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条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阳明病,脉迟”,“脉迟”,脉数为热,脉迟为寒,注家为了自圆其说,将此处的脉迟解释为津液虚,其实本条就是一个阳明中寒。参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一说寒”。大多数人都对后面的“一说寒”视而不见,其实在宋本《伤寒论》以前,《外台秘要》、《千金翼方》、《太平圣惠方》中一直都有“阳明之为病,胃家寒是也”的记载。参《太平圣惠方·卷八·辨阳明病形证》:“伤寒二日,阳明受病,阳明者,胃中寒是也,宜桂枝汤”。《太平圣惠方》和林亿本《伤寒论》仅仅相隔50年,却成为隋唐医学和两宋医学的分水岭,就在于《太平圣惠方》中保留了狭义伤寒的内容。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此欲作固瘕”,与195条:“阳明病,脉迟……此欲作谷瘅”,都保留了阳明中寒的影子。清代伤寒大家陆九芝认为:“《千金翼方》中所写'阳明病胃中寒’是真正的《伤寒论》”。 “汗出多,微恶寒者”,《医宗金鉴》:“汗出多之下,当有'发热’二字,若无此二字,脉迟,汗出多,微恶寒,乃是表阳虚,桂枝附子汤证也,岂有用桂枝汤发汗之理乎?必是传写之遗”。这个按语值得商榷,参183条:“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阳明病可以不发热而恶寒,有了发热二字反而不对了。吴谦错就错在沒搞清太阳病和阳明病的区别。虽然太阳病新加汤证也可以见脉迟、汗出、恶寒,但太阳病区别于阳明或少阳的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头项是太阳经循行所过,太阳受了风寒,一定会头项强痛。只要不传变,可以一直恶寒。阳明病则不然,参184条:“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阳明病虽有恶寒但很轻微,称为“微恶寒”,二日自止。 “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曹颖甫曰:“此证当云:'微恶风者,肌未解也’。今云:'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实为仲师失检处”。曹师是我崇拜的经方大师,但他的这个论点值得商榷。“桂枝本为解肌”是太阳病肌未解,所以说解肌。本条是阳明病,虽有微恶寒,但汗出多,不能用麻黄汤发汗,而是用桂枝汤发汗兼补津液。桂枝汤在本条中不是解肌,而是发汗的。“宜桂枝汤”,适宜用桂枝汤类方治疗,如果是一个五六日无所苦,大便干的阳明病患者,可以用桂枝汤原方。如果便秘伴有胃中隐隐作痛,桂枝去芍药加饴糖的小建中汤。如果便秘伴有下腹痛,桂枝加大黄汤。如果便秘伴有腹胀满,桂枝汤加厚朴枳实,或者用厚朴七物汤治之。 第235条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课前思考: 如何鉴别太阳病的无汗而喘与阳明病的无汗而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