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吃完饭之后,消化不了,胃里难受,想吐吐不出来,从现象上看,好像是太阴或阳明出了问题,与少阴的关系不大。从根源上看,就是少阴的问题。少阴心火不能化生脾土,少阴命门之火不能腐熟水谷,才导致“欲吐不吐”。 “心烦,但欲寐”,“心烦”是热象,“但欲寐”是寒象,二者似乎无法共存,所以唐本伤寒论改为“少阴病,欲吐而不烦,但欲寐”。其实大可不必,少阴病之后,心火不能下移于小肠,小肠的热度不够,不能温煦命门,则命门火衰,出现“自下利”。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心火生化出的热不能下移小肠,虚火上冲,就会出现无物可吐的“欲吐不吐”,心火上炎,就会出现“心烦”。心肾不交,虽“但欲寐”却又因心烦而寐之不得。 “心烦”不一定就是少阴病,太阳篇有栀子豉汤证,阳明篇有调胃承气汤证,少阳篇有小柴胡汤证,但只要与“但欲寐”一起出现,就一定是少阴病,而且是想睡却烦的睡不着。“心烦”加上“欲吐不吐”,特别像少阳病的“心烦喜呕”,二者都是因为枢机开阖不利造成的,但是,少阳病会伴随“嗜卧”,少阴病会伴随“但欲寐”,嗜卧只是喜欢躺着,睡不睡的着无所谓,但欲寐是因为瞌睡才躺着。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属少阴也”,康平本为小字旁注。肾阳不足则下利,不能气化水饮则渴,强调“自利而渴”,主要是恐后学将此少阴病四逆汤证,因“心烦、欲吐、口渴”误认为少阴热证,治以猪苓汤。 “虚故引水自救”,这是仲师自解。“自利而渴”的原因是虚寒,“故引水自救”,肾阳不能气化水饮,肾水亏虚,津液不能上承,想喝水是身体自发行为。但由于肾阳亏虚,气化无力,津不上达,所以喝水也喝不了几口,而且只愿意喝热水。假设不是上热下寒的虚,而是单纯的虚热,呕、利、烦、渴,就是猪苓汤证。假设渴不是虚证,而是热盛伤津的实证,参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证的渴,喜凉饮,小便是黄赤色。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本来一派热象,通过小便色白而知实为里寒,下焦虚寒,气化不力。“少阴病形悉具”者,少阴热化证“欲吐不吐,心烦”与少阴寒化证“下利,但欲寐,小便色白”兼具。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康平本为小字注解。进一步讲解小便白为什么是下焦虚寒。人体正常的生理是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移热于小肠,小肠之热以温下焦。小肠的生理功能是分清泌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浊液进入膀胱之后,经过小肠之火与命门之火的蒸熏,气化后的水经督脉进入人体循环,上济口腔则为津液,不能气化的浊液,随溺孔排出,是为小便。现在小肠之火与命门之火俱不足,浊液进入膀胱之后,不能气化,所以小便色白。“不能制水”者,小肠也。小肠温度降低,小便色白,小肠温度太高,小便色黄。 1.脉阴阳俱紧,名为伤寒,法当无汗,为什么会反汗出? 2.少阴病为什么法当咽痛?此咽痛如何与银翘散之咽痛相鉴别? 3.少阴病咽痛,以何方治之?少阴病吐利,以何方治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