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竹平:我终于成为了一名老师

 江山携手 2019-02-19

李竹平,北京亦庄实验小学三年级级部主任,包班老师,安徽省特级教师,“全课程”教育实验课题组成员,《小学教学》《教师博览》等刊物封面人物,《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博览》等刊物签约作者,《湖南教育》《小哥白尼》等刊物专栏作者。其全国首创的“听读课”受到小学语文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全课程理念下的多维拓展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取得初步成果,曾应《江西教育》约请,辟专栏做系统介绍……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近二百篇。

李竹平:我终于成为了一名老师

李竹平:我终于成为了一名老师

懵懂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在皖山脚下皖河之畔,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我,童年的成长经历当是让如今的很多年轻人羡慕吧。毕竟,那时候的童年里有许多的好东西啊——清澈的河水,洲上蒹葭苍苍;望不到尽头的树林,叶底鸟鸣婉转;开满荷花的池塘,听取蛙声一片……摸鱼钓虾掏鸟窝,游泳爬树熏老獾……自然,自由,自得其乐。这些,回忆起来,的确令人回味无穷。但是,丰富的自然生活里,也有一些东西是匮乏的。

当我对野孩子的游戏如数家珍时,对外面的世界——不过是离家十里之外而已——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无知。我初中毕业,根本就不知接下来何去何从,懵懵懂懂进入师范前,“师范”是个啥玩意儿,竟一无所知。

既然读了师范,我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仅仅是因为拥有了这份职业而已。

参加工作的头几年,我完全不知道有“事业心”这个词,对自己所从事的教书育人的工作完完全全没有概念。这倒不是说我从主观上对工作毫不负责,而是极端地盲目,甚至到了连“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意识也不存在。每天按部就班地做完课内课下的规定动作,脑子里几乎不再留下一点与教书育人有关的痕迹。这样盲目地过了五六年,看不到也从没试着看一看作为教师角色的人生方向在哪里。

现在回想并小结那褦襶不堪的几年,觉得自身的盲目和身边环境的死寂是那么可怕。从来没有人跟你讨论什么是教育,就连怎样的教学是合适的也没有人跟你聊过,你几乎得不到任何“启蒙”的机会。

寻回自己,寻求方向,实属偶然。

2000年,乡教委安排年轻教师赴外地听课学习——这是我们第一次走出乡镇。这次听课经历,于我,如醍醐灌顶,惊醒了梦中人。身处穷乡僻壤的我第一次听到了“特级教师”这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称谓,第一次见到了于永正、贾志敏这样的小学教师中的大师,第一次想到一个老师可以把那么平凡的工作做得踏实醇厚、津津有味、风生水起、境界高远......最重要的是令人激动令人幸福。

那一刻,我跃跃欲试了。

但是,一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那份摩拳擦掌的心劲很快就泄了。依然值得庆幸的是,眼前实实在在地多了一份何去何从的茫然。我开始思考:我何以成为一名真正的老师?

觅渡

20029月,我从村小被调到中心小学担任教导主任。2003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们农村也拉开了帷幕。我开始自觉地思考:课改,我可以做些什么。

起初,我觉得课改对于我这样的平庸之辈是陌生而遥远的,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作为中心小学的教导主任,这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沮丧的事情。记不清是受谁的启发,我选择了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师,这样就可以与课改同步,边进行教学实践,边学习、探索、总结,至少保证自己不会成为百分百的门外汉。我要求自己每日不辍地撰写教学日记,每天阅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刊,坚守哪怕只是属于一个人的教研阵地。

两年后,因为拆乡并镇,我到新的中心学校担任教学教研处主任。我开始按理想化的设想,布置安排学校和全镇的教学教研工作,把听课研修作为每位老师的必修课,尤其对青年教师,包括自己在内,提出了更加具体的目标要求。虽然现实总离理想有很大的一段距离,我的身体力行、身先士卒,还是得到了多数老师的理解和认同。

    不断学习、积累、反思,参与课题研究,拜师学艺,坚持撰写教学日记,认真整理教学心得,几年的坚守,我的语文教学已不再盲目,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更多的认可。从县级教学能手到市级学科带头人,从主持乡镇教研活动到给国培班讲课,同时,教学类文章也陆续在各级教学刊物上发表,按理说我应该有了“自我感觉良好”的成就感,可事实不是这样。我竟然越来越没有自我认同的感觉,又一次茫然了。

这种茫然来得并不奇怪,因为,面对孩子们在我的语文课堂上从欣喜到倦怠的变化,我无法再认同自己所谓的高效课堂教学。教材实在很简单,分数来得却很辛苦,一个学期二十个星期一百五十多节课就围着一本语文书反反复复做文章,换谁都腻了。

学生腻了,我也腻了。更重要的是,因为认识到自己在拿认真的名义浪费学生的生命,我有一种负罪感。我开始追问和寻觅:语文课堂,我应该做些什么?

后来,我的班级里就有了整本书阅读,就有了“新经典日日诵”,就有了听读课,就有了让每节课都有不同的风景……更重要的是,就有了孩子们对我的喜爱和信任。我开始觉得:我可以成为一名真正的老师!

坚定

2013年,我来到了北京亦庄实验小学,遇见了“全课程”。在这里,关于教育,我拥有了坚定的信念,那就是真正的儿童立场,为人生幸福奠基的“全面发展”。

现在,每当有人问我,作为一名教师,我最骄傲的是什么,我的回答不是自己的课堂会经常遇到怎样的精彩,对学科的理解会有怎样的深刻,也不是对课程有了更高的认识,而是我能用同理心去感受、理解每一个孩子,并乐此不疲。

全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立足儿童立场,通过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促进儿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建立对身处世界的整体认知。我最朴素的理解是,只有当一个老师将班上的每一个儿童以及儿童所经历的生活研究透了,儿童立场才能成为现实,教育才能走进儿童的心灵。

所以,虽然我有自己的短板,无法像很多老师那样游刃有余地胜任全科教师的角色,却十分享受驻班和包班生活。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我很自然地成为了儿童的知心人,通过共处、观察、倾听、游戏以及课程,去读懂每个孩子。这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情,你会发现,因为懂得而信任,因为理解而悦纳,因为信任悦纳而幸福地享受着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我喜欢赞可夫的话:“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志向、自己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我也喜欢卢梭的话:“你要知道,你(老师)的体面不在你自己身上,而在你的学生身上;要纠正他们的过失,就必须分担他们的过失;要洗雪他们的耻辱,就必须承受他们的耻辱。”我也因此坚信: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最值得去做的,就是让学生因为有你,而在心中留下了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今天,我感觉自己终于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老师!


附:李竹平品牌教师周日程安排

李竹平:我终于成为了一名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