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映潮《怎样学语文 · 学会阅读 · 品评鉴赏》

 宝妞 2022-02-19



(三)品评鉴赏

(1)字词揣摩法  

字词揣摩,就是揣摩文章中用得好的字词,用得准的字词,用得美的字词,用得妙的字词。

“字词揣摩”是一种基础的、专项的品味与赏析,其着眼点就是文中的字词。其品析的要领就是找出文句中用得好的词,说说它用得好不好,为什么说用得好等等。  

“字词揣摩”可以单项地进行,如专门品析文中的动词或形容词等,也可综合地进行,对只有是用得好的字词都进行品析与揣摩。  

对字词进行揣摩与欣赏,可用直接品味法、替换品味法、增删品味法、改写品味法等,其中“直接品味法”最能表现一个人的欣赏水平,所以应加强练习。  

下面我们试用“直接品味法”对初中课文《夏天也是好天气》开头两段中的单音节动词进行赏析:  

整个黄梅时节,都是潮叽叽粘乎乎。暗沉沉的天空,泛出热烘烘的黄光,晃得人头晕目眩。太阳被闷在厚密的云层里,拼命挣扎着想舒一口大气。然后,有一天,“嘭”的一声,天空裂了,太阳迸穿了乌云。夏天,来了。  

心,刚刚放下一半。那口憋在胸腔里许久的叹息,末及发出,便兀自燃烧成一股热浪。人似一团发酵的面粉,外烘内烤成一枚圆鼓鼓的面包,喷涌而出的汗珠,就是这面团蒸发的水汽。偶有一丝轻风擦过,必是裹挟着沸腾,让你冲动得沉默,沉默得疯狂,疯狂得无聊,无聊得死不瞑目。一天又一天,太阳不肯回家去,而你在阳光下渺小,在汗水中绝望,在绝望中超脱。  

你可以这样说:  

·“泛”字用得好,它从人们感觉的角度写阳光没有穿透云层。  

·“晃”字用得好,它从视觉的角度写云天中让人难受的光亮。  

·“闷”字用得好,写出了云层之厚;“舒”字用得好,写出了太阳在憋闷之中向往畅快。

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写出了春末半晴不晴的天气状况。  

·“裂”字表现出太阳终于出来了,似乎还写出了音响。  

·“迸”字写出了力量,写出了力度,还写出了速度。  

·“憋”字写出了人们闷在心里的那种难受。  

·“烘”和“烤”用夸张的语气、极力写出了天气的炎热。  

·“擦”字写出了风轻,风小,侧面表现了天气的酷热。  

·“太阳不肯回家去”中“肯”字拟人化,写出了太阳的顽皮。  

……  

上面这段文字中,还有双音节动词用得好,还有叠词用得好,请你继续进行“字词揣摩”好吗?  

(2)美点寻踪法  

美点寻踪,就是从文章中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写得美的地方。  

美点寻踪,是一种自由的、带有个性特点的品读方法。  

美点寻踪,要突出一个“美”字。  

我们阅读文章,要学会、要善于进行美点寻踪。阅读中的“美点寻踪”,将牵动我们感受、品味、欣赏的阅读过程,将表现我们的发现能力、研读能力和探究能力。  

对文章进行“美点寻踪”,主要可从如下的角度入手:  

1.品味雅词,2.感受佳句,3.析读精段,4.体会妙思,5.感悟美意。在这几种角度中,可以突出某一种,也可每一种都涉及到。  

下面请读作家赵丽宏的短文《梧桐的悲哀》:  

在初春的暖风里,满天飘着毛茸茸的黄色的飞花,像天上落下了奇异的雪。  

这不是蒲公英,是梧桐的种籽。光秃秃的梧桐树枝上那些小铃铛,在严寒中度过了冬天,此刻,它们在春风里欢快地解体了,脱落了,变成了漫天的飞花。  

它们是数不清的小生命呵!它们在春风里飞呵飘呵,像一只只小蝴蝶,像一顶顶小降落伞。

它们要找寻自己的土壤,它们要在大地的怀抱里生根,发芽,有朝一日也长成一片亭亭玉立的梧桐树林,它们要用水灵灵的新绿覆盖大地……  

然而在城里,到处是冷冰冰的水泥地,它们终于都没有找到自己的土壤,只是在街头墙角无可奈何地积累成一堆堆一团团,心灰意懒地滚动着……  

它们本来应该变成森林的!  

