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通人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思考力?高人给出了科学且有力的分析

 新用户49272060 2022-02-21

思考是行动的先行,创造的源泉,思考力是具有精神的物体的思维能力。

人类的脑力劳动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

——苏霍姆林斯基

文章图片1

关于学习,关于如何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咱们今天一起来听听一位网友是如何精准论述的。以下是他对此观点展开分析和论述的原文。

所谓学习,就是把原本不相关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过程。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建立新连接的过程,可以连接已有的概念,也可以连接你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某个信息。

人是在已有认知上,建立新的连接,来理解新事物的。

如果缺少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就无法理解眼前这件事。

反过来说,如果你的知识存量越多,你能理解的新知识也就越多,理解速度会越快,这就是我们看书会越看越快的原因。

很多时候,我们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全然忘记了学习的真正目的。

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学习知识,是为了能更高效的解决问题。

文章图片2

如果目标变成了解决问题,那么学习就变成了过程,知识就变成了解决问题的要素。

那么,只要你在生活、工作中依然需要面对问题,学习就不会停止,只要问题需要被解决,你为此学到的知识,就一定会被使用。

这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带着问题去学习。

知识并不是直接解决问题的,而是提高了你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考质量,进而提高你解决问题的效率。

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提高思考质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

思考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其实就只有两步:

1,连接相关背景知识

首先会根据问题,在自己的知识库中搜索相关的背景知识,可以是概念,方法论,或者别人的经验,或者自己的所见所闻的信息,也可以是其他行业的知识。

总之,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中会冒出很多与问题相关的各种信息。

2,梳理这些背景知识

想到的这些背景知识可能会很零碎,你需要结合问题,把他们重新排列组合一下,梳理成一条完整的信息,形成最终的结论。

这个梳理的过程包括筛选、整理、重组、缩放等等...

不管怎么样,这个结论都是基于你掌握的背景知识,重新组合起来的新应用,而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空中楼阁。

人类的思考过程,看似无法捉摸,深入剖析,其实就这两步。

说不对啊,还有想象力啊,我们可以想想并不存在的东西。

真的是完全不存在吗?

我们所有的想象,都是基于已有知识的重新排列组合,或者某个特性的放大或缩小。

比如:

狮身人面像,就是将人头和狮身重新组合在一起;

蜘蛛人,就是把蜘蛛的特性和人组合在一起,并放大了能力…

组合的要素,放大的基础,都是我们已有的认知。

所以说,哲学家提出,太阳底下无新事。

文章图片3

如何提思考能力?只需做好以下四点:

1,增加背景知识量

思考的基础,是背景知识拥有量。很多时候,看似我们是在思考问题,其实大部分时间,我们是在回忆。

当你的大脑里没什么可连接的时候,大脑就会呈现出一片空白;

你甚至连问题都看不懂,更谈不上思考了。

增加自己的知识量,并不是为了让你显得更有学问,而是帮助你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有足够的背景知识量可供你连接,让你拥有思考的基石。

2,提高连接强度

连接强度,就是指熟悉程度。

为什么有些专家,当你的问题刚抛出,他的答案也几乎可以马上脱口而出?是他拥有一颗超级大脑吗?还是思考速度能快出光速?都不是。

而是你的问题所需要用到的这些背景知识,对于他来说,已经成为了条件反射级的连接强度。

他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根据你的问题,把瞬间出现在脑海中的解决方案说出来而已,根本用不着思考。

3,增强知识的结构性

对于思考能力的提升,结构化的知识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当你联想到某个背景知识的时候,不是一个个想到的,而是一整片一整片,可以一次性拿到一串背景知识,甚至是一整套完整的方案,大大提高了你的思考效率。

这就像让你用积木搭房子,你不需要一个个寻找积木,再拼接他们了,直接就拿出一个拼好了的房子,简单调整一下即可。

文章图片4

结语——

当你遇到问题没思路,大脑一片空白时,不是因为你笨,只是因为你平时太懒了,没有足够的知识存量,没有读足够多的书。

学了许多知识却没有用,并不是因为知识对你没帮助,而是因为你只顾着记忆忘记连接了,没有连接,学习就不曾发生,没有连接,你的思考也无从开始。

当你有了足够的背景知识量,你与世界之间也能拥有了条件反射级的连接强度,那么在思考具体问题的时候,你已经比别人快出了一大截,别人还没理解的时,你就已经开始梳理答案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