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俊清作品 :爱的永恒(长篇纪实文学​)第二章—— 童 年 的 回 忆

 诗韵依依 2022-02-25


 

 


)第二章

   童 年 的 回 忆

|  |






 

 

 

 怀

 

 

 

 

 

 

 

 

 

 怀

 

 

 

 

 

 

 

 

 

 

 

 

 

 

 

 

 

 

 

 

 

 

 

 怀

               
1962年夏,父亲调到新农公社工作,任社长(现在乡镇长)。那年我正好上小学,那天父亲在百忙中亲自送我上学校。记得,父亲用自己仅有的零花钱,买了两条干明太鱼,在半路上用石头砸好了,然后都给了我,自己舍不得吃一口。当我接过鱼时,心中充满的感激之情都无法形容。很久没有见到荤腥的我,一大口一大口地咀嚼着,真是香极了,至今还记忆犹新、回味犹存。小学一年级时,我各门功课都很优秀,第一批加入了少先队,并当上了少先队中队长。
     
1964年,父亲又从新农公社调到偏僻、贫穷、落后的龙凤公社担任社长兼党委书记。当时县委组织部领导找父亲谈话,告诉父亲那里是全县最偏僻、最落后的乡镇,全县有十八个公社,龙凤公社是属于十八号地区,是个老大难的地方。县委领导考虑你是最佳人选,相信你一定有能力扭转落后的局面。你去了有什么条件和困难尽管提出来,县委领导会帮助你解决。父亲没有提任何理由和条件,二话没说,第二天就走马上任了,不久连家也搬了去。
     
在龙凤公社居住的十年里,我们饱经生活的艰辛,当时连个像样的房子也没有,我家包括奶奶在内9口人挤在一个破旧的茅草屋内,棚顶裂缝,四面透风,夏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特别是晚上下雨就更遭透了,我们姐弟几个谁也不能睡好觉,轮流往外泼水。那年我才十岁,但是,这些经历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父亲经常教育我们说:“我是一社之长,是为人民服务的,你们不要以为是领导的子女就比别人高一等,要严格要求自己,路要靠自己走,任何时候都不要搞特权、搞特殊化。”父亲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自己家的事,父亲从不找生产大队麻烦,当时我家刚搬到龙凤公社时没有柴烧,就是母亲领着我们姐弟一捆一捆背回来的。冬天,母亲带着我们姐弟几个上山拉柴火,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踏着齐腰深的雪,有时陷入雪坑里的爬犁拉不出来,急得我们坐在地上大哭。好心的邻居实在看不下去,就对母亲说:“你男人是公社党委书记,向哪个生产队、大队说一声,拉几车柴火还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可是母亲深知父亲的脾气和性格,从不叫一声苦,不给生产队添一点儿麻烦。在龙凤公社十年里,我家没用生产队的车拉过一次柴火,没用生产队的犁趟过一垄地。
    
我家是个大家庭,1964年到龙凤公社时共有9口人,仅靠父亲每月31元的工资生活,按当时人口平均生活水平是很低的。我们每天吃的是白水汤、窝窝头,穿的是补丁摞补丁的衣裤,不知道什么是水果,在这样的条件下父亲从不向党和人民伸手要补助。记得有一年过春节,公社的其他干部考虑到我家实际情况,决定补助20元钱。一名公社干部背着父亲把钱送到家里,父亲知道后就和母亲商量把钱送回去了。当时正值春节来临,家里连过年的猪肉、白面还没有买,年迈的奶奶坐在大门坎儿上,说什么也不让把钱送回去,我和弟弟妹妹也都央求父亲,父亲看见我们几个可怜巴巴的样子,也流下了眼泪,但最终还是把那20元钱送到明月屯困难户费老大的手里。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父亲决定把姐姐送到姑姑家,哥哥送到姥姥家。从此,家庭生活的重担全落在了我和妈妈的肩上。
     

那时,我每天除了学习以外,放学就到自己家的自留地里干活,夏天的时候,草长得一人深,一个女孩在深草棵里钻来钻去,确实很害怕。正好邻居家有个和我同年生人的女儿,我们又是一个班的,从小一起长大。她姓刘叫素琴,她家和我家一样,都有六、七个孩子,家里生活也很困难。这样,我俩每天搭伴,今天我去她家铲地、背地,明天她就上我家,这样我们互相帮助,也就不害怕了。夏天我们风里雨里的,泥一把汗一把的在地里干活,冬天我们就一起,拉着爬犁去深山老林拉柴火。
     
