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多热少的“腹中痛”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第358条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四日太阴,五日少阴,伤寒论中四五日属传里之期,如果出现腹中痛,千万不能想当然认为是实证,就用攻下之法。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小肠在伤寒中属于阳明和太阴系统的胃家,伤寒首犯太阳,足太阳膀胱与手太阳小肠相表里,寒邪进入小肠,就会出现“后泄”与“肠中痛”,后泄即下利,肠中痛即腹痛。如果中风阳邪或寒邪化热进入小肠,就会变成腹满腹痛的阳明病。举痛论中一共列举了十四种疼痛,十三种与寒邪有关,只有小肠才会因为热邪留蓄,内热伤津,唇焦口渴,大便秘结而疼痛。所以必须通过其他证候来鉴别到底是寒邪还是热邪。
“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转气”,肠中之气,即肠鸣音。如果只有腹痛,没有腹满,根据“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说明寒邪下陷,进入太阴,就会出现腹中之气绕脐转动之后,一路向小腹而去的自觉症状。这是寒气在腹,将要下利的预兆。如果在下利之前马上用理中汤,就会寒去而愈。如果任由发展,就会出现下利,然后厥冷、脉微,成为厥阴病。千万不可学刘希彦大师,“顺应人体用一点下药便可顺势而解了”,用一点下药不是顺势而解,而是治成坏病了。
此条重在预防下利,也算治未病吧。
 
第359条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课前思考:
1.本自寒下是什么意思?
2.吴谦注为脾寒格与胃热格,那本方证为寒格还是热格?
3.本条文之热证表现在哪里?
4.本方以何药治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