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一场来自B站的元宵晚会《上元千灯会》,又让传统文化火了一把。 这是一场属于年轻人的国风盛宴,《粉墨千秋》《小小》……经典戏曲与流行歌曲跨界,营造出如梦似幻的上元佳节,也让人想起在B站爆火的“京剧歌曲”《神女劈观》,更是有网友惊呼,B站应该推出“戏曲区”了。 随着晚会火起来的,除了亮眼的节目,还有背景里精心制作的花灯。 ![]() 上元千灯会的开篇, 复现了手工艺人制作花灯场景。 晚会一开始,一位手工艺人制作花灯的巧技就吸引了大家的视线。花灯,正是古时上元灯会的主角,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符号。 ![]() 它们,承包了整场晚会的惊艳:开场的走马灯和花灯,尽显神奇技艺;中间百般花样的灯彩,照亮了上元节的各色风俗;结尾,千盏灯点亮小镇,如梦似幻…… 大家纷纷在弹幕里表示,“手工花灯好好看”“这才是中国的花灯”,更有一句弹幕不断刷屏:“这是我们泉州的骄傲”,没错,这次晚会上的花灯,主要是来自号称“光明之城”的—— 福建泉州 也许有人会问,在中国,北有梦幻的“哈尔滨冰灯”、多元的“北京灯彩”,南有魔幻的“自贡灯会”、浪漫的“秦淮灯彩”……为什么福建泉州的花灯,能够在这片中国花灯江湖里独树一帜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去一趟泉州就知道了。 ![]() 元宵节前后的泉州,成为了整个福建省最闪亮的“灯球”。近到闽南地区的漳州、厦门,远到福建省会福州,一波波福建人驱车前往泉州,只是为了跟着西街的人山灯海,看一眼中山路骑楼旁的百态花灯。 当你到了泉州,泉州人就会自豪地告诉你,无论是说起历史底蕴、文化象征还是制作技艺,泉州花灯都堪称南方花灯、中国花灯的代表,也藏着“光明之城”泉州的前世今生。 ![]() 花灯花灯 泉州为什么是“光明之城”? 依山临海,中外交融的泉州,是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坐拥中国最新的世界文化遗产,如今更是福建经济的龙头,闽南文化的重镇。 宋元时期,泉州人用石塔为出入港口的船只指引方向。 图为当时的泉州湾主航道航标塔六胜塔。 摄影/张梓昌 花灯,就是泉州千年奋进的最好见证者。 泉州地处福建3752千米曲折海岸线的前沿。晋代永嘉之乱后,接连不断的战火从中原席卷到江南,先是衣冠南渡,继而江南沦陷,大批中原汉人只能继续南下,一路翻山涉水,终于抵达了这片大陆东南尽头的“兵家不争之地”。 花灯也随着这些“异乡人”进入了泉州。据泉州南安傅姓、黄姓族谱记载,唐僖宗时,河南固始人傅实从长安带兵入闽镇守泉州,在南安丰州兴建唐王宫(桃源宫)。元宵节时,他按长安结灯仪式与民同乐,其后造花灯,闹元宵的民俗便在泉州扎根。 泉州花灯,更见证了泉州的“大航海时代”。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建立起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走向世界,在他们编织的海上网络中,泉州正是中国沿海的重要节点——这里远离中央,扼守东亚海洋的交通要道,更加容易融入海上自由商贸体系之中。 随着泉州成为海上贸易的中心,南宋朝廷在泉州设置当时的“中央海关”南外宗正司,数千皇室来此定居,每当元宵佳节之时,他们就仿效京城临安,大扎花灯,还组织民间游艺活动,让泉州花灯发扬光大。 ![]() 在万国商人的记载里,宋元时期的泉州让人联想起盛唐长安城的坊市,哪怕到了夜晚,刺桐(泉州古称)的街道上依旧灯火通明,绚烂如昼,是为—— 光明之城 而在照亮了泉州的光辉岁月后,花灯又照进了泉州人的生活。 ![]() 泉州花灯 为何生生不息? 在泉州,花灯飘荡在历史长河之上,载着中国人探索火、祭拜火、与火共生共存的人文源泉。灯与火,在泉州风俗和闽南文化中,一直有着特殊的寓意。 “灯”,是历史长河里燃放的人文光辉。 花灯,算是把中国文化里的吉祥话玩明白了:象驼宝瓶灯,谐音“太(驮)平(瓶)有象”,寓意国家安定;独占鳌头灯,寓意文运亨通不挂科,就连小孩儿手里炫酷的八卦花灯玩具,也有生生不息、运动无穷的美好祝愿。 闽南语中,“灯”的发音与 “丁” 是一样的,因而,灯有了“人丁兴旺”“迎接光明”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在闽南,各大氏族都保留着关于祖先起源地、长居地、祖上美德等主题的灯号,并据此定制灯笼。