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6胜复之道: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有胜则复,无胜则否。

 黄帝内经参详 2022-07-28 发布于山东

岐伯在回答完“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之后。他和黄帝之间又开启了新的问答。

先附录原文如下:

  帝曰:愿闻其道也。

  岐伯曰: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有胜则复,无胜则否。

客主六气皆有其时、有其位、有其主,六气之间交相作用,各有其盛衰胜复。但六气何时盛而衰、何时胜而复却无一定之规。虽然如此,黄帝还是觉得意犹未尽,遂有如下之话语。

一、愿闻其道也

“道”亦即关系或大体原则,因为岐伯已经说过“气无必也”,所以这里“道”并不能想当然地理解为“必然性”或“规律性”,只能笼统地理解为“大体性关系或原则”。

“其”代指客气六气与胜复之气,从《素问·至真要大论》开篇到现在,黄帝和岐伯之间讨论的都是客气六气问题,所以,胜复之气也是主要围绕客气六气展开的。

总之,黄帝希望岐伯再深入谈谈胜复之气与客气六气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

岐伯虽然刚说过“气无必也”,但是,胜复之气各自的发作也不是完全毫无迹象可循。

1. 胜复之常。

一般说来,胜气发作于司天三气所主前半岁之时,是为“胜之常”,复气发作于在泉三气所主后半岁之时,是为“复之常”。例如,前面讲诸气之复时,少阴复气发作于辰戌之纪太阴在泉之右间、少阴加临阳明之时(参看§40少阴之复:火见燔焫,燠热内作,心痛,热气大行);太阴复气发作于辰戌之纪太阴在泉之气、太阴加临太阳之时(§41太阴之复:湿变乃举,胸中不便);少阳复气发作于子午之纪阳明在泉之右间气、少阳加临阳明之时(§42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枯燥燔);阳明复气发作于巳亥之纪少阳在泉之左间、阳明加临厥阴之时(§43阳明之复:清气大举,森木苍干,毛虫乃厉)

六气之中共有四气(少阴、太阴、少阳、阳明)胜气发作于司天主气之岁半之前,复气发作于在泉主气之岁半之后。从六比四,多为常的角度来看,这也可以称之为“胜之常”、“复之常”。

但岐伯刚才还曾说过“气无必也”,因为厥阴、太阳二气就不符合上面所谓的“胜之常”和“复之常”。例如厥阴复气发作于辰戌之纪太阳司天之左间、厥阴加临太阴之时(参看§39厥阴之复:少腹坚满,偐木飞沙);太阳复气发作于巳亥之纪厥阴司天之右间、太阳加临少阴之时,或者发作于辰戌之纪太阳司天之气、太阳加临少阳之时(参看:§44太阳之复:水凝雨病,羽虫乃死)。

六气中间四气可谓胜气发作于司天主气之时、复气发作于在泉主气之时,但首尾两气(厥阴、太阳)却反其道而行之。故岐伯一方面讲“气不必也”,另一方面又从多为常态的角度讲胜复之常。

2. 天气、地气各三气,如何排序?

胜复之气讲的是客气六气六节分治,“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讲的司天三气,初气为司天右间气、此终气为三气司天右间气、初终之间为二气司天之气;“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讲的是在泉三气,四气讲的是在泉之右间气,此终气讲的是终气在泉之左间气,四终之间为五气在泉之气。天气主司天三气,地气主在泉三气。

务请注意,客气六气与主气六气两者之间的初终之气相错一位。言说复杂,图示可明。附图如下:

三、有胜则复,无胜则否

由于六气之间存在着自组织协调机制,某气淫胜,必然其“中见之气”来复,如无胜气,六气协调自如,则也就不会出现复气。胜气是复气的必要性前提,但反之则不然。

中气之气亦即亦即本气和标气中间所见之气性质相反之气,某气淫胜到一定程度,六气之间的自组织协调机制就会发挥作用,某淫胜之气就会向相反之气转化,这个相反之气,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复气。例如,湿气淫胜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燥气转化,湿气是胜气,燥气就是复气;反之,当燥气淫胜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向湿气转化,燥气是胜气,湿气就是复气。

此原理出自《素问·六微旨大论》岐伯所言: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此中关系,可附图如下:

1.少阳相火气与厥阴风气,一为温气,一为热气;一为火气,一为风气,风助火势,火借风威。二者虽名义上属于互为中见之气,但实际上火、风二气性质并不相反,其与其它两两之气皆有所不同。

愚以为,六气“自组织协调机制”之所以失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少阳、厥阴之火风二气的“扰动涨落机制”在起着反作用,“自组织协调机制”与“扰动涨落机制”匹配互动,才能真正体现大自然的辩证法。

况且,厥阴为一阴、少阳为一阳,二者皆为阴阳初起之时刻,在系统整体之中,一个小的扰动因素会由于涨落机制而引起系统内相关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并导致系统处于失衡状态,但由于系统自身存在着自组织协调机制,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之间又会重新恢复常态或发展至更新的状态。

2.阳明燥气和太阴湿气两者互为中见之气,燥气湿气性质相反。燥气淫胜就会向湿气转化,燥甚至极,必兼湿化,湿以润燥;反之,湿气淫胜就会向燥气转化,湿甚至极,必兼燥化,燥以干湿。

3.太阳寒气和少阴热气两者互为中见之气,寒气热气性质相反。寒气淫胜就会向热气转化,寒甚至极,必兼热化,热以化寒;反之,热气淫胜就会向寒气转化,热甚至极,必兼寒化,寒以清热。此正是《素问·阴阳阴阳应象大论》岐伯所谓:“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某气淫胜到一定程度就会向性质相反之气转化,燥湿二气互转、寒热二气互转,风火二气扰动其中。

性质相反之气既是互为中见之气,又是互为胜复之气。但是,中见之气讲的是性质,胜复之气讲的是状态。

胜复之气的状态亦有一定章法可循,胜气淫胜到一定程度,由于六气系统整体的自组织协调机制,其性质相反之气就会来报复之,若无淫胜之气,则亦无报复之气,是以“有胜则复,无胜则否”。

黄帝问个不休,岐伯答个不停。明日黄帝还要问,岐伯还要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