒、“呕逆”。参96条:“伤寒五六日…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小柴胡汤主之”,少阳病不但呕,还“喜呕”。参197条:“阳明病,反无汗,但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若厥者,其人头必痛”,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阳明病也会出现“二三日呕而咳”或“不大便而呕”,所以这里说“伤寒呕多”,泛指六经伤寒,不是特指少阳病呕证。
“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虽有阳明证”,说明不一定是阳明病,也可能是伴有阳明证的太阳病或少阳病,而且伴有的是需要攻下的阳明腑实证。“三阳合病,必自下利”,基本上排除了三阳合病。“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虽然太阳阳明合病有呕证,但即使不下利也不会伴有需要攻下的阳明腑实证,可以排除。少阳阳明合病,治从少阳,也不能攻之,只能用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再看三阳并病,太阳阳明并病,参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有太阳表证不可下,有呕,更不可下。少阳阳明并病也是治从少阳,不可攻之,小柴胡汤和解之。
最后剩下的是阳明伤寒,化热入里,出现腹满、大便硬,但伴随呕证时也不能攻下。呕是胃气上逆,病位在胃之上脘,当务之急是降逆,而不是攻下,免成坏病。这种理念,仲师一以贯之,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至于治法,虽然仲师没有处方用药,参考曹颖甫的观点,寒呕用吴茱萸汤,热呕用萸连汤。
 
第205条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课前思考:
1.结胸证也心下硬满,为什么可以攻下?
2.阳明病,心下硬满,如何处方用药?攻之后,如何处方用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