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产后

 zhangshoug 2022-02-24
中医养生 2022-02-24 09:00   土豆微信    

图片


图片
图片

产后疾病,是泛指妇女分娩后(包括堕胎、小产后)1个月内所患的疾病。

孕妇足月分娩,本是瓜熟蒂落的正常生理过程,但由于产伤出血,元气亏损,抗病力减弱,容易发生各种疾病。

所以对产后的护理,要有足够的注意,对于产后疾病,要及时发现和治疗。

同其他疾病的治疗一样,对产后病同样是要根据病因、病理及邪正消长的情况来决定治疗的原则。

产后一般具有又虚又瘀的特性,故对产后病的治疗,我认为必须正确掌握和运用补血与化瘀、柔养与息风、通利与固涩、温药与凉药等治疗原则。

下面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补血与化瘀
图片
图片

图片

对于产后病的治疗,前人有主虚主瘀之说。

如朱丹溪认为:“产后无不虚,当大补气血为先,虽有他证,以末治之”;但张子和则认为:“产后慎不可作诸虚不足治。”

朱、张两家的提示,都有它的理由,但都不够全面因为产后气血多虚,当以补虚为主;而产后又多瘀血阻滞胞脉,又宜活血通络以化瘀,两者都是不可偏废的。

例如,产后腹痛一证,虽有血虚与血瘀之分,但两者之治既要养血扶正,又要活血祛瘀,使瘀去而正安,故生化汤为常用之方,本方既能生血,又能祛瘀。

如属血虚腹痛,可酌加参、芪、香附、小茴香之类;血瘀则加元胡、红花、益母草之类,亦是根据血虚与血瘀之不同,在治疗上有补中有化、化中有补之分。

病案:陈某,女,32岁,南宁市某门市部售货员。

停经将近2个月,突然少腹、小腹剧烈疼痛,阴道出血,经某医院确诊为“宫外孕”,使用“宫外孕汤”加味治疗。

治疗后少腹、小腹疼痛减轻,阴道出血停止,但多次妊娠试验仍为阳性,乃进行手术治疗。

患者术后一般情况尚好,但刀口处不时闪痛或刺痛,入夜加剧,神疲,纳差,脉沉细涩,舌淡带紫。证属虚中夹实,拟扶正祛瘀并用。

处方:当归身18g,川芎6g,炮姜2g,桃仁5g,益母草9g,苏木9g,延胡索9g,北芪18g,山楂9g。水煎服,每日1剂。

上方连服20剂,瘀消正复,身体健康。

图片
图片
二、柔养与息风
图片
图片

图片

产后阴血骤虚,阳气浮散,故其病变既是亡血伤津,又有瘀血内阻,多是虚实夹杂并见。

《金匮要略》把“痉”、“郁冒”、“大便难”列为新产三病,后人将其概括为神病、筋病、液病,其实就是亡血伤津,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之变。

所以,治疗产后疾病,柔养和息风之品常用。但柔养之品多遏阳滞瘀,息风之药易化燥伤阴,应用时必须注意养血不碍瘀,息风不过燥。

病案:黄某,女,36岁,百色县某公社社员。

爱人代诉:患者一向禀赋不足,现分娩后第二天,神疲,少言或不言,手指不时蠕动,饮食少进,3天无大便,小便短少。

诊见体质瘦弱,面色萎黄,皮肤不润,手指时有蠕动,问之答或不答,舌淡,脉虚细。证属新产血虚,筋脉失养,神呆不振,虚风内动之变,拟养血、息风、安神之法为治。

处方:当归身18g,白芍9g,麦冬12g,肉苁蓉15g,炙龟板24g,钩藤9g,石菖蒲5g,益母草9g。水煎服,每日1剂。

上方连服3剂,大便得通,手指蠕动次数减少。药既对证,二诊守上方去肉苁蓉,继服3剂,手指已不蠕动,神志清醒,后用人参养荣汤加减以善其后。

图片
图片
三、通利与固涩
图片
图片

图片

产后的病变,由于虚实夹杂,常常漏脱与闭塞并见。

例如,产后肾阳不足,可引起小便不通、小便频数或失禁,治之可用肾气丸温肾扶阳。

但前者为阳虚不化水,水气不运所致,除温肾助阳之外,宜佐以通利之品如猪苓、通草之类;后者为阳虚不固,闭藏无能所致,宜加桑螵蛸、覆盆子、破故纸之类以补命门之火,加强温肾固涩之功。

又如瘀血可引起恶露不下或恶露不绝,治之当用活血祛瘀之法。但前者宜利中有涩(化中有止),防其偏激,使瘀去而正不伤;后者则宜涩中有利(止中有化),防其敛塞过用,保证血止而不留瘀。

病案:曾某,女,28岁,南宁市某厂工人。

小产已月余,阴道流血不止,量不多,色紫暗,间或夹小块,少腹、小腹胀痛,腰酸膝软,曾用固涩止血之剂(药品不详),效果不明显。

诊见脉象细涩,舌淡,精神萎靡。证属气血两虚,瘀血未净,新血不得归经之变。拟滋养肝肾,固摄冲任为主,佐以祛瘀之法,标本同治。

处方:菟丝子9g,当归身9g,白芍9g,覆盆子9g,孩儿参15g,怀山药15g,川杞子9g,茜草根9g,泽兰9g,益母草15g,鸡血藤15g,红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

上方连服3剂,阴道出血即止。复以异功散加减调理脾胃,促进气血生化恢复而善其后。

图片
图片
四、温药与凉药
图片
图片

图片

产后的疾病,本有虚实之分和寒热之别,但由于受到“胎前宜凉,产后宜温”的影响,一般方书对于产后疾病的治疗,往往用药多偏重于温燥,如仅仅从产后气血耗伤来说,这是无可非议的。

然证既有虚实寒热之不同,用药当有补、泻、温、清之别,所以对产后疾病用药的寒凉温热,仍宜以疾病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而言,寒证不过温,以甘温为宜;热证不过寒,以甘凉为佳。盖甘则能养营生血,有利于气血的再生。

病案:刘某,女,35岁,南宁市某小学教师。

分娩后两日,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腰酸背楚,口干不欲饮,无汗,苔白,舌淡,脉浮。证属新产血虚外感,拟养血祛风之法为治。

处方:当归9g,川芎5g,白芍9g,生地12g,荆芥6g,防风9g,苏叶9g,秦艽6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

上方服2剂后,症反不解而口渴引饮,脉浮而略数,苔薄黄白,舌质淡红,此为温药过用,邪将入里之变,转用养血辛凉苦甘法为治。

处方:当归身9g,丹参9g,白芍9g,生地12g,银花9g,连翘9g,黄芩6g,桑枝18g,鱼腥草9g(另包,后下),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

上方连服3剂,诸症悉退,后用人参养荣汤以善其后。

总之,“治病必求其本”,对于产后病的治疗,应“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当温,热者宜清,既照顾产后气血多虚之一面,又要注意瘀血停留的一面,根据病邪的盛衰进退,审证用药,才能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以上仅供参考,请在医师的指导下调理。图片

审核:卢药师

编辑:三七小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