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抑郁症会传染吗?||渡过

 新用户3963ynfW 2022-02-23

抑郁会传染吗?
这个问题来源于我的一个思考。
医生、心理咨询师、抑郁症患者家属、抑郁症患者朋友等,和抑郁症患者接触较多的人,会被影响到吗?
我采访了身边与抑郁症患者接触较多的伙伴,比如的咨询师、陪伴者、抑郁症患者家属和朋友等,TA们的回答很相似。
你会被抑郁症患者的负面情绪所影响吗?
“多多少少会有影响”
“肯定有的,影响还挺明显的”
“特别容易陷入到TA 的思路中,最后总感觉自己什么也做不了”
“替孩子想的越来越多,真的挺累的”
你会担心自己得抑郁症吗?
“我的话还好,感受到负面情绪时我自己要调节的”
“我有一点点担忧,总觉得自己状态不太好,但更多的是抑郁情绪”
“我很担心孩子一直是这样的状态,我自己的能量被消耗了”

图源:unsplash

总结了大家的发言,也查阅了文献与资料。
最终的答案是:抑郁症不会传染,但是抑郁情绪会传染。
其实这句话也不够客观,事实上,任何一种情绪都会传染。
当你看到一张灿烂的笑脸时,你也会感到心情愉悦;
当你发现你的朋友非常焦急时,你会上前询问并也同样焦急。
当你看恐怖片时,主角的恐惧感也会传递给你。
所以你看,情绪天然具有传递性,积极情绪具有传递性,消极情绪当然也具有传递性,不然也不会有“丧”“负能量等热词出现。
既然如此,抑郁情绪也是会传递的。
那家长可能会担忧:
孩子总和抑郁症的孩子一起玩,会不会越变越糟糕?
孩子确诊后,家长自己都感觉要抑郁了。

图源:unsplash
所以今天想主要探讨的问题是,抑郁情绪如何传染,什么样的情况容易传染,如何避免抑郁情绪的传染。
 
情绪如何传染

情绪肯定通过行为、语言、表情等进行表达,同样也会通过这些方式感染到其他人。

抑郁情绪传递有两种情况:“感同身受”和“触景生情”
“感同身受”是指抑郁症个体表达的心情与事件让你觉得非常能够理解,TA的描述让你感受到无能为力和难受的情绪。对于某一特定环境的语言(如倾听节奏欢快的音乐)或文字描述(如阅读有关“生离死别”的小说)能够激发观察者产生与所描述情境相似环境的想象,这一想象使得观察者产生与描述者相一致的情绪感受。
触景生情是指以前你也发生过类似的事儿,这间接地激发你回忆过去相似的经历,从而产生与周边他人相似的情感状态。譬如,在安慰他人时(因失去亲人),他人悲伤情绪可能会诱发观察者回忆起自己亲人逝世的经历,从而表现出与他人相似的悲伤情绪。

谁容易被抑郁情绪传染


越亲近的人越容易受到情绪影响。所以抑郁症患者的家属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当然这并不全然是孩子传递的,更多的是家人在孩子确诊后的自责感和负罪感导致的。家长真正从孩子那里感受到的,应该是“无能为力”和“拒绝”,孩子的表达让家长感到无能为力,感同身受到孩子的无助,但自己面临这种情况也是无能为力。或者自己想要提供帮助,孩子选择拒绝和无视。

1、  父母

国内学者认为罹患精神障碍造成的家庭负担是多层次且普遍存在的,家属长期处在劳累疲惫之中,因此容易导致兴趣索然,生活愉快感丧失。在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精神障碍患者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其家庭成员也因亲属患病而感到自卑或羞辱,患者家属不自觉或主动地回避原有的社会交往。有的家属为了回避外界异样的眼神或担心邻居、朋友们的责问而疏远人群,减少与以前的朋友往来。由于缺乏社会的支持系统,压抑自己的情感无法宣泄,久而久之也容易滋生自卑、抑郁情绪。由于照料患者家属日常娱乐时间减少,正常的家庭生活和日常活动也变得无法正常进行。
研究结果显示,家属与患者的亲缘关系越紧密,如父母、配偶,其承受的压力越大,其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影响越大,焦虑、抑郁倾向阳性率越高。

图源:unsplash
当子女被诊断出患有精神障碍,父母在情感上难以接受,感觉梦想的破灭、生活无望。家属也会对子女未来产生各种担忧,担心周围人知晓病情歧视患者,担心服药产生的不良反应,担心未婚的子女耽误婚姻,担心已婚的子女因服药影响生育,担心无业的子女不被社会接纳,担心已工作的子女被单位辞退等等,甚至有的父母想到自己年老后子女无人照顾,悲观绝望。

2、  伴侣

在伴侣中,若有一方出现抑郁情绪,在长时间交流互动中,另一方会被影响,出现类似的负面情绪。原因在于,抑郁的人往往深陷在自己的情绪中,很难关注到他人感受。伴侣经常会感到自己在单方面付出,当这种状态不断持续,就会感到疲倦,产生负面情绪,甚至觉得对方不爱自己了。另外,当与身处痛苦的人在一起时,可能因为自身的不痛苦感到内疚。尤其自己的爱人身处痛苦,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没能帮到他,于是会付出更多努力去共情对方的感受,去理解对方,去感受对方的状态,“陪伴对方一起痛苦”。

