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陕北,我的家乡

 齐森 2022-02-23

这是我的长篇小说《窑洞妈妈》的卷首语,发出来与各位看官共赏。

有人说,陕北先生,别字先生;陕北书生,别字乱用。有道是,陕北秀才,别字布袋。我要在这里特意声明,不是陕北人喜欢用别字,而是陕北人要表达的意思,在汉语大词典里无法找到相应的文字。很多要表达的想法只能嘴上说,整个字典找不到准确表达的词语,只能用别字代替。比如尔格、害哈,意思是现在、明白,但汉语词典里并没有标注,这不能怪罪陕北人。历来那些编写汉语大字典、汉语成语词典的专家学者们,从来没有征求过陕北人的意见。陕北文字、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缺少陕北人用词的词典是有瑕疵的不完整的词典,缺少陕北文化是不完整的的中华文化。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能不说陕北是个特例,一个独特而神奇的地方。

陕北的土地。有句话,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对陕北农民最形象的描述。人们知道,西北是戈壁沙漠,东北是黑土地,南方以红土居多,黄土最多的地方就是黄土高原。一个真正的陕北农民一辈子都在和黄土打交道,在土窑洞出生、土窑洞长大,土里耕种土里收获,在土里生活一辈子,终老时再埋进生他养他的黄土地。有人说陕北落后,但这里的黄土养人。一把小米、一碗荞面,都是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一壶糜子黄酒、一盘吴起羊肉,香飘万里,令人垂涎三尺,终生不忘。有人说陕北贫穷,但这里早已今非昔比、换了人间,百万富翁的密度非常高。这里人才辈出,人们的文化生活多姿多彩、精神充足,幸福指数也很高。住在窑洞里有很多益处,清新环保,静谧舒适,冬暖夏凉。窑洞更适合休闲养老、颐养天年,坐在土炕上可悠闲地读书写字、饮酒品茶,尽享安逸逍遥的美好生活,真可谓书中黄金贵、壶里日月长。

陕北的文化。这片古老的黄土地,地理位置独特,历史演变复杂,便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文化是人精神的体现,什么样的文化塑造出什么样的精神。外界所熟知的陕北文化现象不外乎有秧歌、腰鼓、信天游和鼻音浓厚的陕北话。其实这只是表象文化,而深耕在陕北人生产生活中的厚重文化则更加丰富多彩。比如婚丧嫁娶、接人待物、学习教育等等,都蕴含许多文化,有些堪称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文化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比如一个大字不识的放羊人也许会唱很多信天游,会讲三国、水浒和西游记;一天书没有念过的农村妇女也许是剪纸高手、绣花能手,也许还会讲毛野人、牛郎织女、八月十五等故事。陕北人的语言很有特色,简单举一例子,比如词语叠用。按语法讲,一般作为修饰的副词、形容词可以叠用,如高高的、蓝蓝的,但陕北人把所有的词都拿来叠用。像盆子叫盆盆,车子叫车车,箱子叫箱箱,还有棍棍、罐罐、腿腿等,走走、看看、逛逛等,据说就连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等这些称呼最早正是从陕北开始流传。受这一习惯的影响,时下给孩子取名都流行沿用陕北的叫法,取叠字乳名。

陕北人的个性。简单说,陕北人为人豪爽、做事大气、遇事达观,具有大无畏精神。传统的教育方法概括地说,就是要让孩子知书达理、秉持正义、吃亏在世上、好汉出门问酒不问狗。陕北人独特性格的形成具有历史原因,黄土高原虽说不算富庶之地,但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要塞。有时被北方占领,有时让南方夺走;忽而遭受西面的袭击,忽而东面势力侵占过来。饱受战争磨难的陕北人看破世事,学会面对现实,处惊不变、相宜行事。陕北人相貌憨厚敦实,说话木讷,不善言辞,但胸怀无私善良,骨子里渗透着正义的因子。有人说陕北人好打交道、值得交朋友,原因就在于此。陕北出人才,究竟能出多少人才,难以统计,但有一个说法流传甚广,说仅从陕北走出来的七品芝麻官就有三斗六升芝麻那么多。这一夸张的传说足以证明陕北的人杰地灵,足见陕北人品德之优秀、人格之高尚。多的不说,单说当年红军长征落脚陕北,能在这里扎根,使革命星火燎原大地,最终实现全国解放,这更加说明陕北人的正义、勇敢和包容。不妨掐指算算,从陕北走出来的伟人之多、影响之大,世所罕见。

陕北是个好地方,是革命圣地,是孕育伟大梦想的宝地。

                 2018年3月26日于库尔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