现在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篇短文进行“美点寻踪”:  

·文章美在一个“飘”字,它写出了飞花的轻柔、欢快,写出了飞花充满希望的寻找。

·美在“满天”、“漫天”写出了飞花之多,写出了生命的不计成本的投入。  

·美在“小铃铛”写出了梧桐果的形状,一个“小”字,表达出一种爱意。  

·美在“奇异的雪”、“一只只小蝴蝶”、“一顶顶小降落伞”呼应着文中“它们是数不清的小生命呵”一句,形象地写出了梧桐种籽的形态、色泽、动感与美感。  

·美在“它们要”“它们要”的反复运用,写出了梧桐籽对生命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美在从“一只只”、“一顶顶”到“一堆堆”、“一团团”,从“水灵灵”到“冷冰冰”,写出了飞花命运巨大而不幸的变化。  

·美在“街头墙角”、“无可奈何”、“心灰意懒”写出了应该有着鲜活生命力的飞花之厄运。  

·美在文中第三段写得特别具有生命的光彩。  

·从段落的作用看,全文美在起、承、转、合的精妙结构。  

·从文章的表达意图看,全文美在描写与抒情两个明晰的层次。  

·美在文章托物抒情、咏物寄意的写法,没有土壤就没有生命——含义显得多么地深广。

·美在文中的卒章显志,一句“它们本来应该变成森林的”在我们的心中激起深沉的思索,给我们无尽的回味……

(3)佳段赏读法  

佳段赏读,就是选取诗文中阅读感觉最好的地方进行欣赏。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作片断赏析法。

佳段赏读是一种比较高明的阅读欣赏方法,这是因为我们的视点放在了文章最精彩的地方、最精美的地方、最精粹的地方;我们所欣赏所品味的,是文中的精华。所以不管是美感享受,还是能力培养,还是语言积累,都是“与众不同”的。  

下面看看对两个选段的欣赏。  

1)佳段之一:景物描写。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个段落写得极美。  

首先看它的句式之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像一条彩线,一层进一层地牵动了百草园中美丽的景物,读后给人一种乐而忘返的感觉。  

再看它的层次之美:“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略写,是写“面”;“单是……就有……”是详写,是写点。这样点面结合地写,既省去了许多文字,又显得情趣横生。  

再看它的表达艺术:“不必说……也不必说……”好像是不用说了,而其实是非说不可——指的是美丽的景物;“单是……就有……”指的是看来似乎单调的景物。连似乎比较单调的景物都有“无限趣味”,那美丽的景物就更不消说了。在童年的“我”的眼中,百草园是令人多么快乐的地方。  

2)佳段之二:人物描写。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选自《七根火柴》)  

这几段文字美感丰富。  

一是细节之美。脸色的舒展,眼睛里喜悦的光,表现了无名战士的心理活动,他是为找到能带走火柴的人而感到放心和欣慰。将火柴“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生动地表现了无名战士的嘱托、期望和信赖。而那断续而又坚定的语言,则表现了无名战士对革命利益的无比忠诚。  

二是比喻之美。无名战士捧着党证,那里面有火柴,那里面有火种,作者写他“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表现出他是那样珍视,那样庄重;无名战士牺牲了,而他的手“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作者用这样一个比喻,写出了他对胜利的向往和给战友的力量。  

三是委婉之美。第三段语意委婉、含蓄:话“停住了”,实际上是写无名战士已经停止了呼吸;“臂弯猛然沉了下去”,是说无名战士牺牲在卢进勇的怀中;“眼睛模糊了”,是写泪水充溢着卢进勇的眼眶。作者运用这样的委婉句,是不愿意将无名战士的“死”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卢进勇来烘托无名战士的悲壮形象。  

在这样的几段文字中,在作者的笔下,无名战士的生命迸发出了夺目的光辉。  

佳段赏析之法,可运用于课外材料的阅读,更能运用于课内美文的阅读,运用此法时,需要选好精段,然后从层次结构、细节描写、遣词用字、句式安排、情感抒发、手法运用、动静虚实……等各个方面去进行品评欣赏。  

(4)一词经纬法  

“一词经纬”,就是重点围绕一个字、一个词对文章进行品读、赏析,就是用这一个字、一个词牵动对文章的赏析。如对下面所选《我的老师》中的文段,可以重点突出一个“情”字,从各个方面来体味文中之“情”: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往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贯串这一部分的,是一个“情”字。  