3、  挚友

好朋友会一起开心的聊天,也会一起吐槽和发泄。孩子感觉难受时,一般会找自己亲近的好朋友一起聊天,倾诉心事。
一段健康的友谊关系中,当好友倾诉烦恼时,一开始可能是相互吐槽,发泄负能量,但是发泄完之后,某一方就会开始出主意,鼓励好友振作起来,一起积极的寻找解决办法,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具有积极意义。倾诉和问题讨论可以减轻压力,缓解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和他人分享负性遭遇或者消极情绪并得到对方积极回应的过程中,个体的情绪得到宣泄并体验到社会支持。

图源:unsplash
如果是比较危险的友谊关系,好友间会过度讨论情绪困扰问题,重复讨论同一问题,猜测问题的负面走向,不采取积极行动,双方都陷入困境之中。这也叫作共同冗思,好友间一起“共苦”肯定会提高朋友间的友谊质量,但这对焦虑、抑郁等内化问题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纵向研究表明,青少年共同冗思越多,抑郁障碍发作越早、持续时间越长、严重性越强。此外,共同冗思还可能是儿童青少年抑郁等内化问题的同伴传染机制,对青少年自己和周围其他人都有着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个体与朋友共同冗思,通过对问题与消极情绪相互确认和印证,增加了问题的严重性,即共同冗思可能会使青少年感知到问题更加严重和难以解决,这种对问题夸大的认知,反复无效地问题讨论,阻碍了问题解决的进程,从而提高了个体感知到的压力。然而有时候问题分享和讨论并非都是建设性的, 当个体反复和他人探讨自己的压力或者问题时, 如果双方都固着于问题和情绪本身而不是问题解决, 反而会强化负性体验。
一般共同冗思的特点是
  • 频繁讨论问题,关注消极情绪,而不解决问题;

  • 重复讨论同一事件;


如何避免抑郁情绪传染

如何能够避免抑郁情绪的传递呢?从情绪传递的角度可以看到,无论是“感同身受”还是“触景生情”都涉及到自己思想与体验的卷入,也就是“走心了”,从感受他人的负面情绪变成陷入自己的痛苦回忆与负面想法之中,负面情绪就这样传递了。

要避免情绪传染,要点就是要有界线感。
所谓的界线感,就是明白:现在的事和自己以前的事是有区别的;明白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儿和自己的体验是有区别的。
有时候,家长会感觉孩子所表达的情绪是自己难以解决的,或者代入到孩子的角度思考是难以处理的,这时候家长就会固化在孩子的视角和能力上,陷入了困境。
这时候,最好的方法是“停下来”
与孩子共情很重要,共情到体会孩子的情绪即可停下来,以客观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解决,转换视角,例如我或其他人在那个场景会怎么处理。
有时候孩子的事儿也会勾起家长的痛苦回忆,比如人际交往、亲密关系等,这时候也是要喊一句“停下来”。
孩子的事儿和自己以前的事儿是不同的,自己以前可能没有将这件事处理好,但是现在情况会有变化,以从前的角度和思路看待这件事就不太合适了。
那么如果孩子向你倾诉自己的苦恼,比较好的处理方式是什么呢?
图源:unsplash

建立边界

心理咨询师和医生都会给自己的工作和和生活建立一个边界。
不让来访者的负面情绪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有时候当自己不在工作时间时,会屏蔽一切工作消息,专注于自己的生活。
在家庭中,也需要建立一个边界。
倾听孩子的情绪和表述,但是尽量不要回忆自己以往没有解决的负面经历,不然自己的情绪很可能都难以处理,更别说处理孩子的苦恼。你可能会发现咨询师有时会提起“我以前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回忆以往的经历当然是可以的,但是重点是“自己没有解决的经历”如果被唤起,对你自己而言也是一种伤害。所以当你自己感觉自己的回忆被唤起,就要提醒自己“今天这件事和自己的经历有不同之处”。
避免重复讨论一个问题
如果重复讨论同一件事,并且没有新角度新思路去解决问题的话,家长和孩子都会感觉无助。如果要将之前的问题重新拿出来探讨,那么需要和之前不一样的视角,而不是重复提起“唉,上一次复学也是不了了之”“之前你说自己总是失眠”等。
避免将责任包揽到自己身上
很多时候,孩子向家长倾诉时,家长就会有种责任感:我一定要处理好这件事,我要将孩子的负面情绪全部处理好。但事实上,家长可能并没有这样的能力,没有这样的能力,却有这样的责任感,两者的不匹配会带来内疚与自责。
所以家长要接纳自己并不是全能的这一事实,不将责任包揽到自己身上,而是选择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找寻身边的其他支持力量如亲人、朋友、咨询师、医生等,寻求大家的帮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