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重塑自我认知?想摆脱焦虑?想过得更幸福?这几本书推荐一读

 逍遥_书斋 2022-02-23

如果用一个字形容你对生活的感受,你会怎么形容?恐怕不少人会回答:“累”!

诚然,我们热爱生活,也梦想过更美好、更畅快的人生,但却往往被各种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

学生有学业的压力,上班族有工作和家庭责任的压力,甚至连退了休可以安度晚年的老人,也被这个飞速前进的社会裹挟着,被儿孙间纷纷杂杂的事务所侵扰着,说不出的心累。

想要改变现状却不知该从何努力?想要调整心态却发现自己越陷越深?想要追求幸福,却可能已经跌入了误区尚不自知?想要让自己不那么焦虑,不那么苛求自己,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初心和节奏感?

其实有时候,你需要的,是一个突破口,一个换一种眼光去观内心的方法。我想,在2021年曾读过的几本书也许能帮到你,至少,曾经被上述诸多问题所困扰的我,虽然如今有时还会陷入思绪的迷雾,但起码,已经慢慢学会了一点从泥沼中抽身而出的方法。

第一本:周岭《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文章图片1

从书名来看,这本书着实像一本个人励志书,的确也有部分书友认为这本书就是把各种畅销书、各种关于认知、心理学书籍中的精华揉在一起形成的一本“再制书”。

不过对于我来说,因为很少读樊登读书、罗振宇解读书籍这一类的东西,偶尔读一本这样的书,感官还是可以的。没有感觉出太拼凑和摘抄的痕迹。

这本书确实能击中不少人困惑的内心,包括我的,这是它吸引我的原因。因为它主打的是关于如何走出焦虑与迷茫,如何能拥有清醒的认知、清楚的目标、清晰的路径和清爽的情绪。

听起来有点玄,似乎也有点贩卖焦虑+心灵鸡汤的味道,但里面有些观点还是蛮有趣的,有些行动也是可以借鉴的。

譬如关于三重大脑的论述,“年代久远的本能脑,相对古老的情绪脑和非常年轻的理智脑”,应该是借鉴了不少国外相关对于人类大脑的研究和论述,但因为是第一次看,还觉得挺新鲜。

我们做的很多决策和选择,基于本能脑和情绪脑,而并不是我们一直以为的理智脑。 而且,因为理智脑比不上另外两位年资长,书中也建议不要试图让理智脑去对抗或者取代本能脑和情绪脑,即便你的理智脑变强大了也不要去做这种尝试,这和另外一本接下来要提到的书中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即不要搞对抗,要搞合作吗,要强强联合,不要吞并吃掉。

当然了,这本书也不是没有缺点。缺点就在于他似乎想精准点中当下年轻人的每一个困惑点,或者说迎合当下人的某些需求,譬如行动力、情绪力、专注力的问题,还有像早起、读书、写作等等总被宣传好处多多,却大多数人都坚持不下来的举动。一个章节一个内容,读起来比较轻松,但也缺少了深入性,总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犹如隔靴搔痒,也只能看个概念。

第二本: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

文章图片2

看与幸福有关的书可能会说明什么呢?说明感觉不够幸福呗,也许是真得不够幸福,也许是自我感知出现了某些偏差。

作者沙哈尔教授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他讲授的有关幸福的“积极心理学”课程超越了长期排名第一的“经济学原理”,成为哈佛排名第一的课程。

这说明什么?经济越发展,人类的焦虑不安情绪也是几何增长吗?很有可能。

这本书还是带给我不少启发的,有些话可能你也模模糊糊在心中有雏形,但看到文字在眼前展现时,有时还是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有可能这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与生活中被消磨得淡忘,所以需要反复加深记忆,以此更新自己的思维模式,提醒自己到底该追求什么,该调试什么,又该略去什么。

本书的重要观点之一,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就是,幸福才是“终极财富”,你以为获得了足够的金钱或者某方面的成功与名望就是幸福,那可能只是一种屏蔽你大脑信号的虚假幻象,而你为了这个幻象不停向前,却可能忽略了真正指引你通往幸福的方向标。

