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远的犍陀罗》 | 千年之争

 苇杭工作室 2022-02-24
纪录片《永远的犍陀罗》于2021年12月6日 & 7日CCTV-9纪录频道播出

第1集

https://tv.cctv.com/2021/12/08/VIDEgM0gJTfcYesXON0ZNS6H211208.shtml?fromvsogou=1

第2集

https://tv.cctv.com/2021/12/08/VIDEdcCcbD8VUEM3f9MrOth7211208.shtml?spm=C55924871139.PY8jbb3G6NT9.0.0

纪录片《永远的犍陀罗》

苇杭手记05

初到印度,第一站首都新德里,直接拽走我眼球的,就是遍地缤纷的沙丽,无论繁华的都市,还是穷僻的乡村,无论地位高下身份尊卑,一律民族风,只有面料的优劣有别和细节的讲究不同。同样浓郁鲜艳,强烈撞色,可无论颜色如何大胆搭配反差组合,没有难看的违和感的,她们,具备一种天生的美的能力。当然,印度都市职业女性也穿现代服饰,但更多人选择沙丽传统服饰。再看看同样来自四大文明古国而今又大国崛起的我们,穿的是什么?ARC’TERYX?NIKE?The North Face?  

                                                                                                               (摄影 吴昊)

话说咱富了强了之后,也试图找回失落已久的文化和民俗,倡导国学呀汉学呀汉服呀,偶尔婚礼上中西合璧又穿婚纱又穿旗袍满大襟的,可都沦为表演。真正找回来,融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民间活水,不可能了。仅此一点,就羡慕印度,还有日本。当年同样西风东渐,风吹过的结果迥然不同。

就着装而言,自由,就是可以选择;幸福,就是选择了你喜欢的。——于人生,何尝不是;于国家,何尝不是。

                                                                                                               (摄影 吴昊)

关于德里城市本身,没啥特别的,肮脏、拥挤、混乱。机场出来立马就像到了北京新发地的农副批发市场,三蹦子云集,沿途所见小吃摊水果摊旁边就是垃圾堆。所谓新旧德里是按一百多年前英国殖民时期城市建设来划分的新城区和老城区,之间以一座德里门作为标志来划分,形制跟印度门差不多,但小很多。 

抱着在有限时间看更多世界遗产的原则,团队临时决定去附近一个跟佛教无关的地方看看,距德里约15公里的一处世界遗产——顾特卜塔,这是德里的一处标志性建筑,高约73米的红色胜利塔,建于12-13世纪。它标志着伊斯兰教在该市占统治地位。塔原高100米,后来发生飞机事故,给削成了现在的高度,但依旧高大挺拔!

                                                                                                               (摄影 吴昊)

不远处有根铁柱,不起眼,没吸引我注意,甚至连张图片也没专门拍,事后才知道它了不起,为4世纪建造,已经1700多年了,饱经风雨,却一点锈迹都没有。经测,铁纯度近100%,由于同时期没有其他铁制品达到如此纯度,所以人们在揣测是外星人的杰作。有人开玩笑说是孙悟空把金箍棒落这儿了。我借题发挥进一步猜测,吴承恩给孙悟空设计一根金箍棒时,不会是由此而来的灵感吧?一如孙悟空的原型,是来自印度的神猴哈努曼。溯源溯源,万类万象岂无凭!

距离高塔不远处,同一景区内,有库瓦图清真寺,这个清真寺是由20座婆罗门庙宇的材料拆运而来建成——敏感的,从这寥寥十余字背后,有没有嗅到冲突与征服,战火与血腥? 

公元9-13世纪,阿拉伯人、突厥人前仆后继地入侵北印度,并最终导致佛教在印度的绝迹。阿拉伯帝国扩张时期,被征服土地上的人民只要交纳人丁税就可保留信仰,阿拉伯人在宗教宽容方面远比基督教国家做的好;但突厥人在印度的行为却截然不同,他们大肆烧杀抢掠,摧毁佛教寺院和印度教庙宇,强迫“异教徒”接受“先知的宗教”。伊斯兰教可以说是踩着佛教的尸体进入印度的。根据英国学者渥德尔的引述,“穆斯林从左边杀过去,又从右边杀过来……被征服的人民要么接受伊斯兰教,要么只有死亡一途”。许多印度教神庙和佛教寺院都在劫掠一空后被焚烧,并在其原址上建立起清真寺。

相比之下,这种烧杀抢掠对佛教的打击更甚于印度教,因为佛教此时主要集中在北印度和东印度的少数繁华地区,突厥人只要占领这些地区就可以彻底摧毁佛教寺院,消灭佛教的有生力量。从此,佛教在它的诞生本土式微。而印度教神庙则遍布印度各地,从大城市到小村社无处不在,突厥人无法控制印度的每一个城市和乡村,自然也就无法根除印度教。

