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阴病出现干呕与入口则吐的不同治法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第324条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饮食入口则吐”其实是分寒热的,因为寒的入口则吐参359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因为热的入口则吐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少阴病,或从本而热化,或从标而寒化,本条讲的是少阴寒化证。《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少阴之寒邪,顺着经脉上逆胸中,与宿食相摶,则“饮食入口则吐”。
“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本不该出现争议,居然有不同的声音。柯琴认为:“心下温即欲吐,温止则不欲吐矣”,典型的望文生义。黄元御的温温之解顾左右而言他,不知所云,纯粹是为解而解。刘渡舟刘老认为“温温当是愠愠,就是心里不舒服的意思”,虽然不能说不对,但总感觉稍显牵强。“温温”,唐本作“嗢嗢”,wà wà ,是拟声词,人恶心呕吐时候发出的声音。这是仲师用象声词,形象的描述一个人想吐又吐不出来的样子。相同的证候首见于12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金匮要略》中也有出现,“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虽然嗢嗢欲吐,“复不能吐”,却又什么也吐不出来,相对于“饮食入口则吐”,这其实就是“干呕”,想吐吐不出来。
这段话描写了一个少阴病患者的两种情况,吃饭的时候食入即吐,或者想吐吐不出来。针对这两种情况,给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治疗方法。
“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康平本作“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不可下也”。“脉弦迟者,此胸中实,当吐之”为小字旁注。少阴寒邪,上逆胸中,胸中为太阳位,胸中阳气不得宣发则手足寒。弦为痰饮之象,脉迟为寒,脉弦迟反映出患者体内有寒饮,水饮与宿食互摶,停于胸中则“胸中实”,此为邪气实,遵内经“因其高者而越之”,不可当结胸病而攻下,应该用吐法治之,寒实去而阳气得通,这里的吐法与太阳篇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有异曲同工之妙。
仲师之所以要强调“不可下”,我分析有两方面原因,一、太阳篇遇到胸中有水饮时,仲师用大陷胸汤、小陷胸汤、陷胸丸等处方攻逐,现在是少阴病,仲师恐怕后人见饮则攻,才特意嘱咐“不可下也,当吐之”。第二、123条治疗“心下嗢嗢欲吐”,用的是调胃承气汤。《金匮要略》中治疗“食已即吐”,用的是大黄甘草汤。仲师恐后人方证相应而攻之,才谆谆嘱托不可下。
“当吐之”,虽然仲师没有讲以何方吐之,参考《太平圣惠方》卷八,既有“胸中实不可下”用瓜蒂散吐法的条文,也有“膈上有寒饮,干呕,不可吐,当温之”的条文。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方法在《太平圣惠方》中同时出现,可以推知瓜蒂散吐法的运用是在《宋版伤寒论》之后被淡化的,由此之后,四逆汤的温里法被广泛认可。
如果畏惧瓜蒂散太猛又该用什么处方呢?长春中医药大学的张驰老师给出几中方法以供参考,一、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提到的“吐药有参芦头”,人参芦头善能涌吐,又有人参补气之功,相对瓜蒂而言,不伤阳气。二、朱丹溪在参芦散的基础上又加了善清痰火的鲜竹沥。三、以鹅毛探吐。四、用针灸的方法催吐,比如天突穴、膻中穴、内关穴。
“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膈以上为天,为胸中,膈以下为地,为腹,膈上有寒饮,就是胸中有寒饮。很多注家以胸中实为邪实,膈上有寒饮为正虚来解释,个人认为不妥。邪气实怎么可能正气盛?当吐不当吐,与当下之还是当温之的关键不是邪气实于正气虚,而是“饮食入口则吐”与“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的区别,欲吐不吐就是“干呕”。成无己曰:“吐则物出,呕则物不出,吐与呕别焉”,吐有内容物,说明寒饮与宿食或未化之食夹杂,靠温之是解决不了宿食或未化之食的,必须将其吐出,阳气才能输布。呕没有内容物,只是干恶心,说明胃内没有宿食,只是寒邪,用四逆汤温之即可,这种治则同样体现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第325条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课前思考:
1.反少者是什么意思?
2.当温其上,灸之,此处为什么不用四逆汤温之?
3.当温其上,灸之,当灸何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