沙哈尔教授把人生总结成了四种汉堡模型: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虚无主义型、感悟幸福型,我自我对比了一下,前三种型都略有跨界,其中第一种类型可能占了大多数。

说实话,感觉在当下中国的职场,虽然不敢断言,但大多数人在职场中可能感受不到太多的幸福吧,这与一脉相承所宣传的关于稳定与收入的关系,还有35岁现象等有脱不开的关系。

有一句话令我感触很深,“工作场所应该是一个我们可以感受正面情绪的地方”,但确实“人类喜欢休闲多于工作”,但书中所提到的研究中也指出,“人们在工作中的心流体验比在休闲活动中要多”。也许这就是困扰很多人无法感到真正幸福的原因吧,也是曾经让我这个胆小怯懦的人敢于放弃铁饭碗的一个诱因,如果在当时能换一个角度去想这个问题,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答案和解决方案。

建议特别是年轻人可以好好读这本书,虽然我们这些奔四的人也未老,但对于初出茅庐,正面临种种选择和机遇的年轻人来说,这本《幸福的方法》绝对买入不亏。

第三本:路斯·哈里斯《幸福的陷阱》

文章图片3

在写书单的时候才发现,这本和上一本好像姊妹花啊。话说其实如果按顺序来排,是不是应该先研究trap,再读方法?

这本书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它基本通篇都在围绕一个观点,或者说一种疗法来论述,层层深入,抽丝剥茧,读完有种茅塞顿开之感,但书中的好多练习都没做,有些观点又渐渐被现实的冗杂所淹没。还需要有时间再读。

先放几个书中提到的关于幸福的错误认知,还是挺有震撼力的:

1、幸福是人之常态;

2、不幸福就是缺陷;

3、必须去除消极情绪;

4、我们可以控制想法和情绪。

特别是第三条和第四条,看完是不是觉得心里舒服多了,反正我会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你控制不了情绪,但也要记住,情绪也控制不了你。作者也几乎是用通篇都在向我们介绍这个有用的疗法——ACT(接纳承诺疗法),我们要学会允许情绪来临,用一种接纳而非对抗的态度。

简单说,就是用正念,这个最近几年似乎很流行的词汇,去感知那些去冲击你内心的情绪流,不要对情绪妄加评判,你们自以为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自有其存在的价值。用正念去选择一个价值方向,并干脆利落地行动起来。

发现推荐书的过程也是对过往书的一个回顾过程。而读一本书在脑中所留下的痕迹,如果不对有感悟、需要践行的地方加以强化深刻,很快就湮没地毫无痕迹。

那就再把“ACT”所代表的含义复习一下:

A=接纳内部体验并且安处当下;C=选择一个价值方向;T=采取行动。

谨记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话:

不再把生活消耗在追逐“好的”并回避“坏的”想法和情绪中。就人生的完整性而言,你理所当然需要去体验生而为人的全部情感,去体验每一种情绪,从快乐、爱到恐惧和愤怒,并且需要有意愿去为这一切经验创造空间。

第四本:罗伯特·戴博德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非常推荐)

文章图片4

写到这一本,心情瞬间松快了很多,也因为这种松弛感,虽然这本书带给我的帮助并没有第二本、第三本那么多,但因为它生动幽默的叙事风格,让它在一众心理学读物中脱颖而出,也提高了在我这里的推荐度。

这是一本已经出版了20多年的英国老牌心理咨询读物。蛤蟆先生这位深陷抑郁中的病人,通过与心理咨询师苍鹭10次的心理咨询对话,逐渐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快乐与生活方式。

如果与蛤蟆先生有着类似童年经历,并在成年后因在儿时所接受的种种严重影响到自身行为的人,看这本书应该会有更深刻的体悟吧。

的确,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种种,特别是家庭环境、教育等所施加的影响力还是挺大的,当然,在承认其影响的基础上,知道我们还是有机会、有能力去选择让自己舒适的人生路径,这还是很让人愉悦的一件事情。

这本书作为心理学的入门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能把繁杂的稍显无趣的理论融入小动物们真实可触的生动故事中,多难得。伴随着蛤蟆先生的成长,相信读这本书的人只要用心去感受,肯定也会收获自己的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