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条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中风”,是指风邪直中少阴,无热恶寒,脉浮为表现的少阴病证。 “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诸注家对“阳微阴浮”的解读甚可商榷,比如成无己认为:“少阴中风,阳脉当浮,而阳脉微者,表邪缓也;阴脉当沉,而阴脉浮者,里气和也”。如果说阳脉微是表邪缓还可以接受,阴脉浮为里气和就无法认同了。吴谦认为:“少阴中风脉,若见阳浮阴弱,乃风邪传入少阴”。如果少阴中风表现为阳浮阴弱,那太阳中风阳浮阴弱又如何解释?郑钦安认为:“中风有闭、脱之不同,在少阴则为中藏之候,生死即在转瞬之间,不得含糊立论也,恐有遗误”,这属于偷换概念,将六经病的少阴中风换成了金匮病的中风。 六经皆有中风,太阳篇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这段话,在康平本为小字旁注,正文为“脉阳浮而阴弱”,就是以脉的浮沉来区分阴阳。寸为阳,尺为阴,阳浮是寸脉浮,阴弱是因为出汗伤了津液。阳明篇189条:“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这两条有个共同的脉,浮脉。少阳篇264条的少阳中风无脉象,不作讨论。太阴篇274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也有脉浮。厥阴篇327条:“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从上述条文来看,六经中风大多有脉浮,太阴“阳微阴涩而长”为欲愈,少阴“脉阳微阴浮”为欲愈。 中风为阳邪,寸以候阳,少阴中风应该寸脉浮,“阳微”是风邪去而邪气衰之象。那为什么阴浮呢?参《素问·血气形志篇》:“少阴少血多气”,少阴津液本来就少,尺以候阴,“阴浮”一方面是津液恢复之象,一方面是三阴病欲愈之象。 第291条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课前思考: 少阴病欲解,为什么从子时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