“情”在称呼中。文中的称呼由“她”变成“你”,表示着感情的发展在走向高潮,就好像面对着老师在说话,在抒情。而“我的蔡老师”的反复出现,则更表示敬爱的老师是自己心中的唯一了。  

“情”在用词中,“默默”一词表现出“我”对老师的依依不舍,“漫长”一词,则传达出时间因“我”离开了老师而显得太慢的深深情感。  

“情”在比喻中。“梦中寻师”是“记忆中的珍宝”,一颗想念老师的纯真的心,竟是“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这是多么持久、多么眷念的深情。  “情”在句式中。“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是直接抒情句,“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是抒情式的感叹句,“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是设问句,却表现得更为抒情。  

“情”在故事中。这一部分文字是开始时写情,收束时写情,中间写了一个动人的小故事,就好像是大的背景下有一个突出的亮点——这是在借事抒情。  

在浓浓的恋师情中,蔡老师的美好形象得到了有力的侧面烘托。  

运用“一词经纬”式品评的品读方法,能够激发阅读的兴趣,培养我们的探索精神,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在学习运用这种阅读方法的时候,应注意做到:第一,精读选文,对文章的美点妙要进行细心的品味;第二,对自己的品读所得进行提炼,突出感受最深的一点;第三,对这感受最深的一点进行概括,然后“发散”到各个品析角度中去,就如上面的例文那样。      

(5)一线串珠法

“解一解课文中的'梦’”  

“品一品教材中的'酒’”  

“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  

从上面几个题目可以知道,此类文章一定是从若干篇文章中撷取同类材料,再将这些同类材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进行综合的赏析、评论。  

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阅读课文又何尝不能这样。我们同样可以以某个语言材料为出发点,找出一些同类的材料加以赏析。诸如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霜雨雪、日月星辰,成语典故、轶闻趣事,妙语名言、诗词美句,或者某一类物,某一类事,某一类景,某一类人,某一种情,甚至人物的手、眼、头发、面容,人物喜怒哀乐等等,大概都是在可取之列的。

我们不妨来试一试。  

就说人物脸上的“皱纹”吧,以它为线索,还可以串起的几则材料呢:  

1.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2.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3.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皱纹,是岁月的刻刀留在人们脸上的印记。皱纹的描写,可以突出人物肖象的特征,可以表现人物生活的情状,也可以烘托人物性格的特点。  

材料一写到中年闰土灰黄的脸上的“很深的皱纹”,这是“我”初见中年闰土时的扫描。此时,少年闰土的活泼能干、勃勃英气已经荡然无存,出现在面前的,是一幅生活在痛苦中的中年闰土的画像。它写了年纪并不很大但容颜憔悴的闰土,一个“加”字,写出了在岁月的流驶中,生活的风霜对他的面容的深深刻蚀。然而这只是静态的描绘。接着下文中还有一句:“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这是动态的描绘,一个“刻”字,写出了皱纹之深,线条之粗。“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则强化了中年闰土所遭受的巨大折磨,显现出他在饥寒之中辛苦生活的麻木状态,表达出“我”深深的叹息与同情。  

材料二写的是孔乙己。在鲁迅笔下,孔乙己脸上的皱纹与众不同,即“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夹些痕”暗示了孔乙己曾为了什么事遭人殴打,“时常”则表示旧伤痕好了,新伤痕又出现,表明他挨打是经常的事。如此轻淡的一笔,不仅写出了孔乙己的好喝懒做,而且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这里的“皱纹”,有着烘托人物性格和发展故事情节的丰富表现力。  

材料三写的是“我的叔叔于勒”,“满脸皱纹”是极为简练的一笔。一方面,这“满脸皱纹”,与“当初”的“于勒”形成巨大的落差,四个字中饱含着他的身世浮沉、他的奋斗与失败、他的穷途潦倒以及他的四处飘流。另一方面,这“满脸皱纹”又与后文的那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相呼应,表现了“我”的同情,反衬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和冷酷。  

你看,“皱纹”在这里就像一根线索,串起多则描写内容让我们品评赏析。这种“一线串珠式赏析”的方法,能够让我们的眼光和思绪在课文中起伏绵延。当我们运用这种方法阅读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说,啊,如此精美的语言的珍珠,怎么能让它们散落在课文的“泥土”之中呢?  

