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条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得病二三日,脉弱”,得病二三日,患病时间尚短,本该脉浮紧或脉浮缓,抗邪于外。脉弱显示正气不足,邪气入里。“脉弱”与“脉虚”经常有人会混为一谈,其实是不一样的。就如同我们形容一个胖大的人虚弱会说虚胖,形容一个瘦小的人虚弱会说弱小,理是一样的。虽然二者都表现为脉势无力,但弱脉的脉体小、细,虚脉的脉体大、宽。因为患者气血亏虚,不足以充盛血脉,所以脉体弱小,脉势无力。参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气血亏虚,不能在太阳之表抗邪,外邪就会乘势入里。 “无太阳柴胡证”,之所以强调“无太阳柴胡证”,就是因为“脉弱”,参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脉弱是表无阳,不能发汗,如果既没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太阳病,也没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的柴胡证,说明邪已入里,脉弱要考虑到阳明。 “烦躁,心下硬”,没有太阳柴胡证,也没有经过“汗、吐、下”的误治,就出现了“烦躁”,说明外邪入里化热,胃与心包络脏腑别通,胃中热邪会影响心包络,心包络本身不产生热,为君主心疏散热,胃热加重心包络的负担,不能及时疏散心热,就会烦躁。因为“脉弱”,胃阳不足,不能气化津液而出现水饮,结于心下则“心下硬”。 “至四五日,虽能食”。成无己曰:“胃实热甚,则不能食;胃虚热甚,至四五日虽能食,亦当与小承气汤微和之”,这种观点值得商榷,胃中实热,不但不会不能食,而且消谷善饥。胃中客热,不能杀谷,反而会不欲饮食。到了四五天,能食说明胃气能肃降,不能食说明胃气不能肃降。“虽能食”是说虽然胃气还能肃降,胃中还能化食,不能视为能食的阳明中风证。这是与190条阳明中风作鉴别:“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能食”是阳明中风,但“脉弱”的“虽能食”,不能视为阳明中风,而是由“脉弱”推知胃虚,虽然能食,但恐消耗胃阳,“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就是为了减轻胃的负担。 “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小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中都有“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的大黄,仲师为什么不用调胃承气汤微和胃气,而是要用小承气汤呢?因为其人脉弱,胃阳虚,推力小,小承气汤中的厚朴、枳实可以将胃中宿食往下推。但小承气汤攻下之力强,仲师为了不误治,让患者将小承气汤象喝茶一样小口小口喝,胃中排空,胃阳与胃阴达到平衡就是微和胃气,可以令“烦躁”小安。 “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与承气汤一升有前置条件,以小承气汤少少与之后,没有小安,“烦躁,心下硬”不解,到第六日仍不大便,这是化燥了,与小承气汤一升。小承气汤一次服八合,仲师加量用到一升,就不是微和胃气,改为攻下了,既能解决烦躁,又能解决燥屎。 “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六七天不大便也不一定就是实证,还要看小便,如果“小便少者”,津液有两个通道,一、津液自还于胃中。二、津液下渗大肠。“虽不受食”,不能食是阳明中寒,不受食是胃中不能受纳饮食,可能由两种原因引起,一、阳明中寒,二、燥屎内结,不能受纳。从“但初头硬,后必溏”来看,就是欲作固瘕的阳明中寒证。“未定成硬,攻之必溏”,仅初头硬不能算燥屎内结的大便硬,不能用小承气汤攻下,如果“与承气汤一升”就会出现泄泻。 “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小便利”就就不是小便少,而是小便通利,与“小便数”是一个意思,说明大肠中燥屎结实了,“乃可攻之”,可以放心攻下了,就不用小承气汤试验了,“宜大承气汤”。 “小便利,屎定硬”,“小便数,大便硬”,都是以小便利与不利来区分大便硬与不硬,后世医家提出“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理论用于治疗腹泻,取得很好的疗效,六七十年代,西学中的医生更是以有利尿作用的西药双氢克尿噻,配合帮助消化的西药胃蛋白酶,多酶片等等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虽然用的是西药,但理是中医之法理。 由此可见,观察燥屎内结与否,主要眼目有二,一、能食与否?能食不一定就是阳明中风,不受食不一定就是燥屎内结。二、小便利否?一定要确定“屎定硬”,才“宜大承气汤”。 第252条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课前思考: 1.既然无表里证,为什么又有大便难,身微热,身微热是不是表证?大便难是不是里证? 2.大承气汤证都会伤阴,为什么不说急下之?本条因何而急? 3.有表证不能攻下,为什么有身微热还急下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