记得有一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学校正放假。我们听说鹿场正在收购干柞树叶子,为了补贴家用,我俩步行到40华里外的一个鹿场,到鹿场附近的山上,去搂柞树叶子。每天我们很早起来,太阳没有出来就上山,把散落在山野的柞树叶,用耙子搂起来。然后,再装进麻袋,等太阳出来的时候,我们已经下了山。当时一斤柞树叶才值两分钱,一麻袋最多也不过七、八斤,一次我们只能背三麻袋,一次下来只能卖四、五毛钱。一天下来我们来回往返三、四趟,满打满算,一天最多能赚两元钱。但是,我们能为家里的生活增加一些收入,就是再苦再累,也有说不出的高兴。
     
记得那次,一共赚了十多元,回来时全部交给母亲,母亲为了鼓励我,给我买了一块花布,做了一件花布衣服。我第一次穿上这么好看的衣服,而且是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心里别提有多么高兴啦。我当时干的活儿,就连有的男孩子也干不了。我虽然是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但是别人不知道的,以为我是个普通农民的女儿。
      
记得那时候正是学习毛主席著作、跳忠字舞的高峰期,为了表示对毛主席的无限忠诚,每天吃饭前,父亲都要领我们站在毛主席像前,手里拿着毛主席语录,举过头顶,口里喊着;“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祝林副主席身体健康”。为了做到忠于毛主席,我们每天都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背诵“老三篇”。那时我的记忆力非常好,几个月的时间,把毛主席著作、毛主席语录都全部背诵的滚瓜乱熟,不管谁抽出毛主席著作的第多少页,是哪篇文章,而且全部内容我都能背诵下来,当时,我被称为当之不愧的活字典,远近闻名。
     
公社推荐我代表学生,参加县里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当时,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我的心里非常激动,手捧着毛主席的书整整一夜没有合眼,不停地翻看着。因为,我是代表全公社上台,在县里召开的会议上现场背诵,如果不好好看看,到现场背诵不下来,会给全公社的乡亲丢脸,给自己的父亲丢脸。
     
第二天,当公社的主管干部来接我时,看见我身上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直摇头,让母亲再给我换一件好一点的。因为,不仅仅是去开会,还代表全公社上台表演,展示我们龙凤公社的风采。母亲把家里全翻遍了,没有找到一件像样的衣服。无奈那位干部把我领到他家,在他家找了好一会儿,找到一件黑色的大绒衣服,虽然是件新的,样式却是老式带大襟的。因为没有时间再去找更合适的,我也只能穿上了。当我穿上衣服一看,就像一个小老太太。但是,我也是第一次穿上这么好的衣服,心里非常高兴。
     
当我们来到公社门前时,那里已经有等候多时的欢送队伍,有职工、农民、学生,他们敲着锣,打着鼓,还喊着口号,场面十分热烈。汽车随着人群缓缓地开动了,此时我的心里激动万分,我们六个人代表全公社父老乡亲,唯独我一个是代表全公社的学生。
   
会议的第一天,是开幕仪式,县委书记讲话,然后各方面的代表发言。第二天,是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讲用。主要讲他们是怎样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我被安排第四个上台,主要是介绍怎样把毛主席著作、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全部背诵下来,印在脑子里,融化在血液中的。当主持人宣布下面由龙凤公社三年级学生赵俊清,上台表演背诵毛主席著作,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请大家鼓掌欢迎的时候,我走向主席台,被台上明亮的灯光照得睁不开眼睛,往下看黑压压的人群,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当时我才十二岁,从没有经受过这么大的场面,几乎惊呆了。这时父亲的话语在我耳边响起: “你一定要镇静,不要辜负全公社老百姓的希望,不要给父亲丢脸”。当主持人拿过毛主席著作,问我120页是那篇著作,我对答如流,他就让我背诵一遍,我就按照他的意思背诵。然后他又拿出毛主席语录,问我182页中间一段,让我背诵一遍,我又给他背诵。最后,他又问我毛主席诗词68页是什么诗词,并背诵下来,我都对答如流。接着台下又一次掌声响起。这时我也真的吓着了,主持人让我下台,我简直不知道怎么走下台的。那段经历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父亲在龙凤公社工作的几年里,为了改变哪里的落后面貌,他走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沟沟叉叉,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记得刚到龙凤时,全公社都没有通电,为了让全公社的老百姓能够点上电灯,父亲就跑遍县里、省里有关部门争取资金。为了节省资金,在公社没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他每次到省里,晚间不住旅馆,去蹲火车站,带着母亲给做的窝窝头,饿了就啃几口窝窝头,喝点儿冷水。
      