(6)数字归纳法  

阅读课文或文章,需要品析、揣摩、鉴赏。鉴赏的方法之一,就是提炼的出文章的精美之处,并用数字加以概括,这样就往往离不开数字。如有一位老师在《我教〈孔乙己〉,巧用十个数》中介绍了他的发现:一个环境,两次到店,三种叙述,四种人物,五次取笑,六种描写,七种神情,八个时间,九次笑声,十个钱数。又如有位老师对《春》进行了这样的评述:全文630多字,叠字词共约20个,40余字。课文还大量运用轻声、儿化、以及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的字,轻柔优美,有如缕缕春风。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全文80多句,最短的两个字,七个字以下的句子有60句左右。短句简练生动,节奏轻快活泼,适合描摹春天的旋律。

这种赏析的形式,就叫作——用数字进行归纳。  

比如在不少的赏析心得中,就活跃着“三”的有趣有味的身影。如:  

1)进行简要的表述  

如对部分课文的点示:  

·《苏州园林》的构思精巧,由“总的特点——局部特点——细部特点”三个板块构成。  

·《谁是最可爱的人》选例典型,文中的三个事例精当而又生动。  

·《谈骨气》中运用了的三个例证,全文不枝不蔓,结构稳健。  

·《一面》中有三次肖像描写,传神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外貌形态与精神风貌。  

·《向沙漠进军》有三大内容:沙漠的形成和危害——治理沙漠的方法——治理沙漠的意义,表现出紧密的逻辑层次。  

·《春》的结尾用了三个比喻句,形成一种诗意的美,画面的美,语音的美,生动美妙地表现了“春”的新、美、力。  

·《岳阳楼记》表现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的美,意境的美,哲理的美。大量的绘声绘景是描写的美,由景及情写“满目萧然”、写“宠辱偕忘”,这是意境的美,最后情与景的积蓄一起迸发出来,点破一条哲理,这是千古至理名言,一读之后永远不忘。  

……  

2)进行细致的归纳  

如对《爱莲说》的赏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三美:精粹的语言之美,精妙的形象之美,隽永的意境之美。  

·《爱莲说》构思艺术三题:文章中的形象,写了三种花;三种花象征人世中的三种人;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三种不同的情。  

·爱莲说》中的三次衬托:文章前后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突出莲的品格,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和表达自己的情怀。  

·《爱莲说》第二段文字中的三:由三种花引申为对三种花的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  

·《爱莲说》的句式之美有三:有长句,也有短句;有单句,也有偶句;有骈句,也有散句。

·《爱莲说》中“噫”后的排比句:这三个句子,一陈述,二设问,一感叹,句式同中有异,变化有致,情感强烈;这三个句子分为三个层次,每句为一层。  

……  

你看,多么有趣有味的数字归纳。  

但在实际阅读中,决不要用“数字”去套所有的文章,那将使你或削足适履,或弄巧反拙,或故弄玄虚,或无病呻吟。  

用数字进行归纳,在这里只是形象地表示一种说法:在阅读中,要着力于看出文章某个方面的道道,并提炼出几条几款来。  

这样,你就会慢慢提高自己阅读赏析的品位。  

(7)反复品读法  

优秀的诗文,是不可能一目而穷尽其精神的,是不能略为扫视便尽收眼底的。我们需要在审玩味、品评咀嚼中,在粗读、复读、精读之中,反复地感受其美的真谛,感悟其独具的匠心。这就是“反复品读”。反复品读是一种精读鉴赏的方法,需要多侧面、多视点、多方位地进行。每一遍阅读,都要力求突破一点;多遍赏析之后,文章的美点妙要就会立体地展示在我们的面前。  

下面请读胡适先生的一篇演讲稿《中国公学18年级毕业赠言》:  

诸位毕业同学:  

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  

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减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也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来少年淘汰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须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才能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

凡是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多页,30年可读11万页书。

诸位,11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3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4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

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  

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  

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10年之后成什么器。  

 (选自甘肃人民出版社《百味小品》)  

下面让我们运用“反复品读”法来进行品读与欣赏。  

1)精美的思路  

全文结构自然流畅,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表现出作者高超的构思技巧。  

称呼后的一段话是“起”。开头便传递出一个美好信息:“送你们一句话罢”。  

紧接着的一段是“承”。“不要抛弃学问”便是作者的赠言,“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是作者的谆谆劝导。  

