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能药解26麦冬

 本能学堂a昨年 2022-02-24

性味归经:性微寒,味甘微苦。归心、胃、肺经。

功效主治:具有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的功效。用于治肺燥干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痈、虚劳烦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燥、便秘等病症。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将麦冬列为养阴润肺的上品,言其“久服轻身,不老不饥”。

2、《本草分经》称麦冬“甘、微苦,微寒。润肺清心、泻热生津、化痰止呕、治嗽行水”。

3、《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能入胃以养胃液,开胃进食,更能入脾以助脾散精于肺,定喘宁嗽。”中医认为,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胃、肺、心经,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用于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等症。

4、本草求真:麦冬(专入心肺)。有类天冬。然麦冬甘味甚多。寒性差少。天冬所主在肺。而麦冬所主。则更在肺而在心。是以书载功能消痰止嗽。(治嗽须分外感内伤。如外感则声盛而浊。先缓后急。日夜无度。痰涎稠粘而喘急。内伤则声怯而槁。先急后缓。或早甚。或暮甚。清痰小气而喘乏。外感则其发必暴。或为寒热。或为气逆。或为鼻塞声重头痛。轻者脉亦相缓。重者脉见弦洪。内伤其发有渐。或素有劳积虚损。日渐以甚。其症或为寒热潮热。或为形容瘦减。或两颧常赤。或气短喉干。其脉轻亦微数。重必细数弦紧。)解热除烦。去痿除呕。(痿按经言肺热叶焦。皮毛虚弱急薄以着。则生为足弱不能以行之症。心热火炎下厥。而生胫纵不能任地之症。肝热口苦血干。而成拘挛筋痿之症。脾热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之症。肾热腰脊不举。骨枯髓减。发为骨痿之症。独肺热而叶焦。高源化绝。而诸脏不得仰肺灌溉。故痿独推于肺。而治痿又责重于阳明。)而又载同人参则能复脉生津。(名生脉散。)非合心肺而皆治乎?盖肺朝于百脉。脉属心。心燥则肺失养而脉绝。心清则气即充而脉复。麦冬气禀清肃。能于心中除烦。(肺清则水得生而心不烦。)譬如人当盛暑。则燔灼不宁。若值秋风一至。则炎热顿解。而无燥郁不堪之候矣!(东垣曰。人参甘寒。热而益元气。麦冬苦寒。滋燥金而清水源。五味酸温。泻丙火而补庚金。益五脏之气也。)至于乳汁不开。用此则能通活。热血妄行。用此则能即止。他如膈上之稠痰。得此则消。心下之支满。得此则除。脾有积热则化。胃有火呕则止。色因血枯即润。嗽久不止即愈。诚保肺之津梁。清心之指南也。但气寒而虚人禁用。肥大者良。去心用。入滋补药酒浸。地黄车前为使。恶款冬。畏苦参青葙木耳。

5、本草易读:甘,平,微寒,无毒。入肺胃二经。润肺清心,泻热除烦,消痰止嗽,利水生津。定肺痿吐脓,解时疾热狂。呕吐痿痹之疾,经枯乳闭之。

6、长沙药解:【本经】麦门冬。味甘平。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生川谷及堤阪。

味甘,微凉,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清金润燥,解渴除烦,凉肺热而止咳,降心火而安悸。

《金匮》麦门冬汤,麦冬七升,半夏一升,粳米三合,人参二两,甘草一两,大枣十二枚。治咳嗽,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以肺胃上逆,相火刑金,麦冬、半夏,清金泻火而降逆,甘、枣、参、粳,补中化气而生津也。

《伤寒》炙甘草汤,方在甘草。用之治少阳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以少阳相火不降,致累君火,逆升而生烦悸,麦冬清心而宁神也。

薯蓣丸,方在薯蓣。竹叶石膏汤,方在竹叶。皆用之,以清金而润燥也。

麦冬清凉润泽,凉金泻热,生津除烦、泽枯润燥之上品。然无益中虚肺热之家,率因阳衰土湿,中气不运,胃胆上逆,相火刑金,原非实热之证。盖土湿胃逆,则肺胆不得右降,以土者四象之中气,毂败则轴折,轮辐不转,自然之理。戊土上壅,浊气填塞,肺胆无下降之路,此相火刑金之原也。金受火刑,失其清肃降敛之性,嗽喘吐衄,于是生焉。但服清润,阴旺湿滋,中气愈败,胃土更逆,上热弥增。是以虚劳淹滞,非无上热,而清金润肺之法,绝不能效,以救其标而伤其本也。此宜金土同医,故仲景用麦冬,必与参、甘同剂。麦冬而得人参,清金益气,生津化水,雾露泛洒,心肺肃凉。洗涤烦躁之法,至为佳妙也。其诸主治,安魂魄,除烦悸,疗喉疮,治肺痿,解消渴,平咳嗽,止吐衄,下痰饮,利水湿,消浮肿,下乳汁,通经水。

