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罢官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清代书画名家郑板桥

 泊木沐 2022-02-21

郑板桥是清代早期的书画名家之一,他久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当时扬州一带有八位书画名家,他们被世人合称为“扬州八怪”,郑板桥名列其中。郑板桥生于康熙年间,病逝于乾隆年间,活了73岁。他出生于贫寒之家,幼年丧母,家中经常有人来催债,甚至连饭也吃不饱。贫苦的生活造就了他坚毅的性格,他想通过读书考取功名改善生活状况。他最初的人生理想是成为一个好官,造福百姓。

郑板桥的科举之路走得一点也不顺畅,他康熙年间成为秀才,雍正年间中举,乾隆元年进士及第,这是他已经44岁了。郑板桥做过两任县令,他到了山东范县为官时让衙役把衙门的墙壁凿了几个大洞。周围的人感觉很奇怪,就纷纷询问,郑板桥说,“凿洞是为了把衙门中的不良风气放出去。”郑板桥在潍县为官的时候正好遇到灾年,民不聊生、饿殍遍野,他不惜得罪同僚富户开展了一系列的赈灾工作。

按理说,这样的好官应该平步青云,但实际情况是郑板桥由此遭到了恶语中伤,被罢免官职。罢官之后他定居扬州,只能寄情于书画创作。早在郑板桥30多岁的时候,他为了谋生一边在私塾授课,一边售卖字画。当他返回扬州之后,由于生计没有来源,就重操旧业了。

郑板桥在扬州结识了很多和他际遇相似的朋友,他们在一起谈论创作,形成了追求自由,表达自我情感的绘画风格。在当时,绘画创作方面的标杆是清六家,他们的或饱满、或华美、或细密的风格成为主流审美。这样的作品有个缺点,过于重视形式感,丧失了情感的宣泄,让画作内容显得空洞无趣。郑板桥等扬州名家,主张取法自然,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力,由此在扬州一带形成了清代最重要的绘画流派之一——扬州画派。

郑板桥擅用水墨写意技法画兰竹菊石,尤其他画的竹子,更是瘦劲刚直,让人联想到铁骨铮铮的文人品行。当时有人评价他画的竹子神似苏东坡的作品,画丛竹不让人觉得杂乱,画一两根竹子不让人觉得疏旷,没有一点俗气的感觉,堪称是画竹子的顶尖高手。郑板桥画竹没有明确的师门传承,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来,他画竹的技法来自于明末陈淳、徐渭,在笔墨运用上也有八大山人的影子,更多是来自于日常的观察写生。

后人评价他的作品常常会说有一种倔强不驯之气,这样的总结十分到位。郑板桥就像他笔下的兰竹菊石,傲骨迎风,不为世俗所扰,他就要做一个清清白白的狷介文人。郑板桥的书法造诣也十分高深,常见的“难得糊涂”就是他书法作品的代表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