然而这出自内心的赠言会不会让人接受呢?有没有人会不以为然呢?作者变个角度,假设同学们心中的疑问并就此作答,这便是“转”。  

最后三段是引用易卜生的哲言并表达希望,这就是“合”。  

全文“起—承—转—合”,榫接严密,一气呵成。  

2)健美的结构  

全文呈“凤头—猪肚—豹尾”的建架。  

“凤头”线条简捷流畅,一语既出,开门见山,直接切题。  

“猪肚”内容丰满厚实。第一个层次力陈学问对于人生的重要,点示不及时努力做学问对人生的危害。第二层次力求消除毕业同学心中的疑虑,鼓励他们下决心去研究学问并指点争取时间的方法。作者在这里言之切切,语重心长,深切地表现了教师、学者对于学子的鼓励与关怀。  

“豹尾”的编织,刚柔相济。刚在“抛弃了学问便是毁灭了你们自己”,柔在“看你们十年之后成什么器”。  

3)秀美的段落  

配合着“起承转合”的思路,配合着“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全文的段落安排显得匀称而和谐,文首文尾安排了相互照应的小段,文中用层进的思路设计稍长的段落进行周密的陈说。全文段落安排错落有致,表现出文面上的组合之美。  

即使着眼于每一个段落,其内部结构也是清晰而精致的。且不说第二段的正说、反说与退一步说,且不说第三、四、五段的设问与应答,就拿第六段来说,就足够令人欣赏的了:“诸位,11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一句震人心弦,这是段中的一个层次。“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一句撩人深思,这是段中的又一个层次。“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句催人奋进,是全段中的总说。段中语言简练,巧设对比,妙用设问,全是肺腑之言。  

4)丰美的哲理  

演说给人的力量不仅仅只是实话实说,深邃的思想,精妙的理论,一样给我们以力量。这篇演说辞于推心置腹之中,有实有虚,显现出丰美的哲理:  

“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才能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看似不成道理,却道出了做学问的根本道理。那意思是说,求学,是不能一味地讲究条件的,就是白手起家,也得立即行动。  

“凡是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其含义如同上例。为了说清说透道理,作者苦心孤诣,运用了反复列举的方法来增强演讲的说服力。  

“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也许演讲者并不用多高的声调,而道理的正确却是不容置疑的。在这精粹的警策语面前,青春少年谁个能无动于衷呢?我们还可以就如下角度进行品读:  

5)优美的句式  

6)醇美的修辞  

……  

倘若我们平时能够如此研读课文,该能挖掘出多少深埋于语言文字中的奥妙!  

(8)诗词比读法  

比较阅读是一种常用而又高雅的阅读方法,能锻炼读者敏锐的思维与发现的眼光。  

诗词比读法是比较阅读法的内容之一。它的特点是:第一,由于诗词短小,比读显得简单易行;第二,由于诗词精美,比读能让我们更细腻地进行品味,第三,由于诗词含蓄,比读能更深刻地发掘内容。总之,“比读”就像一条线索,时时牵动着我们阅读鉴赏的思绪。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对两首诗的比读。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陆游的《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先求异:  

·两首诗的作者不同,前者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后者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  

·两首诗的体裁不同,前者是五律,后者是七律。  

·两首诗的表达手法不同,前者以一个场景为中心,后者以一次游历为线索。  

·两首诗写的季节不同,前者写的是夏秋之交,后者写的是春末。  

·两首诗表现的活动不同,前者主要写饮酒交谈,后者主要出游见闻。  

·两首诗的名句不同,前者有写景名句,后者有内含人生哲理的千古名句。  

·两首诗的动静感不同,前者给人以宁静之感,后者给人以欢悦之感。  

再求同:  

·两首诗的诗题结构一样,前者“过故人庄”,后者“游山西村”。  

·两首诗的取材范围相同,都写农村生活,前者到“庄”上作客,后者到“村”上游览。

·两首诗首联都是写事情,前者“邀我至田家”,后者丰年把客留。  

·两首诗颔联都是写景物,前者绿树青山,后者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两首诗颈联都是写活动,前者“把酒话桑麻”,后者写所见与所闻。  

·两首诗尾联都是写相约,前者期盼重阳日,后者希望“拄杖无时夜扣门”。  

·两首诗都表现了农人待客的深厚情意,前者“具鸡黍”,后者“足鸡豚”。  

·两首诗中都有“鸡”,都有“酒”,表现了农家待客的淳厚古风。  

·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愉悦心情,诗人笔下风光秀美,景色清丽,民风纯朴,情感诚挚

……  

进行比读鉴赏,要注意阅读对象的可比性,要尽可能多地比较它们相同的地方,或尽可能多地找出它们不同的地方,比较的角度越是丰富,对诗文的理解就越是丰美。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