佛教被摧毁而印度教尚存的另一个原因,则更耐人寻味。当时印度大部分国家都支持印度教,只有孟加拉的统治者还推崇佛教,佛教失去了来自上层的保护,而“非暴力”的信条根植于佛教思想中,也使佛教徒不可能自己拿起武器、组织群众来反抗突厥人的入侵。当印度教王公与突厥人坚持对抗,当印度教群众此起彼伏的起义使穆斯林统治者不得不放宽宗教政策时,佛教徒却没有组织起任何像样的反抗。公元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突厥人攻入比哈尔和孟加拉,印度最后残存的佛教大寺飞行寺、那烂陀寺和超岩寺都被洗劫一空,僧侣要么被杀,要么逃逸。这标志着在印度传承1700余年的佛教的消亡。只有少数僧侣远走国外,保存了一些古代印度佛教经典。

怎能说,此行这第一站与佛教无关?临时参观的顾特卜塔,从佛教的毁灭开始呈现,倒叙的手法,设置了一个巨大的悬念,高耸的红塔,像一个直冲云霄的惊叹号,勾起我溯源的浓厚兴趣。难以想象,眼前这清净虔诚之地,曾血流成河哀鸿遍野。 

我对神秘的伊斯兰教不甚了解,只知道十字军东征占领耶路撒冷,引发的两大宗教千年之争,初衷并不高尚,无非是扩张与占有。但不妨碍咱对建筑艺术的叹服,世界建筑中外观最富变化,设计手法最奇巧的当是伊斯兰建筑。欧洲古典式建筑虽端庄方正但缺少变化的妙趣;哥特式建筑虽峻峭雄健,但雅味不足。印度建筑只是表现了宗教的气息。然而,伊斯兰建筑则奇想纵横,庄重而富变化,雄健而不失雅致,在世界建筑中独放异彩。那些繁复流畅的透雕深浮雕,那些富有生态之美的伊斯兰纹样,千雕万凿千锤百炼呈现在我们面前。走马观花匆匆一瞥,岂能尽兴。

作为一个植物爱好者,不免思考:伊斯兰建筑中为何多以葡萄藤叶等植物为标志性纹样?文字纹和几何纹却在其次。我从不同处得到的答案不同,有人说植物是上帝的语言,也有人说,由于安拉被认为是无与伦比的,所以人和动物很少在伊兰装饰艺术中出现,代之以植物叶子作常见的纹饰。 

植物,这迥异于动物进攻性的物种背后,为何尽是鲜血和杀戮?我无端联想起佛教的标志莲花,为何不选择清水供养更为高洁的水仙,而是出自肮脏至极的污泥中的莲?看来,宗教的始祖先知们,早就洞察了政治和人性的此岸至恶,意在通过修行抵达那遥不可及的至善彼岸?或者反过来说,他们早就预知了纷争的没完没了? 

对于人类,我是悲观的。战争永远不可能避免,因为丛林法则如此,人性如此。宗教肯定不会倡导争战,但掌控宗教的,依然是人。


 作者  |           

苇杭,名刘海燕,七零后,纪录片导演,作品有《刺刀下的劳工》《风中客卿》《花冈越狱》《重返卡拉麦里》《寻找端纳》《千古忧乐》《消逝的建筑》《永远的犍陀罗》等,两度获得国际纪录片“金熊猫”评委会特别奖、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长片“十佳”,广电总局推优,以及“光影纪年”学院奖、中美电影节入围奖;作品《刺刀下的劳工》获中央档案馆收藏。著有影视随笔《光影过客》《小隐六记》,创作手记《念念犍陀罗》即将由三联出版。

本公号长期征集佛教艺术相关图文,wenxin:654580449

  温故  |           

《永远的犍陀罗》 | 不如初见

《华夏之华》 |  瑞者信玉

《华夏之华》 |  只此黄绿

《华夏之华》 |  见相非相

《永远的犍陀罗》 | 缘起手串之末

《永远的犍陀罗》 | 于道各努力

《永远的犍陀罗》 | 千里自同风

  周边  |           

樊锦诗 | 北周时期的敦煌壁画艺术

段晴丨丝路之畔的赫尔墨斯

回眸:梁思成与费正清的“独乐”情缘

乘风破浪——敦煌壁画中的舟船

观展 | 从一物到世界——金华市博物馆“无穷·镜:古代铜镜中的微观世界”展览访谈

观展 | 大叙事下的文物与考古——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常设展览访谈

佛藝访谈:台湾中华鹿野苑艺文学会吴文成专访

佛像和我们——熊秉明

古佛之美|走近奈良法隆寺壁画和百济观音

慈悲与智慧——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历代金铜造像

—————————————————

情怀也是生产力 。做有温度的视频,写有思想的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