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级教师李竹平:我们要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

 昵称VXyCk 2022-02-25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李竹平,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名师专业发展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亦庄实验小学语文老师。出版有《我在小学教语文——母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儿童成长的秘密》《语文寻意:从文本解读到课程设计》等作品。

文章图片3

从懵懂到坚定

1992年,中师毕业的李竹平顺理成章地成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皖山脚下皖河之畔自己出生的村庄教书。他坦言,参加工作的头几年,自己对所从事的教书育人工作完全没有概念,只是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课上课下的“规定动作”,现在回想起来,仍为自己当时的盲目和身边环境的死寂而感到可怕。

2000年,乡教委安排年轻教师赴外地听课,他第一次听到“特级教师”这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称谓,第一次见到于永正、贾志敏、支玉恒、靳家彦这样的小学教师中的大师,第一次知道老师竟可以把平凡的工作做得那么踏实醇厚、津津有味、境界高远。那次听课于李竹平而言犹如醍醐灌顶,唤醒了他沉睡着的力量。回到学校,他拿着特级教师的教案,想去复制,却发现行不通。“为什么行不通?当时仅凭自己单薄的经验、粗浅的学识,是很难看透的。但至少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始。”李竹平说。

2003年,李竹平从村小调到中心小学任教导主任。恰逢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农村拉开帷幕。他心想,既然在这个位置上,总得能够胜任,因此选择担任了一年级语文教师,这样可以与课改同步。为了对新课改和新课标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李竹平不仅像其他老师一样兢兢业业去教课,还带着反思研究的姿态,坚持每日不辍地写教学日记,阅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刊,坚守着哪怕只属于一个人的教研阵地。就这样,理论与实践渐渐结合,他的思路和看问题的方式,也慢慢发生了改变。

后来,又接触到了网络,李竹平发现全国各地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上都进行着自己的探索,他感觉好像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参与课题研究、拜师学艺,不断积累、反思,几年的坚守,李竹平终于厚积薄发,在语文教学上做出了自己的成绩,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业内认可,从县级教学能手到市级学科带头人,从主持乡镇教学活动到给国培班讲课,教学类文章也陆续在报刊上发表。

李竹平博客里的第一篇文章《我是语文》写于2009年10月,其中写道:“毫无疑问,我必须是语文。因为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我不能成为语文,更准确地说,我不能成为语文的一部分——适合学生需要的那一部分,我就没有生活在课堂上的权利……我是语文,这是我对自己的祝福,也是我的向往、我的追求。”写这篇博文的时候,李竹平正在尝试做“整本书阅读”,也尝试带给学生一些课本以外的文本。这种改变让他感觉到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变化,以前多是命令学生按照教材上的要求去做事,而那个时候他开始意识到,教材其实只是师生对话的媒介,师生要通过这个媒介去共同发现和创造。

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成为语文”,李竹平认为:首先,语文教师应该是读书人,不仅爱读书,还要会读书。亲其师,信其道。在学生眼里,很大程度上,语文老师的样子,就是语文的样子。爱读书、多读书的语文老师,总能带给学生比教材广阔得多的世界,常常能引领学生从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出发,抵达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字天地。此外,语文教师必须明白语文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要真正以主体身份去研究课标和教材。

2013年,一个偶然的契机,李竹平来到北京亦庄实验小学任教。在这里,他遇见了“全课程”,也看到了世界各国正在进行着的教育探索。这让他拥有了更为坚定的教育信念——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自此,李竹平又进入了一段新的征程,他开始尝试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待语文课堂,努力换位体验儿童在语文课程中的心理状态,不再简单地把“学情”当成一个二维的标签,意识到了投身课程生活中的不是被抽象化的“学生”,而是完完整整的“儿童”。“教师一定要从孩子出发,站在他们的视角理解课文、体验人生,帮助孩子们寻找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如果学生因你而爱上了语文,你才是成功的语文老师。”李竹平的话语温暖而坚定。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语文教学要“为儿童全生活着想”

在不断学习、探索的路上,李竹平重新与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相遇,并被其教育理念和实践智慧所吸引。“叶圣陶先生在《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为儿童全生活着想’,这一理念非常符合儿童成长规律。儿童在生活母语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在母语课程的浸润中成长,在母语的不断滋养下塑造自我。在学校里学语文跟在生活中学语文,虽然有一定区别,但最终还是要为孩子的生活服务。可是教师们很少在语文教学中去思考,语文教学的内容、主题,到底该怎样跟孩子们建立起亲密关系?如果这些跟孩子以及他们的生活、体验是疏远的,那么有没有间接的经验可以作为桥梁?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之后,才能知道孩子跟语文之间的联系究竟在哪里。”于是,李竹平开始开发和实践“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教室母语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认知水平等,编写契合儿童成长节奏的母语学习读本。

“为儿童全生活着想”不是口号,而是根植于教室生活和儿童成长的课程行动。李竹平举了在湖南春晖学院对山区教师进行公益培训的例子。当时他上了一节示范课,讲的是《桂林山水》。上课伊始,他并没有让孩子们直接把文本拿出来,分析文本的语言到底美在哪里,而是从儿童的角度来入课,告诉孩子们自己是从哪里出发驾车来到湖南平江的,为什么花了一周时间才到达,等等。他还向孩子们提问,“如果在平江逗留的话,你们会带我去哪里、为什么要带我去那里”,孩子们对家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七嘴八舌地说着平江的好。他进一步引导:“如果让你通过文字告诉没来过平江的人这里有什么值得游览的地方,你觉得什么样的文字才能写得出平江的美?”这样一来,《桂林山水》的学习不就为孩子们的生活服务了吗?

