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宋才子,缅怀扬州兴衰,姜夔代表作《扬州慢》

 泊木沐 2022-02-25

姜夔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兼音乐家,他屡试不第,一辈子都未能步入仕途。他通晓音律,能够亲自编订词牌,这样的才华在南宋词人中也不多见。当时有很多人把他和苏东坡作比较,认为他们二人都是风流自赏,才华横溢的人才。姜夔的代表作是《扬州慢》,整首作品抚今追昔,感叹繁华落尽,缅怀扬州兴衰,一时间无数感慨涌上心头。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淮左就是扬州的别称,竹西是扬州城外的竹西亭。公元1176年的冬天姜夔来到了扬州,打算小住几天。他看见扬州城历经战火蹂躏,已经没有了繁华的景象,忍不住悲从中来。“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往日的扬州处处欢歌,人声鼎沸,现在的扬州只剩下荠麦。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原来,“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一切都和金兵入侵有关。

经历靖康之乱后,赵构跑到了江南,金兵趁机一路追赶,当时战线的最南端已经到了宁波城下。公元1161年,金国完颜亮率领大军攻占扬州,吓得赵构想要逃到福建。在危急时刻,天佑南宋,金朝内部发生叛乱,完颜亮被杀,才阻止了南宋灭亡的惨剧发生。此后十几年的时间里,扬州城的元气一直没有恢复。曾经“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在姜夔的眼中只剩下麦苗杂草,处处透露着荒凉。

姜夔用“犹厌言兵”四个字总结他的心情,感时伤乱,处处惊心。这种心情继续发酵下去就有了“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扬州慢》的下阕开始怀古,“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提到扬州,首先想到的文化名人应该是杜牧。姜夔作为一位风流才子,杜牧是他的偶像。只不过,在杜牧的时代,他还有闲心吟诵风月。百年之后,到了姜夔的时代,他已经无心喝酒玩乐。甚至姜夔确认,即使是杜牧穿越回来,看到这样衰败的扬州,他也没有心思吟诵风月了。这种对比,远比直抒胸臆、指点江山深刻,那种藏在骨子里的悲凉,让人落泪。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物是人非最让人动情,二十四桥还在,水波荡漾,月色清冷。在山河破碎,兵荒马乱的时候,没人再去留意这样优雅隽永的美景了。扬州的芍药花天下闻名,已经很难看到。纵使看到了,又去哪里找怜花、惜花的人呢。

后代学者对这首《扬州慢》评价极高,认为姜夔把家国兴衰的感叹写得深沉悲痛,流露出真挚的爱国情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