郭生白:

1、“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伤寒病解之后身体虚弱消瘦,气不足以息,气逆欲吐,身热烦渴,乃病后余热不清之证,宜竹叶石膏治疗。此证若无身热烦渴则竹叶石膏即为无的之矢。临床上如无身热心烦口渴而只条文中证状,可去石膏。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2 把,石膏224 克,粳米100 毫升,人参42 克,麦冬200 毫升,半夏100 毫升,甘草28 克

上七味,以水2000 毫升,煮取1200 毫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200 毫升,日三服。”

按:竹叶除烦利小便。石膏治身热烦渴。人参补元气生脉、生津。麦冬生津止呕治虚羸少气。半夏降逆止呕。甘草粳米和中养津液。本方是伤寒恢复期中治虚羸短气身热烦渴之剂。

2、“脉结代,心动悸者,炙甘草汤主之。”(《伤寒论》)

炙甘草汤方:炙甘草56克、地黄224 克、麦冬100 毫升、人参28

克、桂枝42克、麻仁100毫升、阿胶28克、生姜42克、大枣3 0

枚。以上九味以清酒1400毫升、水1600毫升,先煮八味,取600

毫升,去渣,内阿胶烊消尽,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脉结代,是说脉象,结脉是搏动缓慢时一止复来。在心电图中, 为房性或室性早期收缩,排血量较少,在桡骨脉搏上不能明显表达,因而有一止复来之感。代脉的停搏是有一定规律的停搏。代脉有两动 一止、三动一止、四动一止,相当现代医学中的二联律或三联律。此 条“结”与“代”相提并论,也就是说无论停搏有无规律,总是气虚血亏的病机。

心动悸是症状,在功能虚弱、血液亏损的病机中,心动是房性或 室性颤动,悸为心悸,这是一个典型的心脏病的症状表现。心悸与房颤都是因缺血而发生的。炙甘草汤中的地黄、麦冬、阿胶、麻仁都是 滋补药品,用桂枝通血脉,人参补元气、益血脉,姜枣和胃气、生津 液。以炙甘草为主通利血脉,以缓和经络的急迫,改善微循环。这样,心脏将充足供血,功能增强,动悸与结代自然缓解。

3、乳汁清少,无乳,口苦咽干,心烦喜呕,或者发热而渴。

柴胡30 克,王不留行30 克先煎,花粉40 克,穿山甲,煨,研粉冲服,6-10 克,

党参30 克,黄芪40 克,茯苓30 克,麦冬30 克,枳壳30 克,甘草13 克,分服

4、透表的一个代表方剂,这个方子啊,并不是,这药都开上

透表法:银花连翘牛蒡子牡丹皮桃仁红花麦冬牛膝 紫草生地当归甘草芍药桂枝

一般的,银花连翘牛蒡子牡丹皮桃仁红花芍药甘草就够了,如果大便秘结,不用大黄,用紫草,银花连翘牛子,这透表的,加上丹皮桃仁红花紫草,这活血的。因为发热,就有向外的趋势,恶寒是不明显的,发热也是,阵发性的,一阵高一阵低,一阵高一阵低的,有时候自己也有一点汗,也可以说基本上是没汗的。如果说这个人,这个皮肤,不是很干燥光滑,就不必用,再向外发散的药。如果一点汗液没有,皮肤很干燥,也可以用葛根,也可以用一点桂枝,那就是桂枝芍药葛根甘草,还加银花连翘牛子。这个汗,能淹死疹子,能以造成血液浓度增高,并不是一点汗就能增高,就是说出汗出的多,说有一点潮乎,不会是那样,不会造成血液浓度提高。这个透表法,也是要机圆法活,也不是死法,主要是有向外透表的药,也有一些活血的药,要如果舌,舌质绛红,干燥,舌干唇燥,如果这个样,一定要加,凉血的药,多加生地麦冬,丹皮,紫草,这是个血液浓度增高,就补给一些体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