李竹平坚定地认为,小学教师如果缺乏童心,就没办法跟孩子共情,不能共情,教育也就很难发生。“我们语文教育的研究者、实践者,似乎都忘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回到自身已经沉睡多年的童年经验上来。我们都是学着语文长大的,但你有没有回想过,当初老师在课堂上的哪些做法让你印象深刻,觉得语文是有意思的,又有哪些做法让你对语文深恶痛绝。我们大部分教师都忘记了自己曾是学生时的那种心态。”李竹平强调,无论作为班主任还是学科教师,只有所做的事情是站在儿童立场上,是为了他们的成长而努力的,才能够被称为师者。“要想让自己成为一位真正的老师,必须做到让班上的孩子因为有了你而拥有了一个值得回忆的、充实的、快乐的童年。”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回归最朴素的教育生活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也是学生学习的启蒙学科,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以科学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反思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李竹平谈了几点自己的看法:“多年来,语文教育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责任不能完全推到教师身上,但既然我们在一线,肯定也有一定的责任。其一,教师有没有真正去研究所教的学生,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无论是去听课,还是应邀对各地教师所写的教学设计、教材解读进行点评,我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许多教师在写学情分析的时候,他分析的并不是自己教室里实实在在的学情,而是从教材或者儿童心理学书籍上摘抄下来的一种普适性的、想象的学情。实质上,这还是在教教材,而不是在教学生。其二,教师们的的确确被各种杂事所困扰,很难沉下来研究语文到底是怎么回事,往往是应付地去参加各类培训、教研活动,缺乏主动性和内驱力。其三,虽然我们的课标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及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实际上教师们仍然放不开手脚。我认为这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我们自上而下给教师的定位,让教师们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也有待提升,一些教师还不具备创造的自信与能力。”

正是有了这样的思考和认识,李竹平开始努力回到教育的原点,回归最朴素的教育生活。他辞掉所有行政职务,就是为了能够更纯粹地以一名教师的身份来观察自己教室里的儿童是怎样成长的,他希望把更多的时间用来研究语文课程,探索到底该怎样去做才能让语文课更适合孩子们。“回归,可能是给自己的一个重新定位吧。之所以会有这样一种想法,离不开一本书对我的启发,那就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伯特·波格·哈里森的《花园:谈人之为人》,书中把每个人所从事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为了生存的'劳动’,用来建构世界的'工作’,为了实现生命价值和人之尊严的'行动’。我愿意朝着'行动’的方向去努力,我想这也是教育者应有的姿态。”

2020年,李竹平带领学校语文教师共同开启了一项庞大而又艰巨的工程——进一步研究和解读统编版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并将其细化成具体化、清晰化的,具有操作性和评价性的单元学习目标。为何开展这项工程,这会对语文教学起到什么作用?

李竹平解释道:“从2016年开始,统编版教材在全国多地进行实验,直到2019年全面铺开。所有教师都非常重视统编版教材的使用问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课堂,他们在语文教育中能够接受什么样的熏陶,语文学科素养在他们身上又能得到一种什么样的呈现。而我所在的学校2013年才正式开始招生,随着学生的不断增加,每年都在招聘新教师。为了使年轻教师能够从整体上对教材有一个较高站位,真正读懂教材的编排思路,明白如何使用教材才能让课堂呈现更美丽的风景,让学生学得更好,我带着学校语文教师开启了这项工程。”

他强调,一定让教师们尽量做到明明白白地教语文,这个“明白”,不仅仅是指一篇课文、一个单元或一本教材的使用,而是从整体上弄明白一到六年级语文教材当中有什么、为了什么、是什么样的序列和逻辑。所以他让所有语文教师至少配齐12本语文教材,因为无论教哪个年级,教师必须清楚学生前面经历了什么样的学习、后面又要经历什么样的学习。

“目前,学校六个年级都已印制出厚厚的解读和教学规划,但事实上对于每一个教师个体来说,这永远是一件走在路上的事。”从2022年初开始,李竹平又带着学校部分年轻教师进行统编版教材的大单元教学开发和设计。教育路漫漫其修远,因为热爱,李竹平愿把每一次成绩当作新的起点,把每一次突破当作新的台阶,上下求索,开拓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