他的精神感动了上天,同时也感动了县、省里的有关部门的领导。在财政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专门拨付了一笔专项资金。但这笔资金只能够解决公社及附近的几个大队的用电问题。父亲把这笔资金争取后,首先召开了公社党委会议,研究资金的用途,有的党委成员认为,既然争取的资金能够公社所在地的,那么就公社所在地和附近村屯的电安装算了,别的大队想安装就让他们自己筹集资金,筹集不上以后再说。

     
那年月偏僻的大队非常穷,有的生产队社员每天挣的工分,不但分不到钱,而且还要倒找几毛钱,让他们筹集资金简直比登天还难。父亲处处为老百姓着想,他坚持要安就在全公社范围都安装。不能落下一个生产队。他让公社的财务做个初步预算,除了上面给的资金,还缺多少,就在全公社范围内筹集资金。公社从现在开始就精简人员,节省开支,全公社要勒紧腰带,富裕的大队就多筹集些,贫困的大队就少筹集一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就不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只要有一个生产队没有安上电灯,我们公社所在地就绝不安装。会议就这样决定了。之后就召开了各大队党支部书记会议,传达了党委会议的决定精神,他们听了后,都感到大快人心,很受鼓舞,都纷纷表示一定要在全大队动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筹集更多的资金,早日实现党委的英明决策,来报答党委对老百姓的关怀。会议结束后,全公社都动员起来了,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
   
终于在1965年的7月1日,党的生日那天,公社召开了通电的剪彩典礼,全公社的老百姓敲着锣,打着鼓来到公社的门前,县委管农业的县长许殿成参加了典礼仪式。当父亲宣布典礼仪式开始,全场沸腾了起来,老百姓高呼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欢呼声响彻整个原野,回荡在山谷。那场面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父亲在龙凤公社不到三年,全公社落后的面貌大有改善。到65年底,就由原来十八号位置前移到十二位。父亲带领的公社党委决心在五年内,彻底改变龙凤公社的落后面貌。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那满天横祸随时都有可能降临在一个无辜者头上的时候,父亲被扣上了“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的罪名,被打成走资派。而我们却被看成走资派的崽子,受到了歧视、侮辱,甚至连上学的资格都被剥夺了。当时我才15岁,但是在我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父亲被关押在龙凤公社医院的库房里,每天由母亲送饭。
  
得有一次,母亲因早晨太忙,只好让我去给父亲送饭。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我提着饭盒穿过几条街,来到龙凤医院门前,远远就听见《国歌》声。当我走近库房门前一看,父亲站在窗前,用嘶哑的声音唱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此时此刻我的眼睛湿润了,
父亲身处这种处境,依然保持着对党的忠贞和信心,对我们伟大祖国无限的爱。我再也控制不住,紧走几步扑到父亲怀里,大哭起来。父亲一边给我擦着眼泪,一边安慰我说:“孩子不要哭,父亲很快就会出去的。我坚信党和人民不会冤枉一个好人,同时也不会放走一个坏人。”从父亲慈祥的脸上,我看到了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更坚定了对党的信念和决心。当时的情景,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父亲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关押将近十年之久。在关押期间曾多次被游街批斗,有时还挂着走资派的大牌子拉到生产队进行批斗,批斗时残酷得很,被批斗的人都跪在砖头上,低着头,不明真相的人,不时投来木棒、石头。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父亲受尽了折磨。但他却从来没有任何怨言,始终对党保持着坚定的信念。

   —— 



 





 作者

作品不断添加中......
赵俊清作品 :爱的永恒(长篇纪实文学)—— 一个军人妻子的自述











 



-- 

-- 

-- ,,

-广- 耀


稿
1.稿稿稿

2.


稿
稿:

1.
2060%30050035008006100010稿/稿稿80%

2.
2020稿

3.

稿yuanjiemeiwen@163.com

稿136462637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