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西方艺术脉络浅探 | 张天鹏

 深圳文学 2022-02-21

近代以来,中国艺术家为何没有创作出世界名作呢?

图片拍摄:张天鹏

那年8月,我在北京参观由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与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从莫奈到毕加索——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馆藏精品展》,有幸分享了世界顶级艺术盛宴。令人更加亢奋的是,我从”再现”与”表现”的艺术范畴,发现了东西方艺术之间此消彼长的深层原因。

从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讲解员的介绍中得知,在西方艺术发展史上,18世纪之前再现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19世纪以后,西方的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走上了反叛传统艺术观念的道路,艺术从偏重于对现实的再现转向了偏重于对主体内心世界的表现,直至20世纪的现代符号美学,也主张艺术是人类精神的表现。西方艺术家在表现论的指导下,以夸张、变形、荒诞等抽象与具象相结合的艺术方式,创作出了一大批世界名作。仅此次展览的艺术真迹,就有梵·高的《梧桐树群》、莫奈的《红围巾:莫奈夫人画像》、罗丹的《思想者》、毕加索的《扇子、烟盒和甜瓜》……真可谓大师云集,杰作纷呈……



在参观现场,一个问号顿生心头:近代以来,中国艺术家为何没有创作出世界名作呢?

带着问题,我首先查考了中国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易经·系辞》上有“立象以尽意”的记载,魏晋时期的哲学家王弼有“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1]的说法,这就涉及到了意象。什么是意象呢?意象是一种情景交融、内在主观意识与外在客观物象相统一的意中之象。想一想舒婷的《致橡树》,忆一忆艾青的《礁石》,会对意象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中国传统文艺理论倡导的是以“诗言志、歌缘情”为代表的艺术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最终目的不是再现和摹仿外部的对象世界,而是为了表达主体的思想和情感,其崇尚的是传神、气韵、境界。这就是说,早期中国艺术家的创作理念是领先于西方的。那么,有没有相应的艺术杰作呢?这使我联想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时看到的艺术精品。它们有:龙虎铜尊﹝商﹞、错金铜器﹝春秋﹞、陶牛车﹝晋﹞;也使我联想到青铜奔马、秦二号铜马车、敦煌壁画、克孜尔千佛洞壁画;同时还使我联想到了抽象的太极图与出土后震惊世界的编钟以及秦始皇彩陶兵马俑……


那么,近代以来,中国艺术家为何没有创作出大批世界名作呢?

我又从毕加索身上寻找突破口。毕加索的绘画轨迹,深深打上了时代变迁的烙印。当物理学家发现了X光,并用它拍出人体骨骼照片后,毕加索看后震惊了。于是毕加索渐渐远离一维透视法,在立体之路上不断超越传统,不断超越世俗,因而超越了自我。在毕加索的画里,既有同一时间物体的不同角度,又有同一物体的不同时间的映象。在希特勒大施淫威之际,传世之作《格尔尼卡》诞生了。现实中的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找不到画中抽象的符号和怪诞的形象,但毕加索笔下的格尔尼卡,却是法西斯灭绝人性、毁灭世界的残酷暴行的真实反映。

深深打上时代变迁烙印的,还有卡夫卡的创作:在小说《变形记》中,人变成甲虫在现实生活中显得有些荒诞,但其恰恰是现代社会,人被异化的真实写照。


至此,东西方艺术之间此消彼长的哲学缘由渐渐浮出水面:是不同的社会存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的移变,造成了东西方艺术发展的此消彼长。

是的,17世纪之前,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的华夏文明领先于世界,艺术理念超前,相应的艺术成就也高于西方。文艺复兴之后,西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摄影的出现,人体解剖学的发展,使得写生写实性绘画的功能、价值与意义在西方遭遇极大挑战。于是,西方艺术理念开始从再现向表现转变。与此同时,科学领域一个又一个新的发现与新的发明,不仅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材料与新工具, 而且直接启迪了西方艺术家的探索精神。﹝2﹞因此,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等艺术流派雨后春笋般从西方涌现出来。



的确,艺术的花朵离不开时代的土壤。近代西方艺术的巨大成就,除了其创作理念之外,与西方科学、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是分不开的。如今,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各个领域均取得举世瞩目的快速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不断得到几何层级的递进与发展。在这欣欣向荣的伟大时代,“中国前卫艺术一直在开拓、发展自己的实验性道路。虽然前卫艺术在中国仍是体制外的边缘处境,但在文化艺术圈子内却是进行得如火如荼。后形式艺术在前卫艺术中占据着主流,表现在众多从事架上艺术的艺术家在85新潮后纷纷转向装置、行为、视像艺术创作。并且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不少中国艺术家在国际重要艺术展览上获得成功,成为具有国际声誉的重要艺术家”。[3]从罗中立写实艺术的《父亲 》(油画),到谷文达反传统艺术的《正反的字》(纸上水墨)及《 联合国 》(装置),从徐冰给外星人看的艺术 《析书鉴——天书 》(装置),到黄岩天人合一艺术的 《人体山水》, 从焦应奇中国式概念艺术的 《笔不周》到蔡国强充满变数艺术的爆炸作品,从肖鲁唐宋被拘留艺术的《枪击事件》(行为艺术)再到方力钧玩世写实艺术的《最可爱的光头》(油画) ,其获得的成功,大大缩短了东西方现代艺术间的差距……


众所周知,艺术作品具有三大要素:1、形象;2、情趣;3、意义。艺术品的根本属性,是原创性、审美性与象征性!象征是意象的深化与扩散效应。象征是艺术的特质。由于象征是创意者将那些抽象的情感、观念符号化,即将那些抽象的情感、观念通过一些生动的感性形象和可理解的符号昭示出来,因此,象征具有明显的创意性、指向性与可理解性。茅盾的《白杨礼赞》,艾青的《树》,均是很有说服力的例证。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西方后现代艺术的畸形发展,使艺术由审美走上泛审美、反审美和审丑的岐途,不仅与受众之间形成重大理解及欣赏的隔阂,而且造成了艺术界极大的混乱。令人欣慰的是,中国艺术界对此已有清醒认识,并正在倡导且着眼于重构艺术的“生态美学”。生态美学与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张相对立,以自然美、生态美、环境美与技术美等范畴的确立为核心,努力消除美学现代体系中主客二分的内在矛盾,重建理想的审美范式,进而真正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4﹞

拥有艺术是人与动物重要的区别。文明层次越高,人类就越是需要艺术的熏陶与光照。在我国改革开放步步深入的今天,我们有理由跷望华夏艺术的伟大复兴……


注:

[1]见《中国历代文论选》(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01页

[2]科学与艺术的相互影响是双向的,艺术也给科学以灵感与启示。(特此说明——笔者)

[3]金秋:《“后形式”艺术的形式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运用》(网页)

[4]黄丹麾  刘晓陶:《对后现代主义及其艺术的批判》 见《美术》总461

作者简介

张天鹏,籍贯山西平遥,军队退休干部,现居乌鲁木齐。曾在《深圳文学》、《首都文学》、《作家联盟》、《前沿作家》、《中国文化报》、《散文》、《青年作家》、《丝路新散文》、《西狐文学》、《西部散文学会》、《中国诗歌网》、《小小说选刊》、《新锐散文》、《延河》、《中华读书报》等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作品,有部分篇目获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