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爱木心?

 指月軒 2022-02-25
图片
图片

图片


常常问自己,为什么喜欢读木心?
思来想去,是因为他那曼妙的文字和藏文字里的那股劲。
读木心,是从阅读《文学回忆录》开始的,那时慢书房有个“相书会”,而《文学回忆录》就是选的人最多的一本书。
初读时似乎没甚波澜,读完之后不觉回味无穷,像在品酒,品味愈久,愈见其好。
借用木心的话说:喜欢一个作家,一定是受了他的好。
的确是,这种“好”只关乎私人的心灵精神和文学偏好。
不信你读读《从前慢》——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木心《从前慢》

有人说,这首诗很感性,有着崇高的生命艺术;要我说,这首诗里有着向往的生活状态——淳朴、安宁和恬静。
“从前的慢”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气息,更是一种朴素的精致,这是一首关于生命的哲学。
陈丹青说:遇到木心时就觉得他不一般,尤其是没有红色的烙印却脱胎于斯。
的确,在面临巨大大变革,很多人已在精神层面瓦解了,而木心还保持最天真、最朴质的心。
为什么木心与众不同?木心是怎么保持初心的?

图片

或许夏春锦老师的新书《木心先生编年事辑》会给我们答案,这是木心先生的“编年谱”,对先生的整个人生轨迹和成长经历有了详细的整理。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当然不可,只有了解木心的生存环境及年代,才能真正知道“木心”是怎么成为“木心”的。
木心从小家境富裕,从小锦衣玉食,家有藏书楼,外婆精通《周易》,祖母常常讲《大乘五蕴论》,夏天乘凉的时候,母亲讲解《易经》背口诀。
他的家乡坐落于幽僻的水乡古镇,但很少能够与长辈一起出来浏览家乡的秀丽山川,只好用水墨在纸上画画梅兰竹菊,正是这样,童年时期他特别羡慕画家,其根本原因是内心爱美。

图片

少年时候的木心

木心想通过自己的笔尖,勾勒出眼中的美好世界。
木心从小都是老师上家里授课的,加之家里的藏书之多,他从小就开始读《圣经》、希腊神话、莎士比亚作品。
木心7岁丧父,在陈丹青笔录《文学回忆录》中木心曾这样讲述当时的情景。
  • 家里纷乱,和尚尼姑一片嘈杂,但我没有悲哀。自己没有悲哀过的人,不会为别人悲哀,可见欣赏艺术必得有亲身的经历。


7岁的小孩,已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认知,面对父亲的离世,多少会产生悲恸的情绪,可木心为什么说自己并没有悲哀呢?

图片

或许,在他心里早早就认识到了每个人都是生命的过客,不必惊慌,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这份坚定的思想也让他拥有了艺术中的超脱思想。
  • 木心在《哥伦比亚的倒影》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正所谓不知如何是好,所以他选择不用情绪来触动自己,面对父亲的离去,反而少了一份悲伤,而是多了一份释然,开始学会坦然地面对生命中的每一次失去。
在之后面临各种变革和困难中,这份释然一步步地转化为人生哲学。
十三岁,乌镇沦陷。

图片

四十年代就读于上海美专时的木心

十七岁的木心前往杭州一边学习一边等报考杭州艺专:”书本告诉我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是我所向往的,我知道再不闯出家门,此生必休矣。
二十岁的木心因杭州艺专迟迟未迁回内陆而报名上海美专,插入该校三年制西洋画专修科一年级就读。“如果你有一分才具,那么再加一分自由,别的还要什么呢?在校期间多次往谒夏承焘谈词论艺,后因参与学生运动而肄业。

图片图片

木心的画
二十三岁迫于生计到省立杭高担任图画教员,“大我小我皆是我,文痴武痴一样痴”,期间颇多矢志追随者。
二十四岁上莫干山一心读书、写作、画画,”常人的生活温暖、安定、丰富,于我的艺术有害,我不要。关起门来读书,正式投到福楼拜门下。
二十五岁去上海闯荡谋生,“医学挂图、舞台布景、临时代课,有什么做什么”......
四十四岁,木心备受挫折,跌落到人生的最低谷,成为人人看不起的最底层,但他坚持要“以不死殉道”,要“无愧于艺术对我的教养”,在囚禁中还写出了65万字的《狱中手稿》!
……
五十六岁的木心去美国,“我是到了纽约才一步一步成熟起来,如果今天我还在上海,如果我终生不出来,我永远是一锅夹生饭。
晚年归故里,在桐乡医院的病榻上迷迷糊糊地说:“你转告他们,不要抓我……把一个人单独囚禁,剥夺他的自由,非常痛苦的……”六七十年代的困厄是木心一生都在压抑着,也不愿向人提起的痛。

图片

定居乌镇后的木心


  • 我奋斗了一生  你都看到了吗?

这是木心遗稿中的一句话,夏春锦老师特意选来作为《木心先生编年事辑》的题记,这或许也是对“一生尽情、半生飘零”的木心最好的总结了。
他比许多人通达,不是那种高尚的,超然的物外的情感,而是带着倔强的,又顺应外在的人,他的底线是活,活着就能做事,就能画的出,写的下,有笔有纸有墨,足够了,足够描绘为什么活,压下自我,而不是转变,顺应着生存,而不是顺服于生活,他是要面子的。
木心先生爱的是诗,作的是画,听的是音乐,所以我们看到的是艺术家、诗人;他讲的是文学课,写的是散杂文,穿的是大衣礼貌,所以我看到的是文学家、绅士。
如今斯人已逝去,他的人生哲学,因述而不作而不复找寻;但回头望去,木心先生似乎依在,那个优雅睿智的绅士,依然是一座精神高峰,一件艺术品,吸引无数人驻足,注视着无数人的心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