于是,灯又成为了一种传承,记录着千年前中原移民深入八闽大地的壮阔征程。 “火”,是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勇猛精神。 在闽南,元宵过火是少不了的活动,人们冲过火堆的一刹那,是精神升华的过程,也是对勇气与信仰的考验。在泉州永春的达埔,还有一种被称为“炸佛”的民俗。人们通过拿鞭炮炸无炮不欢的武财神赵公明,表达虔诚心愿,在光与火之间,进行一场闽南特有的勇气试炼。 因而,泉州花灯兴盛的背后,是闽南文化与中原文化深切的血脉关联。这也赋予了今日的泉州花灯广博的生命力。 无论是泉州市的鲤城区、丰泽区,还是周边的晋江市、惠安县、南安县和永春县,都是花灯重镇。泉州花灯更是与泉州闹元宵习俗一起,双双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逢元宵佳节,在一处处泉州的大街小巷,便燃放万家灯火。自宋元时期开始,开元寺内就挂满花灯,东西双塔以灯火遍照海洋。而在钟楼往开元寺的西街之上,人们常常是足不着地,让人流挨动前进,难怪明代的福州博物学家谢肇淛要赞叹一句—— “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 今年的泉州灯会,除了中山路、府文庙等地悬挂花灯外,还有各种流动的花灯——电瓶观光车“小白”们将挂上一盏盏传统花灯,驶过泉州古城里的一处处世界文化遗产点,为古城装点起新的风采。 ![]() 泉州花灯 为什么是南方花灯代表? 都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泉州花灯本身的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也闻名于世,它最大的特色就是——与时俱进。 宋元时期,一位位“彩扎灯”艺人争相斗艺,于是便有百花灯、宝塔灯、走马灯等扎灯技法,自宋代流传至今。等到明清时期,玻璃制造业开始发展,于是泉州工匠将玻璃抽丝,称为“料丝”,又制作出光影剔透的泉州料丝灯。 ![]() 再后来,泉州刻纸大师李尧宝,又结合了油彩画和刻纸技艺,不用骨架,以刻好图案的纸板拼成花灯,镶上玻璃丝,于是闻名于世的刻纸料丝灯正式诞生;1978年,艺人蔡炳汉又以钢针刺刻图纸,创作了晶莹剔透、璀璨夺目的“针刺无骨灯”…… 如今的泉州花灯,还综合了当代声光技术,不断更新迭代。泉州花灯的进化史,藏着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精神底色。 泉州花灯 如何惊艳全中国? 在B站今年的元宵晚会《上元千灯会》上,这一份来自泉州的人间灯火,就携着各色民间风俗,以一段段戏曲的流年光影,打造了一场国风盛宴。 这场上元千灯会,其实致敬的就是中国古代花灯界的终极BOSS:源于上古传说的大型灯彩——鳌山灯会。 上元千灯会里复刻的鳌山灯会。 自汉代有灯节以来,灯会逐渐兴盛,等到唐宋时期,鳌山灯会开始登场,据《大宋宣和遗事》,当时的花灯规模“高有十六丈,阔三百六十步”,最夸张的是,人们还用辘轳提水到山顶,以水箱存贮,让彩灯上也能有山泉飞瀑,飞流直下,堪称是人间奇观。 这一花灯之王,也在诸多名家诗词里活色生香—— “列华灯、千门万户…… 鳌山耸、喧天箫鼓” 《迎新春·嶰管变青律》 宋·柳永 B站的这场上元千灯会,就完美复刻了古籍记载里全民彻夜狂欢,勃勃生机,万灯竟发的景象,更有汉乐舞、潮汕英歌舞、吴地走桥等众多上元风俗交相辉映。真可以说是“观上元千灯奇观,赏元宵人间百景”了。 ![]() 晚会还特别重视对灯的设计及展现。长期以来,各种影视作品对中式灯存在普遍误用的现象,为了还原和展现地道的中国灯艺,晚会的创作者们特别深入福建泉州文化馆和浙江海宁文化馆,走访了众多传承人。 林伟忠、曹淑贞、傅草艺、胡金龙……一位位传承人为我们带来晚会上的千家灯火,他们背后的故事也很精彩,有的机缘巧合弃医从“灯”,成为花灯大师,有的数十年如一日精研技艺,不断创新。这些传承人,值得我们去尊敬和学习。 ![]() 各种花灯,是上元千灯会的亮色。 以灯塑景,以戏传情、以谜作彩,这场上元千灯盛会,以花灯艺术为光火,投射出了中国文化与中式风物的光华。可以说,中国风并不遥远,就在每一个人的身边。 ![]() 📖 参考资料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中华遗产》2022.02 《泉州府志》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